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縣的十二道名菜(二)

長沙縣的十二道名菜(二)

長沙縣的十二道名菜(二)

長沙縣的十二道名菜(二)

路口鎮:麻林豆腐

原料:豆腐、香菇

特色:外內嫩,細膩柔滑,原汁原味

做法:取黃豆,入溫泉水,磨製豆腐;小火澆油,豆腐切三角形狀;煎制兩面金黃,待焦香瀰漫,入適量泉水,熬製5-6分鐘;放佐料,油,鹽,醬油,出鍋,蔥花切末,撒之,即可食用。

相傳在公元前一六四年,中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偶然之中,以石膏點豆汁,從而發明了豆腐。從此,普通黃豆被徹底改變了命運,而豆腐柔軟變通的個性,也給擅長烹飪的中國人留有極大的創造空間。入口爽滑的極品豆腐,自然離不開一口好水,而溫泉水正是不二之選。

麻林橋豆腐,一般取麻林橋兩河之中的小河裡的水釀造。傳聞很鎔以前,麻林橋是水運暢通、人聲鼎沸之地。一天,眾多鹽船經過,土地公公略施小計,讓鹽船的鹽悉數傾卸在此,自此,人們傳聞小河裡水,比大河裡的水,每擔重四斤。用此水磨豆腐,更是柔滑細膩。

在麻林橋,自古便是取黃豆,用溫泉水磨製豆腐,小火煎制兩面金黃,待焦香瀰漫,入適量泉水,熬製片刻;佐以油、鹽、醬油等最尋常的調料,蔥花切末,紅椒切碎,撒之,即可食用。

長沙縣的十二道名菜(二)

長沙縣的十二道名菜(二)

長沙縣的十二道名菜(二)

福臨鎮:影珠山烤香豬

原料:香豬

特色:巴馬香豬,肥瘦適中,肉嫩皮脆

做法:嚴選4-5月,二十斤左右香豬;秘方醃製,一小時左右;燒炭火,烤制,四小時左右,待表皮焦脆,香氣瀰漫,少許香菜點綴,即可食用。

在中國人幾千年的飲食文化中,特別湖南,豬肉佔據了無可比擬的重要位置。說到烤香豬,自然是長沙縣福臨鎮的影珠山烤香豬,嚴選4-5月、二十斤左右巴馬香豬,因其骨細皮酥,肉質細嫩,味美甘香,早在宋朝便是皇室貢品。

烤香豬的做法,源於一場突如其來的火災。傳聞很早以前,歸家的農夫發現院子著火,所有家當一燒而空,悲痛之餘,忽聞奇香飄來,翻開廢墟一看,自家的豬,被燒得皮焦肉脆,香氣瀰漫,頓時食慾大開。他顧不上悲傷,一品此間美味。於是,烤香豬的吃法慢慢流傳下來。

福臨鎮的烤香豬是天賜的特色經典美食。以上好鮮嫩的小香豬為原料,在配好的味料湯中稍事浸泡,然後放炭火上烤,邊烤邊上蜂蜜,約四小時即可食用。烤熟的香豬外表金黃油亮,嚐起來外部焦黃髮脆,內部綿軟鮮嫩。

品質決定口感。香豬從廣西巴馬引進,骨細皮酥,肉質細嫩,味美甘香,被譽為豬類的“名門貴族”,素有“一家煮肉四鄰香,七里之遙聞其味”的美名。巴馬香豬性野早熟,耐粗飼,愛吃草。引進過來後的巴馬香豬不喂精飼料,只有雜糧和青菜等青飼料,對環境不會有破壞。一般的瘦肉豬幾個月能達到上百斤,而用青飼料餵養的巴馬香豬4-5個月才能長到20-30斤。這個重量的香豬最適合進行燒烤,因為超過這個體重範圍的香豬皮下脂肪層過厚,烤制的時候脂肪流失多,產品率低,同時產品的油膩感強,風味欠佳。

烤香豬比較有講究,一定要注意火候,要將豬肉烤乾,同時要邊烤邊蘸佐料和油,防止燒焦。經過3-4個小時的燒烤,一頭色香味俱全的“福臨烤香豬”即可大快朵頤。

長沙縣的十二道名菜(二)

長沙縣的十二道名菜(二)

長沙縣的十二道名菜(二)

雙江鎮:紅燒黑豬肉

原料:黑豬肉、海參、菜心、白糖、桂皮、花椒

特色: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入口即化,口齒留香

做法:取肥瘦相間五花肉,清水燒開,撈出,瀝乾;切成丁,熱油鍋,反覆煸炒;撒適量白糖,調製濃郁色澤;八角、桂皮、尖椒依次入鍋;慢火,熬製兩小時;待香氣四溢,肉質軟滑,湯汁黏稠後,燙菜心,與海參擺盤,出鍋即可。

