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采访、撰文 | 杨佳琦

内容总策划 | 郭楠

版式设计 | 一番

一年前,“ONE实验室”团队还在像往常一样讨论工作。

当公司副总裁李海鹏告诉大家自己准备离开媒体去写小说时,林珊珊为他感到很高兴:“太好了,鹏总终于要去做他真正想做的事了!”

聊到凌晨,直到出租车已经行驶在回家的路上,她才突然反应过来,似乎更为伤感的那部分。

2017年9月,“ONE实验室”对外公布解散。处于话题中心的当事人们,在“集体离职”后一起去了趟北戴河度假村,进行属于他们的第一次“团建”。

三个月后,由林珊珊重组的“故事硬核”团队低调回归。

随之,《了不起的茅侃侃》、“废物俱乐部”系列、《ayawawa制造:情感教主和300万种择偶焦虑》…以及刚刚发布的《天才球员董方卓的残酷答案》等作品,均以每月一两篇的频率,刷屏了朋友圈。

01、ayawawa选题始末

“理解她们,同时又不会认同她们”

为什么要写ayawawa那篇文章?

刷屏、争议、热点聚焦、官媒点名、网红被封…

如果从打造一篇新媒体爆文的角度看,《情感教主和300万种择偶焦虑》的原创团队“故事硬核”着实做到了。

但这个故事背后的故事,绝非如此。

5月18日上午,非虚构原创工作室“故事硬核”在其合作平台“谷雨实验室”上首发有关情感网红ayawawa及其粉丝的近两万字深度内容。随之,事态的发展便不再受到控制。

“故事硬核”负责人林珊珊对于这篇日常工作成果之一,想说的并不太多。

或许,对作品“蝴蝶效应”的震撼抵不过对舆论“反应过激”的无奈,当“ayawawa篇”成为“ayawawa事件”,其中涉及的多种原委和多层利害,都不是团队在选题之初便想牵扯的。

最早,林珊珊只是在身边男性创业朋友的议论声中对ayawawa萌发了更大的好奇。

在这个关于女性的共识大多集中在平等、独立的时代,ayawawa的“成功”有些蹊跷。

为此,“故事硬核”特意跟进了好几个月,想弄清楚究竟是什么人在关注她,又为什么选择相信她这一套?

“从两方面来讲‘故事硬核’操作ayawawa选题的思路:

第一,从女性的角度思考问题。虽然男女平等在社会上已达成共识,但现实中的女性依然处于弱势,我们想以同理心去挖掘、呈现她们的真实状态、想法。女性遭遇的普遍困境是什么?她们为什么选择追随ayawawa?意味着什么?她们从中获得什么,代价又是什么?

第二,不断地拆解这些问题。Ayawawa是怎么包装自己的?又是如何推销自我、催眠粉丝的?ayawawa理论和话语策略暴露或者遮蔽了什么?我们想以严肃的态度,探讨她所存在的土壤。”

林珊珊说,按照现在更多更轻巧的操作办法,文章可能会更好看,传播也会更容易。

但“故事硬核”想做且在做的东西,始终就是“主动选择困难模式”

而今,层出不穷的新热点将公众视线转移至其他地方,终于几乎不再有人对“故事硬核”的这篇文章“耿耿于怀”了。风波便看似过去,又不知道真正的纷乱何时才得以过去。

提到文中最引争议的那些女孩子,林珊珊的说法是,理解她们,同时又不会认同她们

实则,无论是ayawawa及其粉丝

,还是茅侃侃、李敖、三和大神、赛车手徐浪、球员董方卓…“故事硬核”对故事的讲述方式,都彻底深入到了寻常人几乎不可见的地方。

02、硬核比核心酷很多

“‘ONE实验室’解散后,我们第一次去团建”

在网络流行语的普遍释义里,“硬核”代表着刚硬、厉害、酷。

2017年12月,“故事硬核”工作室与腾讯谷雨正式签约一个“酷”的原创品牌就此成立。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据林珊珊介绍,“故事硬核”的logo是一只手握住一个“核心”。地球结构、六边形、握住的手、“CORE”的首字母C…每个元素都是点点信念,“故事硬核”希望,能层层剥开这世上的万千故事,深入其最坚硬的内核当中。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在ayawawa成为全民舆论中心之后,《情感教主和300万种择偶焦虑》的原创团队“故事硬核”并没有太多改变。

这个团队,由曾经备受瞩目的非虚构写作组

织——“ONE实验室”脱胎而来。

一年前,“one实验室”团队还在像往常一样讨论工作,当公司副总裁李海鹏告诉大家自己准备离开媒体去写小说时,林珊珊为他感到高兴:“太好了,鹏总终于要去做他真正想做的事情了!”

