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建築(下),凱旋門曾經的壓軸題

4.羅馬萬神廟(ThePantheon,Rome,公元120〜124年)

萬神廟是羅馬圓形廟宇中最大的一個,也是現代建築結構出現之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建築,至今保存得比較完整。神廟面對著廣場,坐南朝北。神廟前廣場上立著方尖碑,這是從埃及搬來的。神廟的平面可分成兩部分。門廊由前面8根柱子與後面兩排8根柱子組成,立在高高的臺階上,寬33.5米、深18米,後面是圓形的神殿。門廊柱高14.5米,16根柱子是白色大理石的科林斯柱頭、紅色花崗石的柱身,柱身沒有凹槽,用整塊石料製成。柱子後面有兩個壁龕,放著奧古斯都和阿古利巴的大雕像。神殿平面為圓形,直徑43.43米,牆厚為6.2米,上面覆蓋著半球形的穹窿頂,內部頂端距地也是43.43米,正中有一直徑8.9米的圓形大天窗,是唯一的採光口。

古羅馬建築(下),凱旋門曾經的壓軸題

古羅馬建築(下),凱旋門曾經的壓軸題

穹頂是用疊澀磚和浮石作填料的混凝土混食築成。基礎和牆壁是用凝灰岩和灰華石作填料的混凝土。為了減輕自身的重量,又在圓周的牆體上挖了7個壁龕和8個封閉垂直的空洞。壁龕3個做成半圓形,4個做成長方形。圓形神殿的內部處理很統一,龕的立面都做成用兩根科林斯柱子支撐著簷部的構圖,科林斯柱式的簷口上部靠近穹頂還有一層簷,兩層簷口把神殿內部牆面水平劃分成上小下大的兩段,很近於黃金分割的比例。再上是圓形的穹窿頂,用凹陷的方形圖案作裝飾,不僅減輕了屋頂的自重,而且構成上小下大的五排天花,越向上越小,強調著它的高度。加上頂部採光產生的陰影變化,更加強了室內空間的效果。在神殿牆面的水平劃分層內,柱子和神龕線腳成垂直劃分,內部牆面和柱子都用大理石裝飾,整個室內感覺和諧、宏大。萬神廟的外觀比較封閉、沉悶。柱子是從別處拆來的,色澤不一致。柱頭、簷部、柱礎是白色大理石,柱身是深色的花崗石。門廊的簷部山花原有青銅鑄的雕刻,柱廊下的大門包著鍍金的銅片,穹窿頂的面層也是鍍金的銅片,其餘各處也都有這種光亮奪目的裝飾物。由於它的富麗多彩,減少了一點封閉沉悶的感覺。這座神廟是

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典範,它代表著當時羅馬建築的設計和技術水平,無論是體形、平面、立面和室內處理,都成為古典建築的代表。

古羅馬建築(下),凱旋門曾經的壓軸題

5.羅馬泰塔斯凱旋門(TheArchofTitus,Rome,公元82年)

凱旋門是羅馬皇帝的個人紀念碑

。泰塔斯凱旋門是單券構圖的典型例子。它位於羅馬市中心,在羅曼努姆廣場到大斗獸場的路上。整座建築雖然體積不大,但因外形略近正方形,相對進深很厚,加上臺基和女兒牆很高,給人以沉重、穩定、莊嚴的感覺。立面上使用半圓形的混合柱式,是羅馬現存最早的混合式柱式的例子。整個建築物造型豐富,比例嚴謹,表現了統治階級所追求的威武權勢的性格。

古羅馬建築(下),凱旋門曾經的壓軸題

6.潘薩府邸(HouseofPansa,Pompeii,公元前2世紀)

潘薩府邸位於龐貝城內,是羅馬府邸的典型。這個府邸獨佔龐貝市中心附近一個街坊,南北長97米,東西寬38米,三面臨街,是一個四合院式住宅。房屋佈置在一條軸線上,基本可分成三進,前面兩進的房間繞著庭院四周佈置,後面是花園。院子的中心有一個小水池,與採光口相對。穿過中間的大廳是四周用柱子圍繞的第二進庭院。迎面中軸線上是寬敞的接待室,旁邊還有臥室和宴客廳等房間。牆壁上不設窗子,用鮮豔的壁畫打破封閉沉悶的空間。這種穿堂式帶花園的進深佈局,反映著奴隸主追求豪華富麗、講究排場的生活方式。

古羅馬建築(下),凱旋門曾經的壓軸題

7.圖拉真巴西利卡(BasilicaofTrajan,公元98〜112年)

古羅馬的巴西利卡是用作法庭、商業貿易場所或會議廳的大廳。平面是長方形,兩端或一端有半圓形龕,主體大廳被兩排柱子分成三個空間或被四排柱子分成五個空間,中央比較寬的是中廳,側廊窄,中廳比兩側高,入口通常在長邊。這種建築容量大、結構簡單,後來成為基督教堂的基本形式。圖拉真巴西利卡是一典型例子,廳長159米、寬55米,位於圖拉真廣場的北端,與廣場、圖書館、紀功柱、神廟組合成一建築群,是廣場的主體建築。

古羅馬建築(下),凱旋門曾經的壓軸題

巴西利卡內部

古羅馬建築(下),凱旋門曾經的壓軸題

古羅馬建築(下),凱旋門曾經的壓軸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