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千年的桂林古书——桂海碑林

镌刻千年的桂林古书——桂海碑林

,快快关注我们吧!

镌刻千年的桂林古书——桂海碑林

△十六尊者像

离开龙隐岩,回身踏上曲径通幽的古朴走廊,连接阁楼前还有一段石壁装饰的小道,里面光线较暗,像是石洞隧道一般。零星的脚步,柔和的灯光,泛黄的壁画记载着烙印在历史长河里的片片馨香。踏上楼阁走廊的一瞬间,四周便亮了起来,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穿越感。漫步在楼阁的木板路上,干净整洁、舒适通透,整个人都放松下来。靠在柱子旁小憩片刻,细细品味这古色古香的楼阁,随着光照的变化推移,整个博物馆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色调与水韵。树影婆娑朦胧,小东江上波光粼粼,别有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夏天气温渐高,但处于这阁楼之上却没有丝毫的热意,空气仿佛被洗过一般,没有一点混浊,沁人心脾。通往碑阁的走廊虽不长,但这漫步木楼的优雅路程,却令人流连,走廊尽头便是“山水有清音”石刻文化展览碑阁。

镌刻千年的桂林古书——桂海碑林

与龙隐洞、龙隐岩的摩崖石刻不同,桂海碑林“山水有清音”石刻文化展览碑阁内收集的是桂林其它地区山岩上许多重要的石刻拓本,均为稀世珍品。如拓自桂林城北鹦鹉山上的《静江府城池图》,是国内现存的两件最古老的古代石刻地图之一,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幅石刻城图。这幅地图最早采用写景式符号,是地图设计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还有唐代《舜庙碑》,记载了唐王朝平定西原酋长潘长安的经过;碑阁内“桂林石刻拓片精品展”以桂林山水赏游为线索,集中展示了如:唐《李勃南溪山诗序》、宋《燕肃题名》、宋《米芾自画像》等都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拓本。

镌刻千年的桂林古书——桂海碑林

△碑拓展览

说起拓本,那就不得不说到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了。传拓技艺是用纸和墨及其他传拓工具将铸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印下来的一种方法,发明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桂林摩崖石刻传拓记忆是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总结才形成的,适用于桂林喀斯特地貌石灰石质摩崖石刻的传拓,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工艺技巧。它不仅为我们保留了无数珍贵的文物、文献和书法艺术资料,而且至今还在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年,桂林石刻传拓技艺被公布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览碑阁内用此传拓技艺成功保存下来的石刻文物达千余件,种类更是五花八门,题名、题记、诗词、歌赋、铭文、造像、告示、墓记、对联、榜书、大事记等,不一而足。为方便群众的游览,展览馆内还运用了多种高科技手段来提高视觉效果,每件石刻都配备有不同角度的特制光照,展碑清亮通透,使得拓本的字迹更加清晰,将各种石刻拓本的细节笔画、刻印纹路都展示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能近距离感受石刻文化的博大精深。

镌刻千年的桂林古书——桂海碑林

△靖江府城池图

例如这刚进碑阁大门的右手边就整整齐齐地陈列了一组清乾隆年间镌刻的《十六尊者像》,这些刻像为一石一像,人物造型古朴、典雅,刻工精美,相当引人注目,是一组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尊者,指智德皆胜,可为人师表者。乃对佛弟子、阿罗汉等人的敬称。又作圣者、贤者、长老等。据《大藏经》记载,十六尊者为西方释迦牟尼佛座下弟子,受释迦牟尼的嘱托,常驻人间,不入涅槃,不受生死果报,为众生作福田,受众生供养。唐代时将罗汉称为尊者,佛教中小乘教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常见的罗汉像有阿难、迦叶、十大弟子、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此十六尊者像为五代著名高僧、画家、诗人、书法家贯休(俗姓姜,字德隐)的作品。

