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婚丧盖房些许

农村婚丧盖房些许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历来农村人口大于城市人口,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前几年有媒体报道,我国城市定居人口加上农村流入人口大于了农村人口。农村除了种植专业户外,大量青壮年劳力出外打工、经商谋生计,农村只剩下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妇女。昔日的盖房,红白喜事乡党帮忙,出现了些许的变化。

农村婚丧盖房些许

盖房包给工程队 六七十年代,农村人盖的是土木结构的房,胡基泥水墙,木头屋架,除盖房的大木匠是雇请的外,其余的小工从起地基、垒内墙、立木、抹(mo)顶,都是乡党随时帮忙,鼎力相助。此时,农村粮食不够吃,房主人只是烟茶招待,仅在立木、抹顶时日用简单的酒菜招待乡党,长此以往。八十年代后,土地下放到户,粮食过关,九十年代前后,农村开始盖砖混结构的平房、楼房,开始出现包工队,但挖地基、打夯,上楼板仍是乡党帮忙,房主管饭,上楼板那天,主人用丰盛的饭菜待承乡党,兴盛了一个时期。21世纪左右,有人把打地基承包出去;有人把上楼板承包出去;有人将所有工序全部包给工程队,自此,农家人盖房,乡党帮忙成为过去。

农村婚丧盖房些许

红事请来服务队 六七十年代,农村人娶媳妇,前两天晚上请乡党为执事,并分工各执一事,第二天筹备过事,第三天正式过事,几十执事们忙前忙后。现在主人租赁了灶具,棚架,赁主会按时送上门来,亲自支架围棚,事罢拉走,闲了执事手。过去过事灶房里帮厨的人多事杂,现在聘请了特色大厨师,自带道具人马,按席数收取厨师费。有的还雇用了服务队,乡党只按顺序坐席吃饭,不在动手劳驾,因为服务队的人员安席换席,手脚麻利。过去过事是用人过,现在过事是靠钱过。过去娶媳妇人力徒步,仅搬嫁妆就需用劳力一二十人,光一个大板柜就得四个人轮换抬,如果媳妇的娘家在沟、坡、岭、凹,那就更加费时费力。现在交通及运输车辆方便,况且嫁妆主要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原包装(未打箱),只需要五六个小伙子坐车去拉,来回装下车就行了,省时间省人力。现在过事,主要忙坏了礼房之人,礼户多,金额大,礼房先生有不对外人言说的操守。现在红白事执事(乡党)照请不误,若谁家人不在,事主人就会在谁家的门上用粉笔写上“xxx(事主人)请”,表示其过事请执事的足迹。

农村婚丧盖房些许

白事雇上送灵车 村上的某人去世,全村的成年人都要为其送葬的村风民俗,由来已久。尤其是打墓,抬灵,下葬、全墓是人所共知的人力活,人少了就会力不能及。打墓需要精壮劳力三至五人,三日内外必须将墓打好。打墓的人被尊称为土师,开饭坐席首先入位,事后主人会用两盒烟,一个糕子(礼馍)登门道谢。2000年左右,请乡党打墓的事主人越来越少,一律用钱请本村或雇外村人打墓形成常规,工钱由三五百,七八百,涨到千元左右。但抬灵还是靠乡党,在西安打工、经商的小伙子有的在安葬的先天晚上回来,有车的当天早上回来,抬灵下葬后不吃饭就离散而走,全墓由孝子自己动手,才一场白事终了,这是乡愁的一个唯一纠结点。有个别事主人,担心抬灵的人手不济,只要车能开到的墓地,人家就会雇上送灵车,只需要十几个人扶灵柩上车,罩下棺罩,到坟墓下葬,路途轻手轻脚。昔日那古老的木制龙床或现代的铁架龙床,前后抬杠下需16人杠头压肩,16个人随时替换,多少人围拢龙床用手帮扶,不够轻而易举。过白事的棺罩、亭子,龙床、龙杠,门彩、堂彩,灶具、帐篷,桌子、板凳,租赁方一应俱全,还会配带全墓的铁板锨十几把,因为农村人劳动基本不用铁板锨了,有的锨头生锈了,有的锨把头与锨的铁套松懈了,不好使用,租赁方的锨,锨头明光闪闪,锨把光滑轻巧,全墓得力顺手,人都不想让手。

农村婚丧盖房些许

红白事的席菜一如既往的丰盛,鸡鸭鱼肉俱全,过事当日早饭:红事吃臊子面,白事吃米饭。中午饭:红白(老丧)事待承同样,九碗、十全、十二件子、十三花各家不一。红白事烟酒品牌家家大同小异。

任何村风民俗,都是一定社会环境的造化和定格。农村人口的流动和缩减,导致村民们婚丧盖房大事方面的些许变化,虽属于无奈中的有耐,但心机灵动的村民们适应客观变化的新举措属于与时俱进的表现!

农村婚丧盖房些许

乔斌礼,1950年生,退休教师,蓝田县前卫镇布村人。曾在西安晚报文化纵横版偶有刊文,善于关注农村共性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