古人出國很講究,有「節操」才能有護照

古人出國很講究,有“節操”才能有護照

以“護照”形式作為出入邊塞關津的通行證件,在古代中國有近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出國護照和國內護照不相區分的做法,從春秋戰國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而在清代以前,護照、簽證不分。外國人入境,如經批准,州府再給他發一張護照。

“節”,中國最早的護照

西漢的蘇武是個有節操的人。兩千多年前,漢武帝讓蘇武出使匈奴,後來蘇武被匈奴扣留在北海(今天的貝加爾湖)放羊,19年來持漢節不改,不失大漢臣子的身份。

據《漢書》記載,節是用竹子做的,柄長八尺(相當於現在的180釐米),上面還裝飾著三層犛牛尾。《資治通鑑》裡描述蘇武,“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所以說蘇武“有節操”。

古人出國很講究,有“節操”才能有護照

持節之人是代表皇帝外出執行使命,所以後人又將使與節連在一起,合稱為“使節”。後來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也是手持著漢節,打通絲綢之路。

實際上早在戰國時期,節就開始使用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兩枚形似竹片的青銅節,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件實體護照。它們被稱為“鄂君啟”節,是楚懷王頒給楚國大商人鄂君啟的,上面的錯金銘文,標識了准許其自由通行和做生意的路線。

古人出國很講究,有“節操”才能有護照

因為節是由皇帝或者諸侯頒授的,具有無上的權威,所以到了後來,節不僅僅被當做通行證使用,還有指揮千軍萬馬的權威。

西漢景帝時七國叛亂,當時的吳王劉濞假冒了一批“節”,意圖打亂朝廷的軍事指揮體系。有一個名叫周丘的謀士,居然憑藉著一根假冒的漢節,殺掉下邳守官,募集了三萬大軍,然後一路到北方的陽城,在那裡又將軍隊擴編到十萬。

“符”通行證

原本用於調兵遣將的兵符,實際上也是一種通行證。道理其實很簡單,傳令兵要傳達軍令,首先就要出城,過關。

古人出國很講究,有“節操”才能有護照

中國古代的兵符通常都做成老虎的形狀,兵貴神速,這是希望軍令能像疾馳的猛虎一樣儘快傳達,所以兵符又稱為“虎符”。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央發給地方官或駐軍首領的調兵憑證。上面往往刻有銘文,一分兩半,底部呈凹凸狀,可以相合。右為尊,所以右半存於朝廷,左半則存於地方,調兵遣將時,需要兩半齒齒相對,“符合”方能過關,軍令才能生效。

古人出國很講究,有“節操”才能有護照

《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後曹操因兵敗北退,諸葛亮則趁南郡空虛,命趙雲奪城,俘獲守將,取得虎符。然後以此虎符詐調荊州守軍出救南郡,趁勢又由張飛襲取了荊州,接著再用同樣的方法調出襄陽守軍,乘機由關羽攻取了襄陽。諸葛亮僅憑一個小小的虎符,便將曹兵調開,兵不血刃輕取三處城池。

在“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裡,信陵君施計竊取魏王的虎符,派兵十萬前往邯鄲,救援被秦軍圍困的趙國,最終大破秦兵。不但拯救了趙國,也保住了與其唇齒相依的魏國自己。

過所與過所制度

在漢唐兩個鼎盛時期,還產生過一種與現代護照更為相像的通行證——過所。所謂過所,“至關津以示之也。”也就是在經過關卡的時候,展示給守關人看的文件。

過所初為竹簡,後為錦帛或紙本,上面必須註明持證人的姓名、經過的地方,頒發機關要署名、鈐印、日期,並把旅行目的寫得清清楚楚。跟現代護照的性質幾近相同,更巧合的是,在命名方面,東西方產生了一種默契——英語中稱護照為“passport”,直譯的話是“過港”,而“過所”據《說文解字注》解釋:“過,為度,經過之謂;所,為處所。”恰與“passport”不謀而合。

古人出國很講究,有“節操”才能有護照

公元前60年,漢宣帝設西域都護府,為了鞏固中央集權,維護國家安全,保證稅收,通行證的使用更加普遍。過所制度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過所制度發展到唐代更加完善。唐朝本來就是一個開放的朝代,疆域北越貝加爾湖,南抵南海,東臨大海,西到鹹海,驛道四通八達,驛站多達1639所,關津166道。

首都博物館藏有一件石染典過所,是現存最早的過所實物。它是西州(今吐魯番)商人石染典前往各地做生意的通行憑證。據這份過所記載,石染典帶著傭人家奴,趕著十頭驢,做的是珠寶、藥材、香料、絲綢和茶葉生意。他在瓜州、沙洲、伊州、西州、安西等多地迅速輾轉,說明在有效的關卡勘驗制度管理之下,唐代的絲綢之路空前暢通。

玄奘與護照

說到唐代的跨國旅行,不能不提唐玄奘。吳承恩在《西遊記》中描述,當時唐玄奘從長安出發時只帶了三樣東西:錦斕袈裟、九環錫杖和通關文牒。

古人出國很講究,有“節操”才能有護照

在小說中,唐玄奘每到一地,首先著急的就是換取文牒。而實際上,唐玄奘當時並沒有申請下來通行證件,是個典型的“偷渡客”,他一路混跡於商客隊伍之中,有兩次險些被烽火臺守軍射傷。

“護照”這個詞是隨著“鴉片戰爭”的戰火來到中國的。據《清史稿》記載,“護照”一詞的出現是在道光二十五年,即1845年,也就是“鴉片戰爭”爆發五年之後。

古人出國很講究,有“節操”才能有護照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護照和簽證出現在1930年,當時滿洲里、哈爾濱、張家口、上海、廣州、福州等40個陸路和水路出入口都設立了護照查驗處,外國人必須持有有效合法的護照才能入境;同時,上海等幾個大城市也有專門機構負責審核和簽發中國人因公、因私的出國護照。至此,中國才有了比較正常平等的國際人員往來。

古人出國很講究,有“節操”才能有護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