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色難」說中國的孝道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怎麼理解這句話裡的色難?

“色難”的意思是:難以做到和顏悅色

從“色難”說中國的孝道

真正的孝道

《論語·為政》: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這段話的意思是:

子夏問孝。孔子說:“侍奉雙親的時候,(如果)做不到和顏悅色。(那麼假使)家裡有事,子女幫父母操勞;酒食做好了,讓長輩先用,你以為這樣就是孝了嗎?”

從“色難”說中國的孝道

真正的儒家思想,並不是要求人們愚忠愚孝。

而是通過人倫教化,讓君主有德,大臣才能受教而後有德;父母有德,子女才能受教而後有德。

君主有德,方能以道治天下,

臣子有德,方能循道輔助君主治理天下;

父母偶有德,方能以道齊家,

子女有德,方能循道而成才使得家族綿長。

而有德之人,所言所行皆符合道德,出於自然,並不是因為禮儀要求他這麼做他才這麼做的。

儒家的禮儀,最初是效法天倫而來,也並不是像後來被扭曲的那種亦步亦趨的為了守禮而守禮的腐儒、賤儒之禮。

從“色難”說中國的孝道

在《論語·為政》篇中,用四章論“孝”,闡述了孝的內涵,因為孝是人倫之本,是禮義之本,是德教之本,故此也是為政之本。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問孝,只是具體的問,如何事親,才算是孝。但他沒有深刻的思考,為什麼人應該孝敬父母。從以無違父母為孝,到以無違禮為孝,這是從事親的生活層面,上升到了孝道的人倫之道層面。孔子擔心孟懿子沒領會透,自己也需要更深入的闡述孝道。所以才故意對樊遲說了後面的話。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兒子。此人好武而莽撞,孔子深知其平時的舉動不慎,會讓父母擔憂他有什麼閃失。如何才能舉動皆妥當呢,在於不逾節。

孔子的弦外之音是,連自己都照顧不好,成天讓父母擔憂得牽腸掛肚的,這種人怎麼還敢奢談孝呢?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很多人認為,父母給了自己生命,等父母去世的時候,自己再風光體面地給父母送終;自己小的時候,父母養活了自己,等自己長大了,父母老了,自己再養活父母,這就算報了父母的生身養育之恩。孔子認為,這並不是孝。因為父母養孩子,並不是跟養貓養狗養馬那樣,是因為養著有用或者養著好玩,才去養育孩子的。而是發乎天,順乎理。

仁義,皆發乎天理,而極於人倫。有道者,必先敬天而愛人,而後有仁義。無道者,則先傷天害理,而後濫愛施於不仁不義。

從“色難”說中國的孝道

加上“色難”這一章,四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孝道:

不違禮,不逾節,不失義,親於仁。

最後再明確一次:

人倫之道,是先律己,後律人,孝道,同樣是先正己,後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