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州郡縣詳解,看完《三國演義》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漢承秦制。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在行政區劃上仍然推行秦朝的郡縣制,但漢初分封諸侯王,因此亦同時實行封國制,即郡國並行。到了漢武帝時期,隨著郡國調整和開疆闢土新置郡縣,到了元封年間約有110個郡國,都在朝廷轄治之下。這樣的局面,給統治管理帶來了難度。為了保證政令暢通,糾舉汙吏,漢武帝開始把全國除了京畿附近以外的一百餘個郡國分為十三部,每部置一刺史,巡察郡國官吏和強宗豪右,後又增設司隸校尉。隨著刺史職權不斷擴大,治所亦逐漸固定下來。從京官逐漸變為地方官員 ,與郡縣形成隸屬關係,“刺史”更名為“州牧”。漢朝地方行政建制逐漸由郡縣二級制演變為州--郡(國)--縣三級制。

漢代州郡縣詳解,看完《三國演義》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漢十三州概況

漢末,以河南尹、河內、河東、弘農諸郡為司州,總共十三部。十三州包括:司州(司隸校尉部)、豫州、兗州、徐州、青州、冀州、幷州、幽州、荊州、揚州、交州、涼州、益州。

漢代州郡縣詳解,看完《三國演義》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漢朝州郡概況

十三州地圖

漢代州郡縣詳解,看完《三國演義》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司隸校尉部西部

漢代州郡縣詳解,看完《三國演義》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司隸校尉部東部

司隸

河南 河內 河東 弘農 京兆 馮翊 扶風

河南尹:秦三川郡,漢高帝更名。漢世祖都雒陽,建武十五年改曰河南尹。二十一城(縣): 雒陽、河南、梁、熒陽、卷、原武、陽武、中牟、開封、菀陵、平陰、穀城、緱氏、鞏、成睪、京、密、新城、宴師、新鄭。

河內郡:漢高帝置。十八城(縣):懷、河陽、軹、波、沁水、野王、溫、州、平睪、山陽、武德、獲嘉、脩武、共、汲、朝歌、蕩陰、林慮。

河東郡:秦置。二十城(縣):安邑、楊、平陽、臨汾、汾陰、蒲板、大陽、解、皮氏、聞喜、絛、永安、河北、猗氏、垣、襄陵、北屈、蒲子、濩澤、端氏。

弘農郡:漢武帝置。九城(縣):弘農、陝、黽池、新安、宜陽、陸渾、盧氏、湖、華陰。

京兆尹:秦屬內史,漢武帝改。十城(縣):長安、霸陵、杜陵、鄭、新豐、藍田、長陵、商、上雒、陽陵。

左馮翊:秦屬內史。十三城(縣):高陵、池陽、雲陽、祋祤、頻陽、萬年、蓮勺、重泉、臨晉、郃陽、夏陽、衙、粟邑。

右扶風:秦屬內史。十五城(縣):槐裡、安陵、平陵、茂陵、鄠、眉阝、武功、陳倉、汧、渝麋、雍、栒邑、美陽、漆、杜陽。


漢代州郡縣詳解,看完《三國演義》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豫州刺史部

豫州

潁川 汝南 梁國 沛國 陳國 魯國

潁川郡:秦置。十七城(縣):陽翟、襄、襄城、昆陽、定陵、舞陽、郾、臨潁、潁陽、潁陰、許、新汲、鄢陵、長社、陽城、父城、輪氏。

汝南郡:漢高帝置。三十七城(縣):平輿、陽安、汝陽、氵隱強、富波、慎、鮦陽、吳房、安城、南頓、朗陵、細陽、北宜春、汝陰、新蔡、新息、濯陽、期思、慎陽、西平、上蔡、西華、戈陽、宜祿、項、召陵、新陽、安陽、徵羌、思善、宋、襃信、原鹿、定潁、固始、山桑、城父。

