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式思維,不好

劇本式思維,不好

我敢肯定你遇到過這種情況,你是好心權威,明知道抽菸喝酒不好,但別人這麼和你說。

“誰誰只抽菸不喝酒活了63歲,誰誰只喝酒不抽菸活了73歲,誰誰又喝酒又抽菸活了83歲,誰誰又喝酒又抽菸又打牌活了93歲,誰誰又喝酒又抽菸又打牌又有小老婆活了03歲,誰誰不喝酒不抽菸不打牌沒有女朋友專做好人好事,活了23歲!”

聽了這些,你是欲哭無淚啊,想懟回去又不知道怎麼懟,別擔心,今天的內容,聽完之後,馬上能讓你懟得對方啞口無言。

理解這個問題的法門在於你需要了解一個概念——現成偏誤,它指的是我們依據現成的例子來想象世界,把單一、獨立的、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個案當作證據。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的產生呢?原因很簡單,其實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喜歡劇本式思維,而不喜歡量化式思維。

劇本式思維指的是,我們更容易接受壯觀、華麗、大聲的東西,就好比那些情節充滿跌宕起伏的故事/電影/小說等,而不喜歡枯燥但是卻更加真實的統計學數據(量化式思維)

再來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由於我們經常看到新聞媒體上報道的飛機失事的新聞,造成的損失和災難往往都是十分巨大的(這符合劇本式思維的特點,對大聲/壯觀的東西更容易接受),

所以人們就會下意識的高估飛機發生事故的風險,甚至都不敢坐飛機了。但其實事實是,相比於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飛機的安全性是最高的,出事的概率也是極低的。

同樣的,當一個事件在某一次傳播中,出乎意料的得到了人們廣泛的關注和討論。於是,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內,該類事件就會頻繁的出現在你周圍,

你可能會驚歎一句:最近某某事情/情況,怎麼會發生這麼多啊?這也是“孕婦效應”出現的原因之一,我們關注了什麼,什麼就總是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說到底,這也是劇本式思維在作怪。其實,這類事件本來就發生在我們周圍,只是沒有得到廣泛的關注。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走紅之後,各路媒體/各自的朋友圈等都會瘋狂的跟進、甚至刷屏,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以後,它就會給人一種出現概率提升的假象,現成偏誤也就由此產生了。

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我給你們準備了三條法則:

法則一:學點統計學,個案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個案之所以經常被拿出來說事兒,是因為他們生動,能引起我們的情緒上的共鳴,但我們忽略了一個幾本的邏輯事實。

要證明一個理論是成立的,就不能有任何一個反例出現,相反,如果要是想推翻一個理論,一個反例就夠了。

知道了這個道理以後,我們就可以在平時準備好一些反例來作為儲備,必要的時候,就用這些反例懟回去。比如,我爺爺就因為長期抽菸得了慢性阻塞性肺炎,後面感染後住院,差點到了送重症監護室的程度。

後來醫生告訴他,煙不能抽了,不然老命都會沒的,由於對生命的渴望,爺爺還真就就此戒菸了,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好,現在已經能自己去買菜了。

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就是如果他們不抽菸不喝酒,活得時間,肯定是更久的。

法則二:注意劇本式思維的影響,別被情緒打倒

電影,話劇之所以好看,是因為他們跌但起伏,不合常理,這種變化往往能刺激我們的神經,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但是請注意,它並不具有普遍性。

新聞媒體要的是點擊率,朋友圈要的是談資,他們並不能帶給你理性,因為他們是去迎合你,貼合你的,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獲取你的注意力。

所以,下一次如果還有人和你說“讀書無用論”的時候,你完全可以懟回去,這是因為你的視野侷限,看不到未來,更看不到高緯度的生活方式。

情緒是盲目的,有煽動性的,但是卻是非理性的。

法則三:要與你想法不同的,經歷不同的人交流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兼聽則明,一個人很難完全的理性,總是會有那麼一下兩下散失理性的時候,所以,有與你不同的人提醒是很有必要的,特別是那些與你經歷不同的人,他們能告訴你,你曾經沒見過的世界。

這也是拓寬你的視野的好方法,所以,沒事兒的時候,別老是吃雞玩著榮耀的,總是活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別總和那些與你一樣的人總混在一起,時不時的走出去,

與不同的人交流,與他們合作,你能學習到更多被你的價值觀封閉起來的東西。

和與你不同的人學習,總是能更多更快的學到東西。

總結:

今天我們學了現成偏誤和劇本式思維,並且告訴你了幾個把這種千古難題懟回去的方法,讓那些猖狂的情緒性動物啞口無言,畢竟,是他們先用這種非理性的方式來回饋你的,一定要記住,困住我們的,不是別人的話語,往往是我們自己的思維本身。

劇本式思維,不好

劇本式思維,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