原“ONE实验室”成员之间,有一种亲密又胜过亲密的联系,无法继续共事这件事,令所有人陷入难过。

2017年9月,“ONE实验室”对外公布解散,读者和媒体尚在为非虚构的发展前景忧心忡忡,互联网上的讨论热火朝天,处于话题中心的“当事人”们,则在“集体离职”后一起去了趟北戴河度假村,进行属于他们的第一次“团建”。

“那三天就一直在打牌、吃海鲜,其实都没有讨论未来怎么样。”

未来可期。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都是非虚构,“分别从事其他工作”远远没有“对共有的手艺敝帚自珍”更具吸引力。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几个月之后,原one实验室团队由林珊珊重组,以“故事硬核”的全新面貌低调回归。

新工作室在与腾讯·谷雨独家合作的一年内,将作品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谷雨实验室”,此外,腾讯新闻为“故事硬核”提供平台内容分发支持

工作室成立不久,其首篇文章《了不起的茅侃侃》在发布过后阅读量迅速突破10w+。

至今,由 “故事硬核”陆续推出的非虚构内容皆影响力、感染力颇高,新老读者纷纷在评论区留言:“好文”、“终于回来了”、“很幸运,还有硬核在坚持”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5月21日,故事硬核读者群应声建立。

起初,刚完成一篇稿件、略有闲暇时间的作者杜强是小助手“硬核”背后的运营者。

他曾花上几天,不停地添加好友,筛选入群,期间还因为操作不够娴熟、工作原因未能及时回应等,收到过读者的“差评”。这时,他就向对方发送一个哭泣的表情,委屈地解释:“哎呀实在是忙不过来”。

在近千人的读者群里,日常画风是年龄、职业各异的大家针对某一社会事件发表个人观点与思考。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林珊珊对此充满感慨,她觉得,如果“故事硬核”有一个用户画像,那应该是追求事实深度,独立思考,有趣、有审美、有态度,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和理解力。

或许一切尚在慢慢摸索,但作品带来的附加价值本就更多。

不只是运营,在“故事硬核”,传播逻辑与流量当道的新媒体也有很多个不一样:

原创内容在合作平台上首发、推送频率为每月一到两篇、作品皆数万字深度长文、数据非团队考量绩效的最主要维度…

目前,非虚构平台方兴未已,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优质内容的存在,及其存在的必要性。

这给了“故事硬核”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来探索他们想要达到的“更好的标准”

成立新的工作室前,林珊珊曾与多家公司、机构沟通合作事宜,在最终与腾讯·谷雨达成共识之外,她所能看到的也有某种媒体氛围的回归

“据我所知,许多平台正在努力做有价值的流量。现在大家对优质内容挺友好的,只要写得好,就会被支持。”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部分非虚构类内容新媒体

过去,大多记者尚不具备足够宽松的创作环境,版面和发行要求让报道题材、写作周期、内容质量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把稿件反复打磨,做到极致,并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

而今,“故事硬核”并不考虑太多利益诉求,只专心做有品质感、业界领先的非虚构作品。

这些作品在“谷雨实验室”也好,在“故事硬核”也好,都不是挖空心思涨粉、拼命赚取眼球的工具,大家更希望的是,找到适合自己作品的读者,让文章与有对应阅读需求的用户相匹配,使稿件具备真正的影响力。

“很高兴,对于眼前的许多小得失、小馅饼,我们小伙伴的心态都是who cares。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03、关系像同班同学

“他在前面受苦,我们也不该过得太好”

“ONE实验室”刚解散时,到北戴河进行团建的成员男女各占了一半。

林珊珊说,那时,几个人像是组织去郊游的初中同班同学,做饭女生来,叫外卖男生去,吃饭时各坐一侧,聊起什么话题还相互斗嘴…

如今,大家“组团”换过几家公司,从一起在南方报业、《时尚先生》、《人物》、“ONE实验室”,到“故事硬核”也已经成立了半年余,那种纯粹的少年感仍然很强烈

林珊珊将团队一起工作时的状态概括为“真心地愿意帮助他人,也真心地为他人的进步而高兴”

