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以色列遇上珠海:多维度合作升级创新竞争力

当以色列遇上珠海:多维度合作升级创新竞争力

当以色列遇上珠海:多维度合作升级创新竞争力

(担任着珠海城市升级发展过程中重要角色的华发集团连续两年承办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规模和影响力日益俱增。)

以色列,地处常年纷争的中东地带,自然资源贫乏,却在生物制药、现代农业、清洁能源等先进科技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国度之一。广东珠海,中国内地唯一同时与港澳陆相连的城市,地理环境优越,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

一个“沙漠之国”,一个“宜居城市”,两者从地理和文化上看都相隔甚远,八杆子打不着边。但说到对创新的渴望与追求,她们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和紧密的关联。俗话说,“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尤其在当今的新时代背景下,地域的限制不是问题。以色列遇上珠海,既是分,也是必然。而且,新往往

意想不到、甚至有着天壤之别的个体之里面

以色列遇上珠海的缘分,起源于两年前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以下简称“中以大会”),这是由中以两国相关政府部门、以色列驻华使馆、英飞尼迪集团共同发起、迄今为止中以两国之间规模最大的交流互动平台。

2017年,在珠海市政府的牵头下,由华发集团和英飞尼迪共同承办的第三届中以大会来到珠海,彼时很多以色列的企业对这座城市感到陌生,但依然吸引了2,000多家中以公司的到场。到了今年,“以色列的嘉宾们报名就变得非常踊跃了,”郭瑾如是说道,她是华发集团旗下投资板块的负责人,该集团于2015年完成对英飞尼迪部分股权的收购。

可见,过去两年来的铺垫以及建立的良好关系,造就了以色列遇上珠海的必然性。以色列人口仅有800多万,市场挖掘的空间有限,中国正好能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多元化的渠道。而以色列在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创新优势,也与珠海近年敲定的核心产业更是高度吻合。

产业的孵化

近两年来,珠海在创新升级方面的动作变得更加频密,从人才政策到产业升级,从粤港澳大湾区到一带一路,都有珠海的声音和身影。这座印象被固化在“宜居”和“养老”的城市,已然决心走出舒服区,重燃“二次创业”的战斗热情。

在珠海发布的《关于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提到,未来三年,珠海将以更高目标、更大力度推动创新发展,力争将珠海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高地,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郭瑾表示,将中以大会移步珠海,不仅贴合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精神,也体现出珠海在积极响应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珠海通以色列技+珠海孵化,展开打造新企集群的珠海式探索。而这只是一个开始。中以大会承载着这座城市在打造高新产业集群、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新使命,“它实实在在地促成了一些合作”,郭瑾说。

确实,广东人和犹太人的“务实”作风贯彻整场活动。在其中的B2B中以企业对接环节,来自以色列的140多家企业和中国本土的800余家公司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洽谈。据了解,现场签订合同或达成合作意向共达784宗,总金额11.2亿美元,涵盖AR/VR、人工智能、清洁技术、生命科学、工业应用等现阶段与未来的趋势技术行业。英飞尼迪创始人高哲铭(Amir Gal-Or)表示,为了促成更高效的对接,该公司还开发出一款软件,以精准识别双方企业之间的互补性和关联性。

高哲铭还提到,未来还将在珠海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共建中以产业创新生态圈,推动更多优秀的以色列创新企业进入珠海、进入中国。

当以色列遇上珠海:多维度合作升级创新竞争力

大会上,有15个项目完成签约,其中之一是中以加速器,它由珠海市政府主导、华发集团和英飞尼迪联合建设,投资总额2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有望于2020年竣工并投入运营,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资源配置和产业集聚平台。而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珠海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是其重中之重的合作方向。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主任黄勇认为:“在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上,借助珠海这一创新高地,可以把中国的广阔市场和优质产能同以色列的先进创新技术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当以色列遇上珠海:多维度合作升级创新竞争力

