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海怪物」爲何最終被放棄了?

和風漫談


因為“裡海怪物”這種裝備在設計上存在許多問題,這導致其在研發階段進展緩慢,所以最後被放棄。

“裡海怪物”

“裡海怪物”,是蘇聯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在上世紀60年代,利用地面效應設計的地效飛行器。

早在上世紀20年代,蘇聯就開始研究地面效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紛紛開始研究地面效應,但都沒有堅持下來。當時,蘇聯有兩家設計局研製地效飛行器,這兩家分別是別裡也夫飛機設計局和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

上世紀60年代,蘇聯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設計出一款地效飛行器,這款地效飛行器於1963年開工建造,yu1966年製造完成。它的翼展為37.6米,全長為92米,最大起飛重量為494噸,這讓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飛機。雖然它在結構上屬於飛機,但是蘇聯還是將它分配給蘇聯海軍,而之後的試飛工作,則是由蘇聯空軍的飛行員進行。

1966年6月22日,“裡海怪物”沿著伏爾加河,從位於高爾基的工廠,秘密的運送到位於卡斯皮斯克鎮附近的裡海測試場。1966年10月16日,“裡海怪物”首次飛行。這次飛行有個非常有趣的情況,就是駕駛“裡海怪物”的,是設計它的兩名設計師(不是蘇聯空軍飛行員)。1967年,美國的衛星發現了蘇聯人的地效飛行器,由於其外形非常奇怪,且只在裡海航行,所以將美國中央情報局先稱其為“卡斯皮斯克怪物”,後稱之為“裡海怪物”。


“裡海怪物”

後來,蘇聯不斷的對“裡海怪物”進行了長達15年的測試。在這15年中,“裡海怪物”出現過兩次事故。第一次是在1969年,因海面大霧,飛行員無法分辨地平線導致大浪拍打機身出事故。另外一次是在1980年,因飛行員操作失誤,“裡海怪物”摔在海上,雖然沒有人員傷亡,但是“裡海怪物”損壞了。後來,蘇聯人沒有對其進行打撈,也沒有建造第二個。

“裡海怪物”項目最後被取消,主要是因為這種飛行器有以下兩個缺點:

1.做為一種永遠低飛的水上飛機,它非常懼怕大風浪。在飛行過程中,隨時有被海浪拍入海中墜毀的風險,這就意味著要想在大洋上使用它,是不切實際的想法(蘇聯人當時想將“裡海怪物”用來執行軍事任務,例如運送兵員,但是一旦出現事故,將造成重大傷亡)。

2.長期在海上飛行,海水的鹽分會腐蝕飛機蒙皮。這樣維修保養成本將大大增加(當時的材料還無法克服這一難題)。

後來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研製的MD-160地效飛行器

雖然“裡海怪物”最後被取消,但是它為後續的一系列地效飛行器研發,提供了大量的寶貴數據。例如20世紀80年代中期,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研製的MD-160地效飛行器。這款地效飛行器,在研製時,就使用了不少“裡海怪物”數據和經驗。


鼎盛軍事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那就是“裡海怪物”其實是前蘇聯CKБ設計局設計研製的一種“地效翼”船;

而“地效翼船”的原理就是地效的特殊現象:當飛機飛的特別貼近地面的時候,它的升力會突然變得比正常情況下大很多,而一般來講,如果想要有效利用“地效效應”來帶來額外的升力,飛行器的飛行高度不能超過機翼長度的一半!

而前蘇聯的“裡海怪物”就是用這種原理來開發的“變種”水上飛機,首條實驗艇“CM-1”在1960年下水,正式的大型實驗船“KM”在1966年下水,並在前蘇聯海軍裡海基地進行測試。

而“MK”之所以得名“裡海怪物”,就是因為在上世紀60年代末,“MK”在裡海進行測試的時候,被美國偵查衛星所發現,而美國人又一時解釋不了這種長106.1米,翼展40米,起飛重量495噸,可以以800公里/小時的速度在水面高速航行的“飛行器”,所以暫時給它起了個綽號叫“裡海怪物”。

而“裡海怪物”為什麼被放棄,其實名字就已經解釋了這個問題;

“裡海怪物”本質上就是一個“地效翼飛行器”,而這種原理的飛行器與正統的飛機、直升機相比等於是放棄了高空飛行能力,因為它必須用相對自身噸位和尺寸更短,面積更小的機翼以換取在更低動力情況下所獲得更大的航程與載重能力。

而儘管原理不同,但地效翼飛行器的結構與正統的飛行器\\飛機還是沒有本質區別的,也就是大量採用輕質結構來換取合適的升力載荷,但這樣一來地效翼飛行器就必須在相對平臺的地方/海面飛行,如果在高速行駛時碰見大風大大浪很容易就解體了。

而為什麼前蘇聯的“裡海怪物”選擇在裡海進行測試,也就是這個原因;


裡海說是海,其實就是全世界最大的內陸鹹水湖,表平面低於海平面27米,常年風平浪靜,如果換成是正常的大海\\大洋,以“裡海怪物”這種典型的A類地效飛行器(始終在常見地效區高度1米-6米)飛行,一個大點的風浪就給拍碎了,所以裡海怪物的發展前景並不大,只能在內陸湖泊或者海況極好的地方運行。

而且1969年和1989年“裡海怪物”又出了兩次事故,其中一次(1969年)就是因為大浪拍擊船體失事的,所以最後“裡海怪物”就退出歷史舞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