在“故事硬核”,工作室与每位作者都签有合同,严格规定好各自的具体工作时量,但面对有价值的选题和一己之力的作者,大家还是会不约而同地加入帮忙,甚至理想化地想要自费去协助负责人跑采访。

米脂杀人案发生时,团队成员张瑞负责跟进,奔波得非常辛苦。

其他人就也跟着悬一颗心。

后来,由他完成的相关文章在朋友圈刷屏,阅读量迅速达到10w+;关于嫌疑人照片的乌龙事件与当事人澄清也作为此案在新媒体传播流当中的第一手信源第一时间发布,获得了重要的影响力与专业度认可,在腾讯新闻APP上转化率达到约170%。

“我们当时连吃饭也不敢吃太好。他在前面受苦,我们也不该过得太好。

“第二天把稿发了,群里纷纷说‘感谢张瑞让我们安心地吃了一顿午饭’,”大家似乎觉得,小伙伴把工作按时按量完成这件事让自己也更有了生活下去的理由,“还挺有意思的。”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故事硬核”团队成员

目前,由八人组成的“故事硬核”团队中除了编辑林珊珊,还有事实核查员刘洋,以及杜强、魏玲、钱杨、王天挺、葛佳男和张瑞六位作者。

他们当中,有人担任着行业内绝无仅有的突破性角色,有人斩获了国内非虚构领域的多项荣誉,有人写出过全网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自尊心强、自我要求高、做事情追求极致的精神洁癖人格背后,也有传说中万里挑一“有趣的灵魂”。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写出业内首两篇将影视改编权卖出百万量级的非虚构作品《太平洋大逃杀》、《生死巴丹吉林》的作者杜强,是个会把个人公众号文章标题取为《你们对茄子馅包子有多好吃一无所知》的“段子手潜力股”。

在同事兼朋友们看来,他平时讲话也眉飞色舞,面部表情配合肢体动作,把任何事情都讲得绘声绘色,是个表现力足够强的人。

独立完成“故事硬核”成立后首篇作品《了不起的茅侃侃》的钱杨在读者群里也很受欢迎。

林珊珊曾和她一起参观HELLO KITTY博物馆,一起拍粉红色照片,但少女心的同时又觉得,钱杨本人是个毒舌而温暖的存在,“这样的个性在女生里不多见,倒挺像一个小男孩的”。

……

至于自己在团队里担任着什么样的角色?林珊珊笑哈哈地表示:“可能是‘保姆’吧!”。

作为“故事硬核”负责人,林珊珊工作庞杂又意义重大。

秉持为大家创造更好的创作环境这一原则,

大至商谈合作、出席活动、稿件把控编辑、人物约访突破,小至回复后台留言、设计印制名片,她方方面面都有参与。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故事硬核”负责人 林珊珊

因为希望更好地运转下去,所以尽量承担更多的工作。

林珊珊一直希望,让作者们以最小的震荡,把自己热衷且擅长的非虚构写作继续下去

。这个最大的诉求从“故事硬核”成立便开始存在,时至今日愈发强烈。

此外她身兼团队主要的编辑,在内容把控方面,也以应有的专业要求,根据不同稿件属性,尽力发挥着自己所能发挥的最大作用。

目前,团队八人在合作了一年多的基础上,已经达到相当高的信任和默契程度。

面对一篇操作时间仅限一周的快稿,或需要全力跟进好几个月的大题材,大家的专注和执拗都非比寻常。

选题、采访、写作、编辑、推送…这些能被最简单的词汇概括起来的工作流程,在“故事硬核”则是个一言难尽的体系。

作者、编辑、事实核查员在整个过程中联系十分紧密。在出现需要快速操作的稿件时,他们的工作流程通常为:作者远程发送拟稿,编辑同步进行补充、修改,在事态变动和不可抗因素的裹挟里,故事版本不断迭代。

最后的终稿环节,由专业的事实核查程序将可能出现的疏漏一一排除,从而确保故事的真实程度。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故事硬核”事实核查员 刘洋

“我们这里的人,多少都有点精神洁癖。”林珊珊觉得,非虚构属于新闻行业中的一个高度专业化领域,如果按照国际的标准来看,大家还处于成长期。

成长期的“故事硬核”团队,每个人脑子里都是满满的“要写出更好的作品”。

“因为每一次创作都想比过去更好,想要各方面提升,呈现更好的文本。比如上一次用了这个结构,这次就想用新的结构;之前用过某种表达方式,现在就想要创新表达方式…”

