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無畏艦巨大的上層建築是用來裝什麼的?

劉秉福


前無畏艦的上層建築並不巨大,可以說非常簡陋。而擁有複雜上層建築的,則是在前無畏艦之後出現的超級無畏艦(超無畏艦),主要複雜在艦橋部分,其他地方就是堆放的副炮、高射炮比較多。

“莊嚴”級戰列艦

前無畏艦,是19世紀90年代中期,至20世紀初期這段時間內,各國建造的戰列艦的統稱。這種戰列艦,取代了先前的鐵甲艦,成為當時各國海軍的主力。前無畏艦在武裝方面,一般為305毫米的主炮和6到18門,口徑在119至191毫米之間的副炮。在防禦方面,均為強化過的鋼製裝甲。在動力方面,均為燃煤的蒸汽機。

“莊嚴”級戰列艦設計圖

在前無畏艦成為各國海軍主力的這段時間內,各國戰列艦的設計,可以說都非常相似。它們都是以英國皇家海軍的“莊嚴”級戰列艦為藍本進行設計的。當時戰列艦上的佈置大致是這樣的:在艦艏和艦艉的中心線上,各佈置一座主炮(一般為雙聯裝)。在前主炮塔後方,有一個二層甲板,在這個甲板上,會依次佈置艦橋(艦橋上有前部桅杆)、煙囪(一般為一到兩根,甚至是三根)、後部炮塔指揮所和後部桅杆。而在這個二層甲板周圍或者內部,則會佈置副炮。另外,還會佈置起重機。

日本“三笠”號戰列艦的艦橋部分

當時的戰列艦,因為雙方交戰距離近等方面的原因,艦橋設計都非常簡單。一般都是由駕駛室、司令塔和露天的指揮平臺構成。以日本“三笠”號戰列艦為例,在這艘戰列艦上,其艦橋自下而上,分別為司令塔、駕駛室(可以容納指揮等相關人員)和觀測平臺、露天的指揮平臺。

20世紀初,隨著戰列艦之間的交戰距離越來越遠,比前無畏艦更強大的無畏艦出現了(從1906年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號”戰列艦下水服役開始)。這時的戰列艦,因為要觀測更遠的目標進行攻擊,所以艦橋上就需要佈置更多的設備,為了容納這些設備,比起前無畏艦要稍微複雜些。但是其他部分,與前無畏艦差不多。

美國無畏艦“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

真正開始複雜,是從超無畏艦開始。在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號戰列艦服役僅5年後,英國就開始建造比無畏艦更強大的戰列艦,這就是“俄裡翁”級戰列艦。隨後,各海軍強國也開始陸續建造這種戰列艦。因為這種戰列艦,比之前的戰列艦更加強大,所以被稱為超無畏艦。

因為超無畏艦裝備的主炮,口徑都增加到342至380毫米,這就導致其重量增加的同時,射程出現在視線以外。最初,各國在艦橋方面,還是維持一戰的設計。海戰中,主要還是依靠主桅杆上的觀察人員負責指揮火炮進行射擊。但是隨著火炮技術,觀瞄技術等方面的發展(主炮口徑變大,火炮仰角變大),戰列艦之間的交戰距離越來越遠,因此原先簡單的瞄準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現狀。這時,人們開始在這些戰列艦上進行升級改造。

美國“田納西”號戰列艦

例如英國,就將原先簡單的艦橋,改造成類似於住宅樓一樣的大艦橋。不過,各國戰列艦改造中最有特點的,還是舊日本海軍的戰列艦。

日本“扶桑”號戰列艦,其上層建築,特別是艦橋變得非常複雜

當時,舊日本海軍在改造戰列艦時,就通過在原先的三腳主桅基礎上增加平臺,來容納新的設備。例如日本的“扶桑”號戰列艦,就在原先的主桅上,增加了平臺來容納射擊指揮及觀測設備等設施。例如安裝光學測距儀、探照燈,佈置射擊指揮所、主炮觀測所、高射指揮所等。這時候戰列艦的艦橋,可以說是非常複雜。


鼎盛軍事


前無畏艦的上層建築其實相對來說還不算巨大,其上層建築主要是艦橋司令塔,這裡是艦長及其參謀指揮的地方,而戰列艦其實最引人入目的還是那高高的桅杆。

戰列艦的桅杆高大,其實在風帆時代就已經有了,因為擁有高的桅杆之後就能掛大的風帆,從而更快的驅動船的快速航行,得到了燃煤時代。戰列艦一般只保留前桅杆和後桅杆兩根,而且一般都是單桅杆(就一根大柱子),前面掛指揮旗,後面掛國旗。並且前桅杆,有很高的嘹望臺用來觀察和旗語通信,但是這樣的單位真有個不好的地方,那就是一旦被炮彈擊中倒下就失去了指揮和聯絡的功能甲午海戰北洋艦隊就是吃了這個虧,後來英國人又創新發明了三角桅,這樣能保證不會被一炮擊倒。



其實戰列艦擁有高大的建築其實就只有日本一家,它是將艦橋和桅杆融合在一體,並且將所有的觀瞄設備都放在裡面。其中就包括了主炮,副炮的觀測儀、測距儀戰鬥艦橋、羅經艦橋等等。而英美德因為有雷達技術不需要像日本那樣在艦橋上安裝大量的觀瞄設備,所以上層建築就沒有日本的那麼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