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領域的三十載耕耘——記我校「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白學軍

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三十载耕耘——记我校“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白学军

日前,教育部公佈了2017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名單。我校白學軍教授獲批“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標誌著我校國家層次人才建設再次實現新突破。

在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領域,白學軍已經辛勤耕耘了三十餘年,現為我校心理學科的帶頭人,擔任學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任、心理與行為研究院和教育科學學院院長,並承擔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心理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等重要學術職務。

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三十载耕耘——记我校“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白学军

潛心學術 科學研究成果豐碩

白學軍1988年畢業陝西師範大學,同年考上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1991年又考上沈德立教授和林崇德教授聯合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在兩位導師的悉心指導下,1994年畢業後,來到我校工作,成為著名心理學家、我校心理學科創始人、校資深教教授沈德立先生的學術助手。在大師身邊,他潛心學術,日復一日地汲取知識,年復一年地研究學問,教學科研水平明顯提升。入職2年評上副教授,4年後被破格為教授。34歲年輕教授光環的背後,是多少個夜裡的燈下苦讀,電腦裡的成千上萬個數據,實驗室裡的一次次的重複與改進……

作為我校培養成長起來的優秀中青年教授,白學軍多年來一直從事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領域的學術研究,關注“心理發展與促進”這一關鍵問題,採用眼動追蹤技術、事件相關電位技術、功能性近紅外光譜腦成像技術等現代化手段,對個體閱讀能力及促進、高效率學習的心理機制和心理健康調控等問題開展了一系列研究。

“漢語閱讀的詞切分”是白學軍教授多年來研究攻克的一大“難點”和“重點”問題。在拼音文字中,詞與詞之間通常被空格分開,這一現象被稱為詞切分。而漢語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詞與詞之間沒有空格的語言之一,讀者如何將連續的漢字切分為詞?這是漢語閱讀中的一個關鍵且基礎的問題。由於漢語沒有詞切分線索,從而導致漢語成為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之一。為此,白學軍利用眼動追蹤技術開展了一系列漢語閱讀詞切分機制的研究,從理論上揭示漢語閱讀的認知機理,在機器翻譯、語音識別、數據挖掘、人機交互等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

2008年,白學軍與閆國利教授率領的團隊,創立漢語詞切分研究的範式,開展了國內首個漢語閱讀詞切分機制的研究。通過實驗證明,詞切分是中文閱讀必要的過程,該項成果引起了學界關注,自發表以來被引頻次高達216。此後,白學軍率領團隊成員就該問題陸續開展了視覺詞切分線索“在兒童閱讀中的作用”、“在漢語二語讀者閱讀中的作用”、“在新詞學習中的作用”等後續幾個方面的系列研究,系統地探討了“漢語閱讀過程中讀者是如何從連續的閱讀內容中切分出詞”這一關鍵問題。

最終,白學軍的這項研究共發表相關論文和國際會議論文近50篇,成果被收錄到國際學術界重要工具書《The Oxford Handbook ofEye Movement》(牛津眼動手冊)之中,出版《閱讀心理學》等多部著作,獲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等,研究成果對於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的改革、漢語初學者教材編寫及人工智能的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此外,白學軍還在“學生高效率學習”“開展學習心理健康與行為調控”等方面開展了深入研究並取得豐富成果。

據統計,白學軍承擔完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20項國家和省部級項目,累計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0篇,出版專著或譯著20部,獲得發明專利20項,其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心理學同行中影響深遠。他先後通過天津市首批“13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等省市和國家層次人才梯次培養,領銜白學軍勞模創新工作室,入選天津市十大示範勞模創新工作室,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天津市勞動模範、天津市教學名師等榮譽。

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三十载耕耘——记我校“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白学军

搭建平臺 團隊建設穩步推進

“這些科研成績的取得並不是完全靠我個人的努力,我認為平臺好才是關鍵因素。”白學軍談到,我校心理學科綜合實力在國內名列前茅。沈德立先生帶領天津師範大學的心理學團隊,建成國家重點學科、心理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心理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從1993 年至今,一直是天津市重點學科。學科的發展注重為國家和社會服務,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研製並生產了國產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心理學實驗儀器,批量生產供全國高校和科研單位使用。

近年來,白學軍帶領團隊成員紮實開展平臺建設,組建和領導了天津市“十二五”綜投《基礎心理學》教學創新團隊、天津市2011協同創新中心-“國民心理健康評估與促進”協同創新中心、天津市高等學校“心理健康與行為調控”創新團隊等。這些團隊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幹,包括國家萬人計劃學科領軍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天津市“131”創新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天津市外專“千人計劃”人選等,為學科發展和團隊建設搭建了較為完善的學術梯隊。