一次,“故事硬核”正在进行例行的头脑风暴,林珊珊问起某位作者:“你那篇稿子已经开始写了吗?”作者回:“嗯,这次我要‘无痛写稿’。”

大家瞬间笑成一团。

04、选题会开了六小时

“爷爷那时80多岁了,还说要帮我找采访线索”

在采访林珊珊之前,“故事硬核”刚刚结束一场长达六小时的选题会。

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

在“故事硬核”,全体成员义务为故事付出。

通过多层人际关系联络线人、写长篇约访信说服相关家属、到选题对象所在的环境亲自体验生活、干眼症中仍反复浏览已被标记得花花绿绿的文本…

很坚韧,也很拼。

工作室正式成立后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创业者茅侃侃的故事。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这篇“开山作”,让团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同事即战友

此时,整个新媒体圈的关键词全都是“茅侃侃”,大家不仅要完成极限挑战,还得实现有效突破。

“故事硬核”立志让受访人和读者知道,

他们不是要蹭热点或消费逝者,而是传播负责任且有温度的内容。

担任“主将”的是作者钱杨。在敏感素材和舆论环境为采写带来不小难度的同时,她面对的还有仅限一周的操作时间压力。

林珊珊回忆,那时两个人常常电话沟通进度,钱杨有时讲着讲着,就被逝者的一些经历触动,忍不住哭起来,后来,她都是先自己消化完情绪,再来谈工作的。

“随着不断采访,不断接近事实真相,真的会变得更加理解他人,和理解这个世界。”林珊珊觉得,每一位作者都是真正在投入,真正在感受,而不是只想着把故事写成爆款。

“故事硬核”非常重视由感受力和理解力带来的阅读体验。

为了加强这种体验,要写“三和大神”的作者杜强甚至亲自跑到深圳龙华区的城中村里“卧底”了45天。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到那里,他也身体力行,睡廉价床铺,打小时零工…

关于吃苦的一切准备已就绪,他想,要先成为“三和大神”的一员,再时不时与同伴们聊聊天。

然而,尽管吃、穿、睡都与周围人别无二致,他还是有无所适从的时候。

在三和,身体力行比想象中艰难,杜强不仅小腿被臭虫叮咬至流脓,传菜过程中还是被一条皮带救的命。

“因为那个菜真的很重很重,手一直在抖,已经没有力气扛东西了,但还要继续扛下去。最后他就把菜架在自己的皮带上面,这才‘活过来’。”

林珊珊说,杜强回到北京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做什么都带着“三和大神”的视角。

自己吃的午饭很香、买的东西好贵…身边的一切似乎新奇又荒谬,尽管这些都不过是他过去的寻常生活。

后来,在“故事硬核”与“故事FM”合作播出的音频节目里,杜强亲自上阵,讲述了当时所经历的那一切。

他声音的独特质感让不少人由“读者粉”化身“听众粉”,并纷纷表示,支持“故事硬核”继续推出类似作品。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对此,林珊珊也表示,音频节目的确是未来团队会考虑的一个新方向。

“音频成本更低,不像文字那么重。”

“文字要带给读者审美的体验,也就意味着阅读文字作品会有一定门槛,但音频节目不是这样,在作者本人口述的过程中,听众会很自然地把这个故事接收了。”

本期节目播出后,“故事FM”粉丝增长率是以往的三倍,杜强也被读者评价“很有做电台主播的潜质”。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从大三那年进入《南方人物周刊》实习至今,“故事硬核”负责人林珊珊入行做记者已经十年余。

被问到在多年职业生涯中,从同行身上学到最珍贵的是什么?

她概括:责任感、信仰手艺、尽量不抱怨。

2007年,南方报业如日中天。

大学生林珊珊乘电车从写着“南方周末”四个大字的高楼前经过,心里突然有一瞬间电流通过的感觉。

“真的是生理感受,一点都没有夸张。那个时候就觉得,要是能参与这份工作该有多好。”

然后她便真的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这种参与,不是执着于个人的成败得失,也并非想要改变社会的一股恢弘斗志,而是放眼自己所在的变动时代,很想很想把同处其中的人与事都记录下来。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林珊珊大三实习期间的作品《少年杀母事件》,曾获由《南方周末》评选的2007年“传媒致敬”之年度特稿写作