梁國:秦碭郡,漢高帝改。九城(縣):下邑、睢陽、虞、碭山、蒙、穀熟、鄢、寧陵、薄。

沛國:秦泗水郡,漢高帝改。二十一城(縣):相、蕭、沛、豐、酇、穀陽、譙、洨、蘄、銍、鄲、建平、臨睢、竹邑、公丘、龍亢、向、符離、虹、太丘、抒秋。

陳國:漢高帝置為淮陽郡,漢章帝改。九城(縣):陳、陽夏、寧平、苦、柘、新平、扶樂、武平、長平。

魯國:秦薛郡,呂后改。本屬徐州,漢光武帝改屬豫州。六城(縣):魯國、騶、蕃、薛、卞、汶陽。


漢代州郡縣詳解,看完《三國演義》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兗州刺史部

兗州

陳留 東郡 任城 泰山 濟北 山陽 濟陰

陳留郡:漢武帝置。十七城(縣):陳留、浚儀、尉氏、雍丘、襄邑、外黃、小黃、東昬、濟陽、平丘、封丘、酸棗、長垣、己吾、考城(故名菑,章帝更名。故屬梁國)、幸(故屬淮陽郡)、扶溝(故屬淮陽郡)。

東郡:秦置。十五城(縣):濮陽、燕、白馬、頓丘、東阿、東武陽、範、臨邑、博平、聊城、發乾、樂平(故名清,漢章帝更名)、陽平、衛、穀城。

東平國:故屬梁國,漢景帝分為濟東國,漢宣帝改。七城(縣):無鹽、東平陸(故名平陸)、富成、章、壽張(春秋曰良、漢曰壽良,光武改名壽張。故屬東郡)、須昌(故屬東郡)、寧陽(故屬泰山郡)。

任城國:漢章帝元和元年,分東平國為任城國。三城(縣):任城、亢父、樊。

泰山郡:漢高帝置。十二城(縣):奉高、博、梁甫、鉅平、嬴、山茌、萊蕪、蓋、南武陽、南城(故屬東海郡)、費(故屬東海郡)、牟。

濟北國:漢和帝永元二年,分東平國泰山郡置濟北國。五城(縣):盧、蛇丘、成、茌平(故屬東郡)、剛。

山陽郡:漢景帝置,分梁國置山陽郡。十城(縣):昌邑、東緡(故名緡)、鉅野、高平(故名橐)、湖陸(故名湖陵)、南平陽、方與、瑕丘、金鄉、防東。

濟陰郡:漢景帝置,分梁國置濟陰郡。十一城(縣):定陶、冤句、成陽、乘氏、句陽、鄄城、離狐(故屬東郡)、廩丘(故屬東郡)、單父(故屬山陽郡)、成武(故屬山陽郡)、己氏(故屬梁國)。


漢代州郡縣詳解,看完《三國演義》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徐州刺史部

徐州

東海 琅邪 彭城 廣陵 下邳

東海郡:漢高帝置。十三城(縣):郯、蘭陵、戚、朐、襄賁、昌慮、承、陰平、利城、合鄉、祝其、厚丘、贛榆(故屬琅琊國)。

琅邪國:漢光武帝建武中省城陽國,以其縣屬。十三城(縣):琅邪、開陽(故屬東海郡)、東武、西海、東莞、諸、莒(故屬城陽國)、東安(故屬城陽國)、陽都(故屬城陽國)、臨沂(故屬東海郡)、即丘(故屬東海郡)、繒(故屬東海郡)、姑幕。

彭城國:漢高帝置為楚,漢章帝改。八城(縣):彭城、武原、傅陽、呂、留、梧、菑丘、廣戚(故屬沛國)。

廣陵郡:漢景帝為江都,漢武帝更名。漢世祖建武中省泗水國,以其縣屬。十一城(縣):廣陵、江都、高郵、平安、凌(故屬泗水國)、東陽(故屬臨淮郡)、射陽(故屬臨淮郡)、鹽瀆(故屬臨淮郡)、輿(故屬臨淮郡)、堂邑(故屬臨淮郡)、海西(故屬東海郡)。

下邳國:漢武帝置為臨淮郡,漢明帝永平十五年更名為下邳國。十七城(縣):下邳(故屬東海郡)、徐、童、睢陵、下相、淮陰、淮浦、盱臺、高山、潘旌、淮陵、取慮、東成、曲陽(故屬東海郡)、司吾(故屬東海郡)、良成(故屬東海郡。春秋時曰良)、夏丘(故屬沛國)。


