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婚喪蓋房些許

農村婚喪蓋房些許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歷來農村人口大於城市人口,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前幾年有媒體報道,我國城市定居人口加上農村流入人口大於了農村人口。農村除了種植專業戶外,大量青壯年勞力出外打工、經商謀生計,農村只剩下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和婦女。昔日的蓋房,紅白喜事鄉黨幫忙,出現了些許的變化。

農村婚喪蓋房些許

蓋房包給工程隊 六七十年代,農村人蓋的是土木結構的房,胡基泥水牆,木頭屋架,除蓋房的大木匠是僱請的外,其餘的小工從起地基、壘內牆、立木、抹(mo)頂,都是鄉黨隨時幫忙,鼎力相助。此時,農村糧食不夠吃,房主人只是煙茶招待,僅在立木、抹頂時日用簡單的酒菜招待鄉黨,長此以往。八十年代後,土地下放到戶,糧食過關,九十年代前後,農村開始蓋磚混結構的平房、樓房,開始出現包工隊,但挖地基、打夯,上樓板仍是鄉黨幫忙,房主管飯,上樓板那天,主人用豐盛的飯菜待承鄉黨,興盛了一個時期。21世紀左右,有人把打地基承包出去;有人把上樓板承包出去;有人將所有工序全部包給工程隊,自此,農家人蓋房,鄉黨幫忙成為過去。

農村婚喪蓋房些許

紅事請來服務隊 六七十年代,農村人娶媳婦,前兩天晚上請鄉黨為執事,並分工各執一事,第二天籌備過事,第三天正式過事,幾十執事們忙前忙後。現在主人租賃了灶具,棚架,賃主會按時送上門來,親自支架圍棚,事罷拉走,閒了執事手。過去過事灶房裡幫廚的人多事雜,現在聘請了特色大廚師,自帶道具人馬,按席數收取廚師費。有的還僱用了服務隊,鄉黨只按順序坐席吃飯,不在動手勞駕,因為服務隊的人員安席換席,手腳麻利。過去過事是用人過,現在過事是靠錢過。過去娶媳婦人力徒步,僅搬嫁妝就需用勞力一二十人,光一個大板櫃就得四個人輪換抬,如果媳婦的孃家在溝、坡、嶺、凹,那就更加費時費力。現在交通及運輸車輛方便,況且嫁妝主要是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原包裝(未打箱),只需要五六個小夥子坐車去拉,來回裝下車就行了,省時間省人力。現在過事,主要忙壞了禮房之人,禮戶多,金額大,禮房先生有不對外人言說的操守。現在紅白事執事(鄉黨)照請不誤,若誰家人不在,事主人就會在誰家的門上用粉筆寫上“xxx(事主人)請”,表示其過事請執事的足跡。

農村婚喪蓋房些許

白事僱上送靈車 村上的某人去世,全村的成年人都要為其送葬的村風民俗,由來已久。尤其是打墓,抬靈,下葬、全墓是人所共知的人力活,人少了就會力不能及。打墓需要精壯勞力三至五人,三日內外必須將墓打好。打墓的人被尊稱為土師,開飯坐席首先入位,事後主人會用兩盒煙,一個糕子(禮饃)登門道謝。2000年左右,請鄉黨打墓的事主人越來越少,一律用錢請本村或僱外村人打墓形成常規,工錢由三五百,七八百,漲到千元左右。但抬靈還是靠鄉黨,在西安打工、經商的小夥子有的在安葬的先天晚上回來,有車的當天早上回來,抬靈下葬後不吃飯就離散而走,全墓由孝子自己動手,才一場白事終了,這是鄉愁的一個唯一糾結點。有個別事主人,擔心抬靈的人手不濟,只要車能開到的墓地,人家就會僱上送靈車,只需要十幾個人扶靈柩上車,罩下棺罩,到墳墓下葬,路途輕手輕腳。昔日那古老的木製龍床或現代的鐵架龍床,前後抬槓下需16人槓頭壓肩,16個人隨時替換,多少人圍攏龍床用手幫扶,不夠輕而易舉。過白事的棺罩、亭子,龍床、龍槓,門彩、堂彩,灶具、帳篷,桌子、板凳,租賃方一應俱全,還會配帶全墓的鐵板鍁十幾把,因為農村人勞動基本不用鐵板鍁了,有的鍁頭生鏽了,有的鍁把頭與鍁的鐵套鬆懈了,不好使用,租賃方的鍁,鍁頭明光閃閃,鍁把光滑輕巧,全墓得力順手,人都不想讓手。

農村婚喪蓋房些許

紅白事的席菜一如既往的豐盛,雞鴨魚肉俱全,過事當日早飯:紅事吃臊子面,白事吃米飯。中午飯:紅白(老喪)事待承同樣,九碗、十全、十二件子、十三花各家不一。紅白事菸酒品牌家家大同小異。

任何村風民俗,都是一定社會環境的造化和定格。農村人口的流動和縮減,導致村民們婚喪蓋房大事方面的些許變化,雖屬於無奈中的有耐,但心機靈動的村民們適應客觀變化的新舉措屬於與時俱進的表現!

農村婚喪蓋房些許

喬斌禮,1950年生,退休教師,藍田縣前衛鎮布村人。曾在西安晚報文化縱橫版偶有刊文,善於關注農村共性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