随后的工作里,她便始终告诉自己,你是手艺人,你要信仰你的手艺,你要做得更极致一些。

成为记者的起初几年,家人会不断在她加班和出差的空档里反复叮嘱,要按时吃饭、按时睡觉、不要熬夜…

发展到后来,故事的走向变成全家人都帮她一起找选题

林珊珊回忆,几年前自己要去突破某个重要人物,爷爷那时已经80多岁,还说着“我帮你‘公关’一下”,然后真的去联系人寻找线索。

参与的过程漫长,林珊珊把这份工作形容为“用有限的经验和人生,体验无限的经验和人生”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林珊珊曾分享与奶奶之间的故事

如今,得空回家时,她便会给妈妈讲述自己采写来的那些故事,以纪念那些自己有幸得以免费体验的人生。

林珊珊的妈妈也很喜欢讲故事。

每逢孩子们回家,她便把自己听来、看来的奇闻异事在饭桌上说一遍。先下埋伏,从很久以前讲起,联系到人物渊源,然后突然发生了一件事,当晚怎样怎样…讲的绘声绘色,很有感染力。

“故事硬核”成立后,林妈妈也会时不时地对团队的选题进行点评。

抛开很严肃、高难度、强压力的工作可能衍生的一板一眼,“参与”渐渐成为一件连团队成员们的身边人都主动去做的事。

为什么人们喜欢读故事?为什么故事都是关于困境和解决困境的?

“有一种解释是,每个人本质上都处于危机当中。也就是说,整个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从整个人类进化的过程来看,人类在不断地遇到困境,同时不断地化解危险。”

喜欢故事也许是一种仿真。对阅读者来说是这样,对写作者而言,其实更是这样。林珊珊想。

“这个过程有点像在体验他人,同时不知不觉地为自己的人生作准备。

所以,还是要永远虔诚以对。

05、对话故事硬核

Q1:“故事硬核与“谷雨实验室”达成了怎样的合作共识?

林珊珊:目前,“故事硬核”工作室由腾讯旗下的国内非虚构非盈利项目——“谷雨计划”提供创作基金和传播平台,我们的文章会首发在“谷雨实验室”上。

其实这种合作方式是很好的,我会觉得我们本身是在共同成长

因为我对“故事硬核”的定位就并不是一个公众号,如果它只是一个公众号,就需要以追求数据为基础,要讲究成本和收益,计算投入产出比,最后以流量换取广告。

或者说,如果用流量逻辑来批判内容产品,“故事硬核”存在的价值就会比较少。

所以我不会把“故事硬核”当作一个公众号,而是定义为优质故事品牌,这个品牌会不断地成长,这是我们的共同愿景。

另外,腾讯谷雨非常支持我们团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代表着我们不是要给平台提供大量的、引流的产品,而是原创的、优质的、严肃的、有影响力的作品。

因为腾讯新闻这边的负责老师都是业界前辈,他们一直在非虚构这条脉络下工作,谈合作时,我们都能看到彼此对新闻理想有种类似的执着,并没有感受到很强的利益诉求。

站在腾讯的角度看,从商业逻辑上讲,他们主张做效率更高的事情,但是从用户需求上讲,他们也希望做更扎实的事实报道,希望我们用专业精神输出优质产品,所以双方诉求其实是比较匹配的

如果我们做得足够好,双方的合作也挺开心的,一年后我们可能会继续合作,同时也会进行一些新的探索,比如更多的作品、更多的产品线、很多的合作方式…在达成良好合作关系的前提下,我们会继续不断探索更好的创作标准。

Q2:工作室目前的主要盈利方式是?未来会考虑哪些新渠道?

林珊珊:主要就是腾讯的资金支持,谈不上盈利。

之前,有很多机构想与“故事硬核”进行商业合作,但现阶段,我们还没有接过任何广告,想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非虚构创作上面。

大家心思还挺单纯的,就是想把作品做好,我们会以这个为重心。

之前有一家公司和我谈原生广告合作,聊天的过程中,我也向他们提出了很多建议,建议如何完善,怎样实施。讲得很具体,他希望让我们来做,但我说,我只是和你聊聊这个想法,你可以让别人去做,他就感叹地说,你真的好“佛系”…

其实不是“佛系”,而是每一篇作品要耗费大量时间,机会成本很高。建立品牌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变现不能操之过急。广告方面更希望是品牌合作,或是寻找更能体现双方价值的选题。

另外,即使是商业变现,我们也希望它首先建立在好作品的基础上。

如果未来“故事硬核”能把作品做得足够好,可能会考虑多层次的内容开发,例如图书、音频、漫画、视频、影视…希望打造出真正的内容IP。

Q3:“故事硬核”的选题标准是什么?

