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國——凡國,國君多詩才,成語「無可救藥」出自凡伯之手

凡國,西周成王時立國,姬姓,伯爵,歷史上稱凡伯。《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

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可知凡國首封君系周公旦之子,各種姓氏古籍當中也有類似記載,比如《姓苑》:“凡,姬姓,周公之子凡伯之後。”凡國應該也是周公旦平定三監之亂掃平東夷諸國後所分封的諸侯,據考證,凡國故地在今河南輝縣市北雲門鎮一帶,據說是凡國都城,有西周凡國遺址。

西周古國——凡國,國君多詩才,成語“無可救藥”出自凡伯之手

凡國雖是西周始建諸侯,但“凡”這個字作為地名早在商朝的甲骨卜辭中便已出現,“凡”的甲骨文寫法類似一個“井”字,中間是個“口”,造字本義是“鑄造器物的模子”,後來引申為“凡是,表示概括”的意思。《說文解字》:“凡,最大限度地囊括。”根據“凡”字的造字本義,最早的凡地由來應該是源於擅長鑄造器物而得名。

西周古國——凡國,國君多詩才,成語“無可救藥”出自凡伯之手

凡國曆代國君世襲已無法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凡國世代國君皆在周王室任卿士,掌有重權。周厲王時期的凡伯為人耿直,憂國憂民,常諫厲王以仁政治國,無奈周厲王不聽,偏信侫臣榮夷公之言,導致國人動亂。唐太宗李世民在《賜蕭蠫( lí )》一詩中寫道:“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意思是狂風下能看出草的堅韌,亂世裡可分辨臣下的赤誠。詩中的“板蕩”其實就是指的《詩經·大雅》中的兩個諷刺周室政局動盪的名篇——《板》和《蕩》。“板”即“反”,後世將兩者連在一起用,表示政局的混亂和社會的動盪。這裡要說的是《板》,根據《毛詩序》的說法,《板》一詩為當時凡國國君凡伯“刺厲王”之作。發出“懷德維寧,宗子維城。(有德能安定從容,周室嫡子們便可自處城中)”的忠言,並諷刺周厲王被國人流放地乃“咎由自取”。有個成語叫“無可救藥”,即出自此詩。被《詩經》收錄的凡伯所作詩歌除了《板》,據說另外《瞻卬》、《召旻》也是後來西周晚期凡伯諷刺周幽王的作品,文辭辛辣,一針見血,與《板》風格一致。

西周古國——凡國,國君多詩才,成語“無可救藥”出自凡伯之手

東周開啟後,君臣父子的祖訓淪喪,周室王權漸失,世代為周室服務的凡國也逐漸失去了權位。唐代柳宗元《封建論》中提到:“厥後,問鼎之輕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誅萇弘者有之,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意思是從那以後,諸侯詢問象徵天子器物之鼎的大小輕重者有之,射中天子肩膀者有之,討伐天子大臣凡伯以及逼迫天子誅殺萇弘者有之,天下大亂,諸侯卿大夫們心中已沒有了天子。或許可以從一個側面來窺探凡國當時的尷尬處境。

據《左傳·隱公七年》記載:“初,戎朝於周,發幣於公卿,凡伯弗賓。冬,王使凡伯來聘。還,戎伐之於楚丘以歸。”說得是當初西戎朝見周天子,分財物給周室的公卿大臣們以示友好,公卿大臣們都對西戎客客氣氣的,只有凡伯不以賓禮款待。到了公元前716年冬天,周天子派凡伯去魯國,回去的路上,西戎在楚丘(今山東曹縣東南)這個地方將凡伯俘虜。凡伯結果命運如何已經無從得知,從記載可以看出凡伯對西戎是不友好的,而且凡伯的性格執拗、正直,這直接導致了他最後淒涼的結局。

西周古國——凡國,國君多詩才,成語“無可救藥”出自凡伯之手

此後的凡國不見史傳,倒在《莊子》一書有所提到,說得是凡國國君出使楚國,與楚王交談之際,突然楚國士卒一次次的來稟報凡國即將亡國的事,凡伯說:“凡國雖亡,不足以喪失我的存在,楚國雖在,也不代表能永久彌新。”看來身處亂世中的凡伯已經著“道”了,看透了國破家亡的概念。

凡國從西周之初立國到春秋初期滅亡,大約存在了三百年左右,凡國亡國後,國人以凡為氏,是為凡姓,現凡姓後人較少。

更多方國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