漢代州郡縣詳解,看完《三國演義》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青州刺史部

青州

濟南 平原 樂安 北海 東萊 齊國

濟南國:故屬齊國,漢文帝分置。十城(縣):東平陵、著、於陵、臺、棺、土鼓、梁鄒、鄒平、東朝陽、歷城。

平原郡:漢高帝置。九城(縣):平原、高唐、般、鬲、祝阿(春秋時曰祝柯)、樂陵、溼陰、安德、厭次(故名富平,漢明帝更名)。

樂安國:漢高帝置。漢和帝永元七年更名。九城(縣):臨濟(故名狄,漢安帝更名)、千乘、高菀、樂安、博昌、蓼城、利(故屬齊國)、益(故屬北海國)、壽光(故屬北海國)。

北海國:漢景帝置。漢世祖建武十三年省菑川、高密、膠東三國,以其縣屬。十八城(縣):劇、營陵、平壽、都昌、安丘、淳于、平昌(故屬琅琊國)、硃虛(故屬琅琊國,漢安帝永初元年屬)、東安平(六國時曰安平,故屬菑川)、高密、昌安、夷安、膠東、即墨、壯武、下密、挺。

東萊郡:漢高帝置。十三城(縣):黃、牟平、惤、曲成、掖、當利、東牟、昌陽、盧鄉、長廣(故屬琅琊國)、黔陬(故屬琅琊國)、葛盧、不其(故屬琅琊國)。

齊國:秦置。六城(縣):臨菑、西安、昌國、臨朐、廣、般陽(故屬濟南國)。


漢代州郡縣詳解,看完《三國演義》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冀州刺史部

冀州

魏郡 鉅鹿 常山 中山 安平 河間 清河 趙國 勃海

魏郡:漢高帝置。漢世祖建武十三年省廣平國,以其縣屬。十五城(縣):鄴、繁陽、內黃、魏、元城、黎陽、陰安、館陶、清淵、平恩、沙、斥丘、武安、曲梁、梁期。

鉅鹿郡:秦置。十五城(縣):廮陶、鉅鹿、楊氏、鄡、下曲陽、任、南和、廣平、斥章、廣宗、曲周、列人、廣年、平鄉、南。

常山國:漢高帝置。漢建武十三年省眞定國,以其縣屬。十三城(縣):元氏、高邑(故名鄗,漢光武帝更名)、都鄉、南行唐、房子、平棘、欒城、九門、靈壽、蒲吾、井陘、上艾(故屬太原郡)、眞定。

中山國:漢高帝置。十三城(縣):盧奴、北平、毋極、新市、望都、唐、安國、安憙(故名安險,漢章帝更名)、漢昌(故名苦陘,漢章帝更名)、蠡吾(故屬涿郡)、上曲陽、(故屬常山國)、蒲陰(故名曲逆,漢章帝更名)、廣昌(故屬代郡)。

安平國:漢高帝置。十三城(縣):信都、阜城(故名昌城)、南宮、扶柳、下博、武邑、觀津、堂陽(故屬鉅鹿郡)、武遂(故屬河間國)、饒陽(故名饒,屬涿郡)、安平(故屬涿郡)、南深(故屬涿郡)。

河間國:漢文帝置。十一城(縣):樂成、弓高、易(故屬涿郡)、武垣(故屬涿郡)、中水(故屬涿郡)、鄚(故屬涿郡)、高陽(故屬涿郡)、文安(故屬渤海郡)、束州(故屬渤海郡)、成平(故屬渤海郡)、東平舒(故屬渤海郡)。