林珊珊:我们主要从两大维度进行考量:第一,重要的议题;第二,强劲的故事。

什么是重要议题?像《Ayawawa制造:情感教主和300万种择偶焦虑》就涉及我们当下生活中的重大议题——有关女性问题的思考。

什么是强故事?这样的题材通常是更独特、更激烈的事件。

还有一个标准是接近性。比方说在“废物俱乐部”特辑中,“三和大神”虽然看起来是一个非常遥远的群体,但我们操作的方式是给读者一种非常接近的体验;

还有其他的标准,例如我们操作的选题还需要是当下的、新鲜的内容,这个也很重要。

所以其实会有不同的标准,但并不是每个选题都必须同时具备,而是至少要在一个标准上达到的值比较高,

比如这个事情非常重要,或者说这个故事非常好,或者说它非常新鲜,才是一个可以操作的选题。当然,如果三者能有效结合的话是最理想状态。

另外,“故事硬核”一方面会做长周期、大篇幅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会适应新媒体的节奏做一些调试,比如先放一些阶段性的信息,然后再继续深耕下去。相信这些尝试能够让我们的作品有更多层次。

Q4:如何理解“故事硬核”工作流程中,事实核查环节的重要性、特殊性?

林珊珊:非虚构内容的采写过程是非常细致、深入的。但由于故事讲述得非常细腻,很容易引发读者的疑惑:某处细节是不是合理想像的?某个人物会不会是编造出来的?

所以,设立这个岗位的目的在于,从工作流程上保证我们全部记录的真实性。

事实核查至少可以确保,逐字逐句都由采访得来,每一篇非虚构作品中的全部内容都是有所凭据的。

“故事硬核”团队成员刘洋,可能是国内非虚构领域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事实核查员。在工作时,她会核对每一句引语,听录音、看录音整理,考虑是否引用了原话、有没有可能断章取义…方方面面都要判断。

事实核查员不能代替记者进行判断

记者采访结束后,会进行录音整理,一般他们会建立一种基于事实素材的理解,放在整个语境下还原事实进行创作。事实核查员会进行通篇考虑,对照文中的材料和录音里的材料,判断记者对事实理解有没有偏差等,她会和作者进行讨论。以上是事实核查员要做的工作。

其实说真的,要想编造情节是非常容易做到的,有时,身为作者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某个关键时刻如果出现什么情节就好了、某个人要是能说这样一句话就好了…

“事实核查”这个机制就完全断绝了这种可能

核查并不代表不信任作者,而是我们的确需要有这种工作机制的保证,从而证明我们是真真实实的采访,真真实实的记录

Q5:对“故事硬核”而言,目前遇到的挑战有哪些?如何克服?

林珊珊:其实很多挑战来源于整个大环境的变化——

一是管控更多更严,有些内容的确很难书写,所以会略受题材限制;

二是传统媒体的广告模式遭遇全面冲击;

三是如今做非虚构,已经不是作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和所有形式的内容竞争注意力

挑战的确非常大,但是不是就完全没有空间呢?所有努力都会白费吗?有白费的风险就不做吗?我看未必。

“故事硬核”虽然不是做调查报道,但也充满活力地在探索真实世界。

整体来看,我们获得的支持还是很多的,所以准确地说,我的态度是“悲观但积极”,至少大家还是可以安心地做一些深度、精致的作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有相应的提高,所以要说挑战,也可以说是我们实际上有给自己更大的压力

未来,我们会努力把质量和效率都再提高一些,毕竟现在看起来,情况还不算太差。

— END —

【蓝鲸浑水】独家深访

只报道最有料的新媒体人

深夜发媸姜思达胡辛束

六神磊磊顾爷王左中右

吴晓波李岩范卫锋

秦朔迟宇宙黄章晋

英国报姐鬼脚七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三表黎贝卡杜绍斐

如果你也是有故事的自媒体人

浑水备酒,与君共话自媒体江湖

联系微信 浑水小二:hunwater3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为方便各位新媒体总监们交流、合作、吐槽、约酒,蓝鲸浑水建立了

“新媒体总监群”

入群方式:扫码添加浑水小二为好友,备注所在公司+职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