在白學軍看來,青年人才是學科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因此他尤其注重青年教師和學生的培養,花費了許多精力。教育科學學院青年教師梁菲菲談起導師白學軍,記憶最深的是讀博時白老師帶著她寫論文的經歷。“當時寫了一篇論文,想投《心理學報》,這是國內學術界裡頂級的期刊了,論文反覆修改了很多遍才敢拿到老師那裡,結果還是出了岔子。”她說,僅前言部分,白老師就讓她前後改了十多次,每一次都逐字逐句地告訴她如何修改,為什麼要修改。最終,論文得到了《心理學報》的認可,未做修改一次性順利刊發,並且在當年獲得了好幾個頗有份量的獎項,這讓初出茅廬的梁菲菲欣喜萬分。

白學軍認為,學生也是團隊中的重要力量,對待學生同樣要傾心付出。他採用“模仿、改造、創新”模式來培養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在《認知心理學》課上,白學軍讓學生必須“緊跟”學界最新研究成果,通過提交讀書報告養成看文獻的習慣和能力;為了讓研究生接觸到心理學經典研究,他主持翻譯了《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一書,該書成為全國心理學專業學生必讀書之一;他組織學生蒐集並閱讀最新學術動態,出版《環球心理資訊》電子雜誌,至今已有近300期……

此外,白學軍十分注重青年教師和學生的制度化管理,為青年教師配備教學科研指導教師,創設良好的科研條件。近年來,他帶領團隊從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美國範德堡大學等知名院校選拔引進了十餘名優秀青年學者。

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三十载耕耘——记我校“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白学军

勤奮耕耘不懈追求精益求精

“如果一個人只吃兩種東西,就能快樂和幸福。那就是:吃苦和吃虧。前者可以讓人刻苦精進而成事,後者可以讓人善於合作而成功!”在白學軍的學生中間,老師的這段話傳播甚廣,有的學生直接把這段話作為了自己的座右銘。

“行政工作是學校和組織對我的信任,我必須要做好。”目前擔任兩個學院院長的白學軍談到,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餘,他依然沒有放棄自己心愛的科研。早晨7點不到,白學軍就來到辦公室,這時候的辦公室沒有白天的“熙熙攘攘”,可以讓他專心地看文獻,上網瀏覽學科最前沿的文章。

每天下班後也是他給自己“補課”的時間。白學軍總是會在辦公室忙碌到忘記了時間,直到樓下的大爺上來提醒:“白老師,該回家了。”如此反覆了幾次,白學軍自己也有些不好意思,大爺則摸清了他的習慣,常常會在原定的閉樓時間後為他多留出半個小時。

“別看老師天天那麼忙,但是一和他說起學術界最新的消息,他知道的比我們更多。”自2004年開始跟白老師學習,如今已經是心理與行為研究院青年教師的李馨說。

除了每天早晚“擠出來”的時間,節假日就是白學軍專於科研的時候。只有當公休日來臨,平日裡因為各項事務來找他的人才會少一些。於是他就利用每一個清明、五一、國慶,利用每一個本可以好好休憩的日子,沉下心來投入到科研中去。

學生們大都摸清了白學軍的這個習慣。研究生的組會通常會在週末開,課題組討論項目進展也往往在休息日。星期天的上午總有學生給他打來電話:“老師,我這裡的論文有個問題想跟您討論一下,方便嗎?”“你過來吧,我就在辦公室。” 電話那頭的白學軍立刻答應下來。

打開郵箱,看到凌晨五點或者夜裡十二點白學軍發的郵件,老師和學生們早已經習以為常。如此種種,已是常態。

對自己要求高,對工作要求嚴,白學軍的“嚴謹”是在師生中出了名。

2014年,白學軍帶領的“國民心理健康評估與促進協同創新中心”參選“天津市2011協同創新中心”。在答辯前夕,他帶著團隊成員反覆修改材料,200多頁的材料他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改,一直忙到答辯前一天晚上12點,才最終定稿,使我校有了首個市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

教師教育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兒童發展》由白學軍負責並主講。將近兩年的申報和準備,白學軍一刻也不敢懈怠。錄課幾乎都集中在暑假,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學校裡大部分老師和同學已經放假了,但白學軍他們還在錄播間裡忙碌著。“本來錄課應該在教室,但教室錄出來的畫面不好看,學院將錄播間‘改造’成了教室的樣子。”即使這樣,還是因為第一遍的效果不好,又重新錄了第二遍。“精益求精嘛。”白學軍說。辛苦沒有白費。《兒童發展》在今年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現已出版了配套教材,錄製成的慕課也於近期上線。

談起此次獲批“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白學軍坦然地說:“對我而言,這個榮譽既是一種認可,更是一種鞭策和激勵,今後還需要更加努力,抓住學科發展的機遇期,為學校發展、為學科建設做更多的事情!”

文字:竇瑪

照片由本人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