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如果十年前你问我苏轼,我脑海里一定是这样一句话,语文课本里的必背诗词,定然是余音绕梁三年不绝。那个时候的苏轼,在我心里,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仿佛一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刻画了一个相思无处诉的忧伤背影。那寂寥是从骨髓蔓延出来的,浸透了整个夜。轩窗外的黑,没有繁星闪烁,只有一轮惨白的月,透着森森的寒冷。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即使梦魂相见,这十年的凄苦分别,亦是不识得我如今的模样。有时候情到浓时,反倒没有话语,静默相望间,清泪留下,竟也止不住。就如同这缠绵悱恻又痛彻心扉的相思透骨,肝肠寸断。

这一场悼念,是苏轼笔下心底的血泪。千古流传的,不是文字本身,是那浓得化不开的爱和思念。

古今多少故事,被世人一再传唱的,都是情里的求而不得,刻骨铭心。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我要把这整首词放在上面,因为我不知道如何拣一个句子去分析,如果一定要给这首词一句评价,那一定是黄庭坚那句:“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如果一定要一个句子来与它共鸣,在我心下竟是黛玉那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语言文字,有时候是很苍白无力的东西,不及脑海里那些画面和内心里那些情感动容出的共鸣。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不过,到了后来,我渐渐觉得,苏轼,是个有趣的人。

大约了解苏轼的人,定然都听过他在黄州时常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做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 想到当时,苏轼的表情我就忍俊不禁。

只是,一个缠绵悱恻的人,即便写过再多豁达的词,内心都有一份郁郁不得志。不一定是朝廷新旧势力此起彼伏造就的他的浮沉,那份求而不得,那种不顺,其实是内心深处的一种东西。他不是真正的豁达,而是为了生活而豁达。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我最喜欢他的定风波,那种心态,是我们这种人多么向往的恣意洒脱。我想,那也是苏轼心中真正的恣意洒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场酣畅淋漓的雨里的千古绝唱,平凡得就像是你突然的转念一想的豁然开朗,却恣意得让人清晰看到那个一蓑烟雨的快意人生。

他不是天生的豁达,但是他绝对是一个很会自我安慰,并在不得志里找寻快乐的乐观之人。

才疏学浅如在下,今日想写三两句言辞,才去查了苏轼的生平,方知,那条走过数遍的“苏堤”竟然是苏轼所建,自然,那样的诗人才能把腐朽化为神奇,成就浪漫诗意。他为民所做之事,略去了所有复杂的外表和功利的业绩,看起来就好像是弄了一餐饭一样简单一样随性一样低调,可所行所为已然是大道。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所以想再去走一遍苏堤,这一次,带着对苏轼的喜爱,去走,带着苏轼的回忆去走,那堤岸,就不再是显得有些矫情而又矫揉造作的美丽了。

我曾很喜欢“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此刻,我更喜欢这个,处江湖之远却为民而为的人。其实,朝堂政见,自有那些朝堂谋虑之人苦心经营,当不能身在其中的时候,就用自己仅有的东西,真正为百姓做点事儿,什么丰功伟绩,也长不过一个屁。

而那些真正留在人们心里的,可能真的是一碗白米饭的千古流传这么简单。

如同,人间至味是清欢。

一个痴情、傲娇、豁达、风趣的人,一个心底柔软善良淡泊名利的人,这是我心里的苏轼。

不谈成就,那些都是社会属性,带有政治意义。

人本身只是人本身,就如同这样平实的苏轼。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毕竟,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逢一人,酒醉当下,话千古江山,淋漓酣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