說起紅燒肉,大家都會想到毛主席。世人都知毛主席鍾情紅燒肉。毛主席在品嚐這道菜時,曾說:“吃紅燒肉可健腦,增強記憶力。”在艱苦的戰爭年代,為了部署一次大的戰役,他經常夜以繼日地工作。一旦前方傳來勝利消息,主席往往會對警衛員李銀橋說:“想辦法,給我搞一碗紅燒肉來吃。”據記載,毛主席在指揮三大戰役時,就對李銀橋說:“你只要隔三天給我吃一頓紅燒肉,我就有精力打敗敵人。”毛主席把紅燒肉當成了運籌帷幄、克敵制勝的滋補品。現在,紅燒肉已成了湘菜系列獨樹一幟的主打產品,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在長沙縣雙江鎮的飯桌上,少不了一碗紅燒黑豬肉。它最大的特色就是食材選自雙江鎮特有的羅代黑豬。靈巧的主婦一般取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先過水焯,將豬皮上的毛燙掉;把焯好的豬肉切成丁,放入兩成半油溫的鍋內翻炒,然後將兩勺半的白糖製成的糖水炒制;放入八角、桂皮、尖椒,用慢火熬煮兩小時。雖然製作過程長,但是這樣做出來的“紅燒黑豬肉”吃起來“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長沙縣的十二道名菜(二)

長沙縣的十二道名菜(二)

長沙縣的十二道名菜(二)

北山鎮:雜燴湯

原料:老雞、鵪鶉蛋、墨魚、豬肚、木耳、竹筍、魚丸、蛋卷

特色:原汁原味,鮮香嫩滑,口感豐富,營養滋補

做法:備好老雞和龍骨,大火燒湯,小火煨制三小時;取高湯,依次放入鵪鶉蛋、墨魚、豬肚、東北小木耳、竹筍、雞肉;魚肉剁碎,自制魚丸,入高湯;攤蛋皮,捲入肉泥後,蒸熟,成蛋卷,入高湯;香菜和紅椒絲點綴,出鍋。

雜燴湯,又名“十全十美”或者“全家福”。在北山,每逢紅白喜事,熱鬧的餐桌上,自然是少不了一碗寓意閤家幸福的雜燴湯。

正所謂“唱紅的腔,廚師的湯”。一碗融合各種葷素食材,呈現各自獨特美味的湯,不僅是調料所能賦予的滋味,對食材的質量和廚師的手藝要求甚高。用老雞和龍骨、排骨,文火熬製三小時,才得高湯。用適量肉沫、蛋清和生粉,自制柔滑肉丸;魚丸則選用野生草魚肉,口感順滑;再配上豬肚、墨魚、竹筍、蛋卷、真姬菇、木耳、竹筍、鷓鴣蛋,雞肉等特色食材,一碗原汁原味、鮮魚嫩滑、口味香醇的雜燴湯就可以熱騰騰地端上桌了。

北山鎮的雜燴湯由來已久,不斷改良,在傳統制作的基礎上,放入了蛋卷和自制魚丸。魚丸選用的是草魚肉,一條3斤多的草魚只有一斤魚肉,將魚肉剁碎後加入肉沫、蛋清和生粉。在肉沫和魚肉的比例上,冬天和夏天有不同,冬天肉沫要多放些,夏天則要少放些。魚丸和湯是這道菜成功的關鍵。高湯是用老雞和龍骨、排骨熬製而成,熬高湯這個過程就需要耗時三小時。

將高湯熬好後,放入豬肚、墨魚、肉丸、真姬菇、木耳、竹筍、鷓鴣蛋、雞肉,最後在放入魚丸和蛋卷就行了。這樣熬出來的湯原汁原味、鮮、香、嫩、滑,且營養豐富。

長沙縣的十二道名菜(二)

長沙縣的十二道名菜(二)

長沙縣的十二道名菜(二)

北山鎮:農家扣肉

原料:五花肉、梅乾菜

特色:虎皮金黃、入品即化、肥而不膩

做法:大火,入清水,五花肉下鍋,煮透;表層出油,熟透後即可出鍋;熱油,炸至表層金黃色澤;適量梅菜,入鍋炒制;五花肉入碗,鋪梅菜,開大火,蒸熟;使用時,將碗倒扣盤中,即可享用。

農家扣肉,又稱梅菜扣肉。北宋年間,蘇東坡居惠州時,專門選派兩位名廚遠道至杭州西湖學廚藝。兩位廚師學成後,蘇東坡又叫他們仿杭州西湖的“東坡扣肉”,用梅菜製成“梅菜扣肉”,果然美味可口,爽口而不膩人,一時成為宴席上的美味佳餚,流傳至今。

在長沙縣的北山鎮,每逢過年過節、辦酒席或是招待貴賓的大場合,餐桌上必定會有梅菜扣肉這道菜。

做好“農家扣肉”這道菜,最關鍵是食材的選用。這道菜主要選用辣椒、五花肉和梅菜。五花肉選自土豬,不喂任何飼料,辣椒、梅菜均為自制。上等的原材料和獨家秘方不僅保證了這道菜的原生態,更讓它秀色可餐。

