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遠古建築遺風

長沙遠古建築遺風

長沙遠古建築遺風

長沙遠古建築遺風

長沙遠古建築遺風

長沙遠古建築遺風

自古以來,住宅是農民財富的象徵,身份的體現。它不僅反映了其空間上的秩序,更是農民的世界觀和宇宙觀的體現,是其社會性的重要體現。

1985年,長沙縣南圫大塘距今約7000年的原始稻作農業文化遺址岀土了精美的陶罐殘片。上面的裝飾就出現了一圈“幹欄”式高閣建築圖紋。

幹欄式建築為流行於中國長江以南廣大地區的一種原始形式的民居。《北史•蠻僚傳》載:西南僚人“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幹闌。幹闌大小,隨其家口之數。” 幹欄式建築結構的特點在於,以木為主要構架,一般為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通風透光,飼養牲畜或放置雜物。隨著生產的發展,人畜的興旺,幹欄式建築的格局也日漸擴展。從漢魏至明清,幹欄式建築大體上分為全樓居、半樓居和地居3種類型。地居建築,多見於平地;半樓居,則多見於丘岡;全樓居,以偏僻山區為常見。3種幹欄式建築類型中,以全樓居最具代表性。全樓居建築可分上層、下層和閣樓3部分。上層一般有三開間、五開間和七開間數種,除作父母、兄嫂等長輩分別居住之用以外,還有待客和做飯的場所。下層用作牛欄、豬圈、雞舍、廁所以及儲藏雜物。

春秋戰國時期,長沙縣建築已不再以幹欄式建築為主。我們只要對楚辭中關於宮室建築的描繪稍加探討,就會對楚建築及其居住特色有所瞭解。楚辭名篇《招魂》中有一段對楚之宮室的描繪:“高堂邃宇,檻層軒些。層臺累榭,臨高山些。網戶朱綴,刻方連些。冬有突廈,夏室寒些。川穀徑復,流潺渡些。光風轉蕙,汜崇蘭些。經堂入奧,朱塵筵些。砥室翠翹,掛曲瓊些。翡翠珠被,爛齊光些。藥阿拂壁,羅幬張些。纂組綺縞,結琦璜些……翡帷翠帳,飾高堂些。紅壁沙版,玄玉梁些。仰觀刻桷,畫龍蛇些。坐堂伏檻,臨曲池些。芙蓉始發,雜芰荷些。紫莖屏風,文緣波些。”

在屈原筆下,楚宮是多麼典雅綺麗。宮室又高又大,又深又幽靜;宮室外面,小溪大澗彎曲潺湲,四季都有花香撲鼻,臺榭館舍高低羅列,聳立在重重疊疊的山巒;宮室裡面,直欄橫幹層層深邃,門上張掛珠簾,門楣雕刻花草,室內房壁塗上雲母彷彿大鏡一般明亮,懸掛、擺設的各種玉器閃爍耀眼。這些生花妙筆的描繪,當然蘊含著想象和誇張,但絕非詩人的恣意塗抹,而是有一定的現實生活的物象作為堅實基礎的。而且,它們明顯地呈現出楚建築的一些獨具的特色,即上述引文中說的“層臺累榭,臨高山些”。“層臺累榭”之臺榭是最具鮮明的楚宮建築特色。“臺’的特點主要是峻高,可以縱目遠望;‘榭’的特點主要是空靈,便於遊目四顧。”“臨高山些”,是說宮室、臺榭大多依山而建。

長沙縣自古信奉: “山旺丁、水旺財、只見山峰不見水,各為孤寡不成胎。”農村山環水繞,在耕地依靠河水和雨水的年代,耕地圍繞著河塘而存在,隨起伏的地勢而高低有致。村中的居民可能並不瞭解地理環境對於居住和生產影響的科學解釋,但歸結於風水的想法中卻蘊含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訓和心智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