清河國:漢高帝置。漢桓帝更名甘陵。七城(縣):甘陵(故名昔,漢安帝更名)、貝丘、東武城、鄃、靈、繹幕、廣川。

趙國:秦邯鄲郡,漢高帝更名。五城(縣):邯鄲、易陽、襄國、柏人、中丘。

勃海郡:漢高帝置。八城(縣):南皮、高城、重合、浮陽、東光、章武、陽信、脩。


漢代州郡縣詳解,看完《三國演義》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幷州刺史部

幷州

上黨 太原 定襄 上郡 西河 五原 雲中 定襄 雁門 朔方

上黨郡:秦置。十三城(縣):長子、屯留、銅鞮、沾、涅、襄垣、壺關、泫氏、高都、潞、猗氏、陽阿、穀遠。

太原郡:秦置。十六城(縣):晉陽、界休、榆次、中都、於離、茲氏、狼孟、鄔、盂、平陶、京陵、陽曲、大陵、祁、慮虒、陽邑。

上郡:秦置。十城(縣):膚施、白土、漆垣、奢延、雕陰、楨林、定陽、高奴、候官、龜茲屬國。

西河郡:漢武帝置。十三城(縣):離石、平定、美稷、樂街、中陽、皋狼、平周、平陸、益蘭、圈陰、藺、圈陽、廣衍。

五原郡:秦九原郡,漢武帝更名。十城(縣):九原、五原、臨沃、文國、河陰、武都、宜梁、曼柏、成宜、西安陽。

雲中郡:秦置。十一城(縣):雲中、咸陽、箕陵、沙陵、沙南、北輿、武泉、原陽、定襄(故屬定襄郡)、成樂(故屬定襄郡)、武進(故屬定襄郡)。

定襄郡

:漢高帝置。五城(縣):善無(故屬雁門郡)、中陵(故屬雁門郡)、桐過、武成、駱。

雁門郡:秦置。十四城(縣):陰館、繁畤、樓煩、武州、汪陶、劇陽、崞、平城、埒、馬邑、疆陰、廣武(故屬太原郡)、原平廣武(故屬太原郡)、滷城(故屬代郡)。

朔方郡:漢武帝置。六城(縣):朔方、臨戎、三封、沃野、廣牧、大城(故屬西河郡)。


漢代州郡縣詳解,看完《三國演義》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幽州刺史部

幽州

涿郡 廣陽 代郡 上谷 漁陽 右北平 遼西 遼東 玄菟 樂浪 遼東屬國

涿郡:漢高帝置。七城(縣):涿、逎、故安、范陽、良鄉、北新城、方城(故屬廣陽郡)。

廣陽郡:漢高帝置,為燕國,漢昭帝更名為郡。五城(縣):薊、廣陽、昌平(故屬上谷郡)、軍都(故屬上谷郡)、安次(故屬勃海郡)。

代郡:秦置。十一城(縣):代、高柳、桑乾、道人、當城、馬城、班氏、狋氏、北平邑、東安陽、平舒。

上谷郡:秦置。八城(縣):沮陽、潘、寧、廣寧、居庸、雊瞀、涿鹿、下落。

漁陽郡:秦置。九城(縣):漁陽、狐奴、潞、雍奴、泉州、平谷、安樂、傂奚、獷平。

右北平:秦置。四城(縣):土垠、徐無、俊靡、無終。

遼西郡:秦置。五城(縣):陽樂、海陽、令支、肥如、臨渝。

遼東郡:秦置。十一城(縣):襄平、新昌、無慮、望平、候城、安市、平郭、西安平、汶、番汗、踏氏。

玄菟郡:漢武帝置。六城(縣):高句驪、西蓋馬、西蓋馬、上殷臺、高顯(故屬遼東郡)、候城(故屬遼東郡)、遼陽(故屬遼東郡)。

樂浪郡:漢武帝置。十八城(縣):朝鮮、訁冉邯、浿水、含資、佔蟬、遂城、增地、帶方、駟望、海冥、列口、長岑、屯有、昭明、鏤方、提奚、渾彌、樂都。

遼東屬國:故邯鄉,西部都尉,漢安帝時以為屬國都尉,別領六城:昌遼(故名天遼,故屬遼西郡)、賓徒(故屬遼西郡)、徒河(故屬遼西郡)、無慮、險瀆、房。


漢代州郡縣詳解,看完《三國演義》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荊州刺史部北部

漢代州郡縣詳解,看完《三國演義》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荊州刺史部南部

荊州

南陽 南郡 江夏 長沙 桂陽 武陵 零陵

南陽郡:秦置。三十七城(縣):宛、冠軍、葉、新野(故名新都)、章陵(故名春陵,漢世祖更名)、西鄂、稚、魯陽、犨、堵陽、博望、舞陰、比陽、復陽、平氏、棘陽、湖陽、隨、育陽、涅陽、陰、酇、鄧、山都、酈、穰、朝陽、蔡陽、安眾、筑陽、武當、順陽、成都、襄鄉、南鄉、丹水(故屬弘農郡)、析(故楚白羽邑,有武關,故屬弘農郡)。