镌刻千年的桂林古书——桂海碑林

《十六尊者像》是中国古代宗教画中极具影响力的作品,自唐玄翻译出《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后,十六罗汉就受到我国佛教徒的普遍信仰。在画中,贯休把人物的气质神韵非常形象地展示了出来,生动地再现了古代佛教徒僧侣苦苦修行的坚毅、虔诚的性格特征。在表现手法上,贯休还借鉴了我国古代画家描绘隐士遁迹山林修身养性的意境,以经书、念珠、香炉、手杖、草鞋、柯木、石凳衬托画间,从而寄托自己在乱世中渴望安宁生活的强烈愿望。十六尊者像每尊各高111~113厘米,宽48~51厘米。每幅画像上方均刻有该尊者的名号位次和像赞,在第四石上还有乾隆皇帝御识12行。画像线条圆润,笔力雄健,刻工精湛。贯休笔下的罗汉像相貌奇特、神态怪异、表情夸张,自称得之于梦中所见。十六位尊者神态、装束、表情,各不相同,或丰颐蹙额,或突目大鼻,或长眉拖地,或大耳垂肩,或肥头大腹,或枯瘦如柴,状貌古野,极富艺术夸张,取得了佛教绘画前所未有的突破。《十六尊者像》是我国现存古代佛画中少见的精品,全国仅有两组。

《十六尊者像》对面便是闻名遐迩的《静江府城池图》。靖江是桂林的古称,南宋绍兴年后升为静江府。《静江府城池图》是宋代桂林的城市平面图,镌刻在桂林市北鹦鹉山南麓石崖上,为国内现存的两件最古老的石刻城图之一,也是城图、图记并存且形制最大的石刻城图。静江府城池是在南宋末年,蒙古兵长驱直入,从云南打到邕州(南宁),即将迫近桂林的紧急形势下,宋理宗下令由李曾伯朱祀孙等四任广西经略主持建筑的。除少数部位剥落外,图中的文字和线条大都清晰可辨。配合旁边的图记可以看出,图中描绘的桂林城山形水系道路城墙设施完备,但最突出的是对军营、官署、桥梁等军事设施的详细标明。城内各军事地物与地方官民建筑物之间有街道相互沟通。城门、城墙、城楼、官署、桥梁、山峰用写景法表示,形象逼真。军营用方框加注名称表示,街道用细直线表示。可以看到它的道路大多是呈九十度的丁头路,瓮城建筑中有团楼、硬楼、万人敌,眺望建筑中有三面亭、望火楼,营房建筑中有静江军、右军寨、南兵寨等等,还有练兵演习的指挥所——武台,它向我们展现出一派兵临城下的景象。

硝烟散尽,沧海桑田。这座城池的军营城防今天大多已不复存在,一些残垣断壁还依稀保留了这一段历史的记忆。如今,人们把这幅地图视为研究我国古代城池史、城防规划、建筑工程的重要范本;图中采用了三十六种不同的符号标识山形、水文、建筑植物,具有开创用符号绘制地图的先河意义,尤其是我们今天的地图中被广泛使用的混合比例尺方法,在这幅图中已开始应用;以及当时在紧靠漓江的城墙上,利用硬楼的平顶建设了逍遥楼、癸水亭等游观建筑,使军用与民用合二为一,充分地体现了宋人喜爱优游的文化习尚。

桂林山青水秀洞奇景美,以其独特的山韵、景韵、情韵招揽天下文豪。桂林山水激发了古人的艺术灵感,历代俊才骚客痴迷追寻其中的雅境诗趣,以山观景、以景寄情、以情赋诗、以诗抒怀,在山间石洞留下众多诗文刻印,传世后人。例如范成大《复水月洞铭》、张孝祥《朝阳亭记》、李渤《留别南溪诗》、赵夔《桂林二十四岩洞歌》等不胜枚举,展览馆内类似的山水刻诗和文人题刻的拓片数量占比是最多的,就不一一列举了。但在欣赏这些古人佳作的同时,更应感谢为此辛勤付出的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传承人们。摩崖石刻是凿刻于天然石壁上的文字、图像,许多还位于危险的峭崖绝壁上,石刻拓片的采集风险和难度具存。碑刻传拓工作十分繁琐与困难,洞顶“天碑”、凹陷不平、碑面渗水、岩溶侵蚀等难点需要用不同的特殊手段一一解决。目前桂林石刻传拓技艺发展至今已历经多年努力,现在传到第四代传承人韦可祥老师的手中,展览碑阁内大多数拓碑都出自韦老师之手。他们登陡攀壁、风餐雨沐,为桂林石刻的保护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如今桂林石刻传拓技艺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镌刻千年的桂林古书——桂海碑林

△《靖江府城池图》制图符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