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與文化不分家:大運河沿線五大考古遺址,看遍蘇酒1800萬年

近日,“流韻——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出土文物精粹展”在鎮江博物館開展,展覽將持續到7月13日。此次展覽展出了來自江蘇省大運河沿線10座城市13個文博機構共150件套珍貴的文物。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大運河江蘇段北起徐州,南至蘇州,長683公里,沿線遍佈多個重要城市。這些城市擁有者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遺物、遺蹟,考古發掘成果豐碩。讓人們一提到運河文化想到的就是江蘇,事實上,在考古名錄中,大運河江蘇段的遺產點最多,而且文化價值高。

宿遷“雙溝醉猿”1800萬年前因酒命名的古猿類

在宿遷雙溝鎮,1977年初夏的一個早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李傳夔教授在雙溝附近考古時,挖出了一件至今在亞洲時代最早的長臂猿化石,距今已有1800萬年的歷史。於是,中國大百科全書中便多了一個詞條——醉猿化石。自此,宿遷地區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具天然釀酒環境和自然酒起源地。

酒與文化不分家:大運河沿線五大考古遺址,看遍蘇酒1800萬年

(人類最早酒起源)

宿遷“小豬佩奇”把江蘇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500年

在江蘇泗洪順山集遺址,曾出土一件豬頭形狀的陶支座(被網友戲稱為“小豬佩奇”)和陶製酒器,還有碳化稻顆粒,這些碳化稻顆粒,正是這些碳化稻顆粒,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系統測年得出,該遺址距今8000多年。這是目前已知全世界最早的古稻田,而稻米是釀酒的主要原料之一。順山集遺址發現,是江蘇境內已知最早的考古文化遺址,把江蘇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500年。

鎮江“破碎陶器”引出吳文化兵工廠

在鎮江孫家村遺址曾出土一些破碎陶壇,業已破碎的陶壇碎片極不起眼,卻引起了考古界的極大重視。現場出土了坩堝片、陶範、石範、銅渣等與鑄銅有關的遺物。從現場發現的戈、劍和農具的陶範,幾塊範合在一起,向空腔內注入青銅汁,就可以鑄成青銅器。從出土的坩堝片、陶範、石範數量來看,這裡極有可能是當時吳國“國家級”的青銅兵器冶鑄“工廠”。

洋河“酒具”佐證江蘇悠久釀酒文明

在洋河倉集宗墩龍山文化遺址,發現了大量的陶器和酒具等。考古專家推測年代在4900年至46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洋河地區在4900前就有先民居住和活動,而從出土的陶鬹等酒具,和順山集遺址遙相呼應,進一步說明此時洋河地區已經有釀酒生產,也佐證了江蘇地區悠久的釀酒文明。

揚州“蕭后冠”見證開鑿運河的隋煬帝

在揚州曹莊隋唐墓,出土了“隨故煬帝墓誌”,隨後出土國內最完整十三環蹀躞(dié xiè)帶,以及“蕭后冠”。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考古學會權威專家一致確認,揚州曹莊隋唐墓葬為隋煬帝墓,是隋煬帝楊廣與蕭後最後的埋葬之地。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有專家表示,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更重要。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南北文化、經濟的交融,都起了促進作用。

“江南北國脈相牽,隋代千年水瀠漣。”綿延千里的中國大運河,見證著時代變遷,傳承著中華文脈。而今,在江蘇運河沿線發現的大量遺蹟和文物,承載著江蘇悠久的歷史文化,同時期待未來在大運河帶保護中重生,讓文物成為運河未來文化保護的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