南郡:秦置。十七城(縣):襄陽、當陽、江陵、秭歸、中盧、編、華容、邔、宜城、臨沮、枝江、夷陵、州陵、州陵、夷道、巫、很山(故屬武陵郡)。

江夏郡:漢高帝置。十四城(縣):西陵、西陽、軑、鄳、竟陵、雲杜、沙羨、邾、下稚、薪春、鄂、平春、南新市、安陸。

長沙郡:秦置。十三城(縣):臨湘、攸、荼陵、安城、霝阝、湘南、連道、昭陵、益陽、下雋、羅、醴陵、容陵。

桂陽郡:漢高帝置。十一城(縣):桂陽、郴、便、耒陽、陰山、南平、臨武、含眶、湞陽、曲江、漢寧(漢順帝永和元年置)。

武陵郡:秦昭王置,故名黔中郡,漢高帝更名。十二城(縣):漢壽(故名索,漢順帝更名)、臨元、元陵、元南(漢世祖置)、孱陵、零陽、充、辰陽、酉陽、遷陵、鐔成、作唐。

零陵郡:漢武帝置。十三城(縣):零陵、泉陵、營道、營浦、令道、桃陽、都梁、夫夷、始安、重安(故名鍾武,漢順帝更名)、湘鄉、昭陽、烝陽(故屬長沙郡)。


漢代州郡縣詳解,看完《三國演義》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揚州刺史部北部

漢代州郡縣詳解,看完《三國演義》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揚州刺史部南部

揚州

廬江 九江 豫章 丹陽 吳郡 會稽

廬江郡:漢文帝分淮南置,漢世祖省六安國,以其縣屬。十四城(縣):舒、雩婁、潯陽、潛、臨湖、龍舒、襄安、皖、居巢、六安、蓼、安豐、陽泉、安風。

九江郡:秦置。十四城(縣):壽春、合肥、下蔡(故屬沛國)、平阿(故屬沛國)、義成(故屬沛國)、歷陽、當塗、全椒、鍾離、陰陵、浚遒、成德、西曲陽、阜陵。

豫章郡:漢高帝置。二十一城(縣):柴桑、彭澤、鄱陽、餘汗、南昌、海昬、建城、新淦、宜春、廬陵、贛、雩都、南野、南城、歷陵、鄡陽、艾、平都(故名安平)、石陽、臨汝(漢和帝置)、建昌(漢和帝分海昬置)。

丹陽郡:秦鄣郡,漢武帝更名。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孫權分置新都郡。十六城(縣):丹陽、秣陵、蕪湖、宛陵、溧陽、故鄣、於潛、涇、歙、黝、陵陽、湖熟、句容、江乘、春穀、石城。

吳郡:漢順帝分會稽置。十三城(縣):吳、海鹽、烏程、餘杭、毗陵、丹徒、曲阿、由拳、安、富春、陽羨、無錫、婁。

會稽郡

:秦置。本治吳,立郡吳,乃移山陰。十四城(縣):山陰、鄮、烏傷、諸暨、餘暨、太末、上虞、剡、餘姚、句章、鄞、章安(故名治,漢武帝更名)、永寧(漢順帝分章安縣東甌鄉為縣)、東部。


