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新規降溫零售業「無現金」概念

央行新規降溫零售業“無現金”概念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和2016年,參與微信支付“無現金日”活動的商戶門店數量分別為8萬家和70萬家。]

此前火熱的“無現金日”,如今有了降溫的跡象。

7月13日,根據央行公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現金,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要求或者誘導其他單位和個人拒收或者採取歧視性措施排斥現金。

此外,央行有關負責人指出,任何單位和個人在推廣非現金支付工具時,不得炒作“無現金”概念。

對此,騰訊於7月15日晚間回覆,“用戶需求和商業規律決定了移動支付不可能代替現金,而是作為現金的補充,將與多種支付方式長期並存,我們一貫尊重用戶和商戶的多樣化選擇。今年8月8日我們將不再圍繞‘無現金’展開相關活動,主題和形式都將全面升級。”

在業內人士看來,央行新規可能會對支付機構的市場推廣帶來一定的影響,但對零售行業的影響則較為有限。

2015年8月8日,微信支付提出“無現金日”概念,喊出“現金,再見”的口號。按照活動規則,用戶可以在微信支付製作的H5頁面提前領取隨機發放的“無現金日活動體驗金”,8月8日在有“無現金日”標識的商戶門店使用微信支付,體驗金可以抵扣現金使用。

到2017年,微信支付“無現金日”已經舉辦了3年。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和2016年,參與微信支付“無現金日”活動的商戶門店數量分別為8萬家和70萬家。

2017年,微信支付在移動支付領域的勁敵支付寶也提出“無現金”概念,宣稱希望用5年時間推動中國率先進入無現金社會。當年螞蟻金服發起成立了無現金聯盟,稱未來兩年將提供60億元來幫助聯盟成員推進無現金進程。

隨著支付寶的入局,2017年的無現金聲勢格外浩大。支付寶當年7月底宣佈發起首個“無現金周”,微信支付“無現金”活動維持了整整一個月。

8月只是每年市場推廣的巔峰,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一直在用補貼換市場。

支付寶會給申請收款碼的小商販一併寄送紅包碼,付款前掃描紅包碼,消費者和店主能同時獲得獎勵,2018年6月,支付寶再度推出數字紅包;微信支付則有搖搖樂,週六、週日及特定節日、活動期間,在合作商戶使用微信支付完成付款,即有機會獲得當筆免單或微信支付到店紅包。

無現金是非銀行機構推廣移動支付工具的一大賣點,但移動支付工具的推廣到了過猶不及的地步。伴隨著央行的一紙公告,2018年無現金活動將不復往年風光。

央行相關部門負責人指出,消費者支付需求多種多樣,現金支付習慣和偏好仍然廣泛存在。但一些消費者在旅遊景區、餐飲、零售等行業商戶消費時被拒收人民幣現金,既損害了人民幣的法定地位,也損害了消費者對支付方式的選擇權。

上述負責人指出,任何單位和個人在推廣非現金支付工具時,不得炒作“無現金”概念。央行公告明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現金,依法應當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情形除外;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要求或者誘導其他單位和個人拒收或者採取歧視性措施排斥現金。

“央行公告出來以後,支付機構的市場推廣活動肯定會受到影響的。”艾媒諮詢CEO張毅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

他說,央行通知的意義在於明確人民幣法幣意義,“移動支付的確很方便。但是法幣不能遊離在交易之外,90後以前的人都知道貨幣、錢是什麼樣子,但00後、10後很有可能不知道錢是什麼樣子,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另一方面,上述公告是否會對零售行業造成影響也引起業內廣泛關注。

傳統零售行業面臨著一場數字化變革,無人零售、電子支付是這場變革的一大賣點。比如,永輝超市打造的超級物種一度被視為零售變革中的標杆店鋪,這類門店的一個賣點是不收現金。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公平交易的核心原則是保障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電商平臺、無人銷售、自助服務、網絡政務等場景,可以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評論員、億達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毅智認為,強制要求接受現金對新零售有影響,但並不會太大,多數消費者付費時的第一選擇是移動支付而非現金,央行上述公告旨在防止拒收現金的情況侵害消費者選擇權。

“對於整個零售行業影響不會太大,商超可以很快完成收銀體系的改造,支付方式主要選擇權在用戶,用戶已經習慣了用支付寶和微信,你再讓他去用現金他反倒覺得不方便了。”尚益諮詢董事長鬍春才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