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連載」江南古鎮馬鞍山——斧頭山與斧頭湖

往期回顧

姿勢已擺好

就等你點啦

誅楊么,戰兀朮,披掛上馬場,駐紮武穆城,岳飛一生戎馬二十餘載,卻把三分之一多的時光獻給了江夏,這是一份非物質文化的殊榮。是天緣,是地緣,還是文化之緣,一切都歸結於歷史。人類可以改變一切,卻不能改變歷史。

斧頭山,一座袖珍型山巒,位於安山街南端,山南便是寬闊的斧頭湖水系,山北即為上涉湖水域,雖說山體並不高大,卻兀立於兩湖之間,風景獨特。斧頭山與斧頭湖一因山水相連,二因岳飛戰楊么的故事而來,再者,山體確有些模擬斧頭之狀。

一 吳剛說

有關斧頭山水的故事,民間早有一種傳說。因月宮裡的吳剛醉酒,一時忘記玉帝令他去砍回梭羅樹,為觀音菩薩定做蓮花寶座的差事,猛然間想起,便急忙提起斧頭就往樹上爬。由於酒興發作頭暈眼花,錯把眼前月宮裡的桂花樹當成了梭羅樹。嫦娥一見便慌了,如果砍了玉帝所封的神樹,那還了得!心急之時也顧不了許多,便將懷中的玉兔急向吳剛拋去,意在阻止。因玉兔突然朝身上撞來,吳剛下意識地用斧頭一擋,恰巧斧口碰到兔子嘴上,將它的小嘴頓時劃開成兩瓣,從此,兔子便成豁子嘴。這一下闖禍不了,人一慌,手一鬆,斧頭脫手直落長江岸邊,砸出一個巨大的天坑,日長天久便積水成湖。吳剛的斧頭卻直立於湖邊長成了一座小山。於是,民眾便將此山命名為斧頭山,該片水域也被命名為斧頭湖。

二 楊么說

相傳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楊么,憑靠一把宣花大斧,無數次殺退前來圍剿的官兵,幾乎所向披靡。後來朝廷特派岳飛親征,面對強大的岳家軍,楊么終於不敵,最後被逼圍困在一座大湖之中,無法突圍。因震懾於楊么的英勇,圍困的官兵卻不敢貿然近前誅殺,而垂涎楊么手中板斧的卻大有人在。於是,眾官兵齊聲呼喝“交出斧頭,留爾一條狗命。”楊么心想,命都不保還要斧頭何用,但絕不肯垂手交出心愛的板斧而換得一命,死也要死得不改英雄本色。只見他站在船頭仰天大笑,幾滴淚水滾落湖中,巨臂一揮,咚的一聲,即將斧頭拋入湖中,擊起浪花朵朵。頃刻間,湖水像開了鍋一樣,在蒸騰的熱氣之中,突然長出一座山來壁立湖心,遠望極像一把插在湖中的斧頭,山下的湖面也形似斧頭之狀。於是,人們便將這山和這水並稱為斧頭。

楊么,名太,南宋起義軍首領,龍陽(今湖南漢壽)祝家崗人。他出生僱工,幼讀私塾2年,輟學後在商船上傭工餬口。南宋初年鐘相起事,楊么被推舉為首領之一。建炎(公元1127)末年,鐘相被俘殺,楊么便率領數十萬義軍佔領洞庭湖區據湖為險,繼續與官府抗衡,屢戰屢捷。五年二月,高宗命宰相張浚為諸路兵馬都督,岳飛為荊湖南北路置使,率軍20萬前往征伐。張浚令岳飛率軍趨鼎、澧(今湖南常德、澧縣),自上游襲取楊么水寨。幾次戰役之後,楊么部屬難敵岳家軍,大部分被擊潰或被俘,惟有楊么仍據寨自固。岳飛深知水戰之險,於是苦練水軍,並以熟悉水戰的楊欽為嚮導,率軍圍困楊么寨。楊么力戰失利,突圍未果被殺,起義最終失敗。

斧頭湖北岸,有一座長長的山咀,直伸入湖心,名為廟咀,咀上建有一座寺廟,名為回龍寺,民眾特在此修建楊泗(楊么)菩薩廟,藉此鎮邪,亦有些許紀念之意。另有人說,財主徐公鑫,那天晚上在湖中行船失去方向,漫漫湖區,黑燈瞎火,如遇風浪陡起,勢必葬身魚腹。忽然,遠處湖邊似有燈火亮起,徐公鑫便向著燈火指引划向了廟咀。後來,徐員外專程在此修建一廟,經年不熄地燃著燈火,為感那次脫險之恩,也為夜航湖域之人指引方向。據說,徐員外皆為楚劇演員徐大樹(當今名演員徐帆之父)的祖輩。

從漢字結構而言,“斧”字,從“父”從“斤”,即為古代伐木工具和徵殺武器。它由一根木柄連接著一塊梯形刀片,甲骨文中的“斧”,即為一個非常形象字。“斧”字上為“父”字,而“斤”為砍伐功能義為“刑具”。“父”與“斤”聯合,意指“家長治家的刑具”,寓意為權威。從遠古洪荒中走來的先民,受盡了洪水氾濫和山洪暴發之災,一次次家園被毀,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被巨浪捲走。為了對自然災難有所震懾,便將一方山水起名為斧頭,祈求抑制災難而永保平安之意,原出於對山水自然的敬畏。

斧頭湖與西涼湖原來同屬一湖。宋朝初期,江洲泥沙淤積,長江北徙,便形成湖泊。後來長江古道蛻變為金水河,竟將西涼湖一分為二。清同治八年《江夏縣誌》卷二山川篇載:“東梁子湖在縣東南九十里,自興國桃花尖以來,經過數百折至賀勝橋分界,西為西樑子,東為東樑子。”東梁子湖即今天的梁子湖,西梁子湖即今天的斧頭湖。

斧頭湖,位於安山街茶園村南,與嘉魚縣、咸寧市交界,為三區縣市共有湖泊,發源於咸寧縣塗水(西河),為常年淡水湖,是一條進入長江的古航道。斧頭湖具有調蓄、灌溉、養殖、航運、城鎮供水、生物棲息、調節氣候、水質淨化等天然功能,為長江中下游武漢市附近一般蓄洪區,也是金水流域的調蓄洪區。

斧頭湖水系,屬典型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氣溫17.4℃,極端最高氣溫41.4℃,極端低氣溫-15.4℃;全年平均無霜期240~270天;年平均日照1524~1824小時;年平均水面蒸發量685毫米;年平均地溫19℃左右。

湖區魚類有鯉魚、青魚、草魚、鰱魚、胖頭魚、鯿魚(武昌魚)、鯽魚、黃顙魚、烏魚等53種,是武昌魚、青蝦、中華鱉、圓吻鯝等魚類的重要保護基地,同屬四大家魚、鱖魚、銀魚、中華絨蟹的重要生產基地。有浮游類植物7門61種,浮游動物44種,底棲動物19種;水生維管束植物104種(4個變種),108個分類群,隸屬38科65屬。水草類植物中,主要有蓮藕、菱角、蒿筍、蘆葦、水葫蘆、水浮萍、金魚草、擔草、馬蹄等。湖區擁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3種(粗梗水蕨、野菱、蓮藕)。有水鳥44種,其中國家一級、二級保護水鳥多種,如中華秋沙鴨、西伯利亞紅嘴鷗、環頸雉、大雁等,是一座物種豐富,水面遼闊,山清水秀的美麗湖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