(黄勇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则表示,要多维度打造创新竞争力,除了打造优质的加速器和产业园,还需要创投基金、研发实验室、产研一体化方案等的落实到位。

在中以加速器之外,珠海还上线了中以技术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首个交易项目以33万元被拍下,以及中以创新企业联盟、国家级中以创新基金,为研发、企业和资本搭建桥梁。

新文化的借

以色列作为一个沙漠带的小国,与背山望水的“湾区”恰恰相反,但却有着不亚于硅谷(同在湾区带)的创新知名度。这对珠海——一个坐享地理优势之城——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版图里可以扮演的角色,理应提供了更大的信心和底气。

“虽然以色列没有湾,虽然我们位于沙漠带,但我们并不缺水,我们有供水的技术,有清洁能源的技术。湾区的创新,并不局限于地理意义上的湾区,而更多是一种创新的精神。” 以色列地区合作部部长沙驰·哈内格比(Tzachi Hanegbi)如是向《快公司》解释说。

当以色列遇上珠海:多维度合作升级创新竞争力

(Tzachi Hanegbi 以色列地区合作部部长)

这种创新的精神,让以色列在多个新兴科技领域享负盛名,哪怕来自硅谷的创新公司也不少是由犹太人创办。据高哲铭某次公开演讲中提到的数据:其中在特拉维夫——以色列最大的城市、也是全球仅次于硅谷的第二大创新城市——就有1,450家创新企业,平均而言,每平方公里就有28家创新公司,每290位居民就拥有一家创新企业。

当以色列遇上珠海:多维度合作升级创新竞争力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中以大会上发表演讲,董明珠表示格力造芯片有决心、有信心,并且需要依靠年轻人)

这种源源不断的创新与创新成果,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创新不是单个项目、单个公司的形成,而是通过聚合碰撞、氛围打造,慢慢形成一种雏形文化,并由此吸引越来越多的创造者带着自己的“作品”走进来,孵化、生长,再孵化、再生长......最终形成一个成熟的、循环式的创新文化。基于这种文化,在其体系下能够持续生成多个创新的项目和公司——这可不是靠引进大型外企及其几项技术和服务就能够造就的。

当以色列遇上珠海:多维度合作升级创新竞争力

(Meron Gilbetz ,全球明星创业公司Meta公司创始人及CEO,他携带全新3D全息眼镜向观众展示了魔幻般的科技魅力)

当今中国和中国企业有着愈发强烈的创新欲望和诉求,在国际舞台上的创新话语权也在加大。但要让这股热情、这种势能持续下去,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文化机制。正如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所言:“资源是会枯竭的,只有文化生生不息。”

全球知名创新咨询机构IDEO的亚洲区执行总裁Charles Hayes曾经告诉《快公司》:“当人们谈及中国创新的时候,更多是指科技类企业的创新,但创新的层次有很多,我认为下一波比较明显的创新信号,不一定是更多的科技初企,而是不同的企业管理者开始重视领导力、人文和文化等层面的创新。”

新世界集团接班人、K11艺术购物中心创始人郑志刚也在去年的某次活动中提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很重要的机会,是做一个文化硅谷区,因为文化的建设可以吸引国际人才和优秀人才到来创业、创新。

狼性文化奠定了硅谷,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高地的珠海,何不以开放务实为其核心文化精神?有了中以大会这么一个实在的开端,珠海也有望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中以大会之于珠海,何尝不能是乌镇论坛之于乌镇,又或者达沃斯论坛之于达沃斯小镇?

图片 |中以大会官方提供

当以色列遇上珠海:多维度合作升级创新竞争力

全球创意人物100

「阅读原文」,就可以看100个创意故事啦~

本期封面:瑞茜·威瑟斯彭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转型制片人,如何一出手便是《大小谎言》这种横扫艾美奖的作品?

当以色列遇上珠海:多维度合作升级创新竞争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