選好上等的食材後,烹飪流程則相對比較大眾化。先把五花肉煮至出油熟透;然後將肉炸出金黃的虎皮狀;炒制梅菜;將梅菜和肉一起蒸,可根據個人喜好控制蒸的時間。五花肉的酥和梅菜的香完美融合,成就了一碗香而不膩,酥而不爛的農家扣肉。

長沙縣的十二道名菜(二)

長沙縣的十二道名菜(二)

長沙縣的十二道名菜(二)

江背鎮:江背大片肉

原料:五花肉、薑片、青紅辣椒

特色:地道五花肉,肥瘦相間,油而不膩,色澤濃郁,焦香四溢

做法:精選上好五花肉,入清水,適中火候熬製;豬肉Q彈軟滑後,撈出,瀝水;按紋理切片,厚度適中;入油鍋,大火,爆炒;待豬肉表層微焦,油層透亮;推至鍋邊,用鍋中餘油煽香青椒、薑片、蒜片;少許秘製谷酒調味後,至醬香濃郁,出鍋。

大片肉,從回鍋肉改良而來。傳說起源於清代末期,由成都一位姓凌的翰林發明。據說,凌翰林仕途失意,回到家鄉成都後,祭祀先祖。遵照傳統禮儀,祭祀祖宗以豬肉為尊。用作祭祖的豬肉,先要煮熟,不能放鹽,以示不忘食物的本原,表達對祖宗的尊敬。祭祖之後,就將祭肉切片放入炒鍋翻炒,又加入各種佐料,沒想到其味香美無比。左鄰右舍紛紛仿效改進,大片肉就這樣慢慢誕生了。

江背大片肉,與回鍋肉略同,比回鍋肉略大塊。據說很久以前,村民很少吃肉,如果在款待客人時將肉切得大塊一點,就說明主家很實在,到後來,大片肉就慢慢流傳下來。

做這道菜必須講究火候,五花肉要順著紋理切,還要放點谷酒。除此之外,食材的選擇也特別重要。選用的都是農村中的土豬,就是不餵養飼料的豬。其他佐料也是農家的,屬於原生態健康綠色食品。

製作這道前,要準備好五花肉、青椒、大蒜、生薑等食材。首先將半肥半瘦的五花肉煮熟,然後切成2寸方塊大小,放到滾燙的油鍋裡翻炒,頓時油花四濺香滿房。待肉炸得焦黃,便加入自家釀製的谷酒去肉腥味,瀝掉多餘的油,倒入本地青椒、大蒜、生薑爆炒入味,再加入豆瓣醬和醬油炒勻上鍋。最後,一道色澤豔麗,香氣撲鼻的大片肉即可出鍋。

肥而不膩的江背大片肉,作為江背最典型的美食代表,如今已成為當地尋常百姓家招待貴客的必上菜品。

長沙縣的十二道名菜(二)

長沙縣的十二道名菜(二)

長沙縣的十二道名菜(二)

江背鎮:青椒甲魚

原料:蔥、姜、青紅辣椒、甲魚、酒

特色:肉滑嫩不膩,裙邊軟嫩爽滑,湯汁濃郁鮮香,為上乘滋補佳餚。

做法:甲魚切塊後,淨鍋添油,燒至七八成熱。投入適量蔥、姜,放入甲魚塊,隨即烹入紹酒,略煸後倒出洗淨。然後再放入蔥姜及清水,入甲魚,一道燉至熟爛。精鹽少許,適量青椒入鍋,待片刻湯汁濃郁,鮮香四溢,出鍋即可。

甲魚,歷來就屬楚鄉名菜,湖南人食甲魚,至少有兩千多年曆史。戰國時代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在《招魂》有云:“腑鱉炮羔,有拓漿些;酸鵠膊鳧,剪鴻鴿些,露雞懦端,歷而不爽結。”意為:文燉甲魚,燒烤羔羊,調味有甘蔗的甜漿;醋烹天鵝,紅燒野鴨,鴻雁灰鶴煎得酥黃,蒸鳳雞,燜肥龜,香味濃烈而又吃不傷。

在湖南人餐桌上,甲魚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不僅營養豐富,更具“補勞傷,壯陽氣,大補陰之不足”的滋陰補腎功能,其甲其肉均可食用。明代李時珍更把它視為名貴中藥,納入《本草綱目》。

江背青椒甲魚選用山塘野生甲魚,宰殺後放尾血,去內臟,開水稍燙後去掉表面皮衣,從裙下邊切開,沖洗乾淨切成塊,青椒切滾刀待用。將甲魚放入沸水鍋內,大火氽3分鐘,去掉浮沫後洗乾淨。在鍋內放入豬油,燒至七成熱時,放入蔥、姜、蒜爆香,放入氽好的甲魚、加濃湯、香料,中火爆25分鐘後加入小青椒、調料,大火稍收汁即可。

這是到江背鎮必吃的一道菜,肉質鮮美,風味香濃,營養豐富,是滋補良品,具有養陰、清熱、平肝等功效。甲魚有較好的淨血作用,常食可降低膽固醇,對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有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