漢代州郡縣詳解,看完《三國演義》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交州刺史部

交州

南海 蒼梧 鬱林 合浦 交趾 九真 日南

南海郡:漢武帝置。七城(縣):番禺、博羅、中宿、龍川、四會、揭陽、增城。

蒼梧郡:漢武帝置。十一城(縣):廣信、謝沐、高要、封陽、臨賀、端谿、馮乘、富川、荔浦、猛陵、鄣平。

鬱林郡:秦桂林郡,漢武帝更名。十一城(縣):布山、安廣、阿林、廣鬱、中溜、桂林、潭中、臨塵、定周、增食、領方。

合浦郡:漢武帝置。五城(縣):合浦、徐聞、高涼、臨元、朱崖。

交趾郡:漢武帝置。十二城(縣):龍編、羸、安定、苟漏、麋令、曲陽、北帶、稽徐、西於、朱、封谿(漢世祖建武十九年置)、望海(漢世祖建武十九年置)。

九真郡:漢武帝置。五城(縣):婿浦、居風、鹹懽、無功、無編。

日南郡:秦象郡,漢武帝更名。五城(縣):西卷、朱吾、盧容、象林、比景。


漢代州郡縣詳解,看完《三國演義》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涼州刺史部

涼州

隴西 漢陽 武都 金城 安定 北地 武威 張掖 酒泉 敦煌

張掖屬國 張掖居延屬國

隴西郡:秦置。十一城(縣):臨桃、鄣、安故、河關(故屬金城郡)、首陽、大夏、襄武、白石(故屬金城郡)、枹罕(故屬金城郡)、狄道、氐道。

漢陽郡:漢武帝置,故名天水郡,漢和帝更名。十三城(縣):隴、上邽(故屬隴西郡)、成紀、勇士、略陽、阿陽、望恆、冀、豲道、蘭幹、平襄、顯親、西(故屬隴西郡)。

武都郡:漢武帝置。七城(縣):下辨、武都道、上祿、故道、河池、沮、羌道。

金城郡:漢昭帝置。十城(縣):金城、令居、榆中、允吾、浩亹、枝陽、允街、臨羌、破羌、安夷。

安定郡:漢武帝置。八城(縣):臨涇、高平、朝那、烏枝、三水、陰盤、彭陽、鶉觚(故屬北地郡)。

北地郡:秦置。六城(縣):富平、泥陽、弋居、廉、參(故屬安定郡)、靈州。

武威郡:漢武帝置,故匈奴休屠王地。十四城(縣):武威、張掖、姑臧、休屠、揟次、鸞鳥、樸、媼圍、宣威、倉松、鸇陰(故屬安定郡)、租厲(故屬安定郡)、顯美(故屬安定郡)、左騎。

張掖郡:漢武帝置,故匈奴昆邪王地。八城(縣):觻得、昭武、刪丹、氐池、屋蘭、日勒、驪靬、番和。

酒泉郡:漢武帝置。九城(縣):福祿、表氏、樂管、玉門、會水、沙頭、安彌(故曰綏彌)、乾齊、延壽。

敦煌郡:漢武帝置。六城(縣):敦煌、冥安、效穀、拼泉、廣至、龍勒。

張掖屬國:漢武帝屬國都尉,以主蠻夷降者。漢安帝時,別領五城(縣):候官、左騎、千人、司馬官、千人官。

張掖居延屬國:故郡都尉。漢安帝時,別領一城(縣):居延。


漢代州郡縣詳解,看完《三國演義》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益州刺史部北部

漢代州郡縣詳解,看完《三國演義》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益州刺史部南部

益州

漢中 巴郡 廣漢 廣漢屬國 蜀郡 蜀郡屬國 犍為 犍為屬國

越巂 牂牁 益州 永昌

漢中郡:秦置。九城(縣):南鄭、沔陽、成固、襃中、上庸、安陽、西城、錫、房陵。

巴郡:秦置。十四城(縣):閬中、宕渠、魚復、朐忍、織、涪陵、墊江、平都、宣漢、安漢、漢昌(漢和帝置)、充國(漢和帝分閬中置)、江州、臨江。

廣漢郡:漢高帝置。十一城(縣):雒、廣漢、霞萌、白水、梓潼、綿竹、新都、涪、什邡、郪、德陽。

廣漢屬國:故北部都尉,屬廣漢郡,漢安帝時以為屬國都尉,別領三城(縣):陰平道、甸氐道、剛氐道。

蜀郡:秦置。十一城(縣):成都、廣柔、郫、廣都、江原、繁、臨邛、八陵、綿虒道、汶江道、前氐道。

蜀郡屬國:故屬西部都尉,漢安帝以為屬國都尉,別領四城(縣):漢嘉、嚴道、徒、旄牛。

犍為郡:漢武帝置,漢末劉璋分立江陽郡。九城(縣):武陽、資中、牛鞞、南安、僰道、江陽、符節、南廣、漢安。

犍為屬國:故郡南部都尉,漢安帝以為屬國都尉,別領二城(縣):漢陽、朱提。

越巂郡:漢武帝置。十四城(縣):邛都、遂久、靈關道、臺登、青蛉、卑水、三縫、會無、定做、闡、蘇示、大做、做秦、姑復。

牂牁郡:漢武帝置。十六城(縣):故且蘭、平夷、鄨、毋斂、談指、夜郎、同並、談稾、漏江、毋單、宛溫、鐔封、漏臥、句釘、進乘、西隨。

益州郡:漢武帝置,故滇王國。十七城(縣):滇池、勝休、俞元、律高、賁古、毋棳、建寧、穀昌、牧靡、味、昆澤、同瀨、同勞、雙柏、連然、梇棟、秦臧。

永昌郡:漢明帝分益州郡置。八城(縣):雲南、邪龍、不韋、巂唐、比蘇、楪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