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你的尷尬誰懂?

一月前,我們的城市出現共享單車。
共享單車,你的尷尬誰懂?

出現之初,興奮,好奇,欣喜。希望這種新型租賃模式的單車,能為出行帶來方便,能緩解車輛擁堵的交通高峰,能有效保護環境,能給城市增添一絲生機...

一月之後,希望的都沒有實現。“共享”變成了“獨享”,變成了“私藏”,變成了“破壞”,變成了“中傷”。

共享單車,你的尷尬誰懂?


共享單車,你的尷尬誰懂?

小藍車,逐漸消失。

全民憤慨,眾說紛紜。

共享單車,你的尷尬誰懂?


有人說是因為貧窮。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場大學生辯論賽,話題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反方當時曾舉過一個例子:

西漢初期,經濟極其蕭條,人們吃不飽飯,極端貧窮和飢餓的狀態,於是發生了人吃人的慘劇,“人相食,死者過半”,暴露了人的本性。

古時還有一句話:窮山惡水出刁民。

按照這種說法,文明,其實就是達到一定富裕程度之後,穿上的外衣。撕開這層外衣,原形畢露。

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

貧窮,或者說,不夠富裕的確是文明程度低的原因之一。

貧窮,就對所有美好的東西都向往,都好奇,都想據為己有。因為沒有見過,沒有擁有過,所以更加渴求。

因為貧窮,便吝惜每一分錢,想佔盡所有的便宜,哪怕,讓人恥笑,哪怕,極其不堪。

如果真的是因為貧窮,或許還可以理解。

可是,真的是因為貧窮嗎?

你買得起汽車,騎不起單車嗎?你真的窮得吃不上飯了嗎?連公交車也坐不起了嗎?

共享單車,你的尷尬誰懂?


不見得吧。

而且,有那麼多經濟拮据卻活的有志氣有尊嚴,靠自己的勞動自食其力的普通人,他們從不做危害社會的事,妨礙他人的事!

有人說,是因為文化程度不高。

有文化,受過教育,便知道是非善惡,懂得美醜,文明程度,很大一方面取決於文化程度。

可是,在過去,人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民風淳樸,人與人之間坦誠相待;更有很多目不識丁卻深明大義的普通百姓。

而現在,一些高學歷的人又往往做出很多損人利己甚至損人不利己的事,讓人費解。

有人說,是因為沒有信仰。

沒有信仰,便無所畏懼,所以私藏只要不被發現便不是偷竊,便不必自責。

就和不良商販,為賺錢泯滅良知,不擇手段是一樣的,只要不被發現就好,滿足自我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可是,沒有信仰的人很多,都在做壞事嗎?答案是否定的。

......

行文至此,一時語塞,不知所云,萬語千言,無從說起。

這實在不是一個我能說得明白透徹的問題。

共享單車並不是新生事物,早在1965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就推出了政府主導的免費自行車。今天我們所熟知的膜拜單車,已屬於第四代共享單車。

共享單車在某些大城市出現之初,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後來單車越來越多,私藏的人才逐漸變少了。

那麼,究竟為什麼共享單車會遭遇如此尷尬呢?談談我的一己之見吧。

首先,精神文明的發展遠遠落後於物質文明。

經濟的迅速發展,讓大家逐漸富了起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成了很多人生活的重心。大多數人從勉強溫飽進入到小康,生活開始富足起來。

可是,物質發展的同時,人們的精神世界卻不那麼充實,甚至是空虛的,浮躁的,一些人的價值取向是扭曲的。

電子產品的普及,智能化的迅速發展,讓一切變得方便快捷起來。不需要思考,不需要費力。

每天大量的無用信息的湧入,完全擠佔了人的大腦,究竟有多少人能記得我們的“仁義禮智信”?

不要說成年人,就是正在求學的學生,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並貫穿於日常生活?

其次,我覺得是一種“劣根”——自私,貪婪,從眾的劣根。

單車明明是共享的,但是看到這麼漂亮的車,就想據為己有,花錢騎就是不如免費騎來的實惠。於是“眾樂樂不如獨樂樂”,管他別人呢!

本來自己是花錢騎的,可是看到別人都據為己有,我憑什麼這麼傻?即使拿不走,我也不能讓別人便宜了!

就像很多小區的住戶,能買得起房子,卻賴著不交物業費,物業規劃好的花草樹木,都給你剷除,自己開展快樂的“圈地運動”,大搞種植,於是瓜果飄香,雞犬相聞,好一派田園風光!

其實,真正的文明,並不高深,我覺得就是一句話——不被監督的自覺,為他人著想的自律!

比如,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你會不會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你會不會把公有的東西據為己有?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你會不會肆無忌憚,放縱自己?

真正的城市文明,不是多規劃幾塊綠地,多修建幾處噴泉,多安裝幾個路燈,多放置幾個垃圾桶。

真正的文明,是老百姓都能自覺愛護我們的家園,維護城市的形象,工作有價值感,生活有幸福感!

所以,共享單車,只是文明程度的一個縮影,我們距離真正的文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全社會,每個人的努力。

路漫漫,但我堅信,未來一片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