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楷书而言,有些笔画能够省略的,就不要画蛇添足了

我本人对楷书虽然并不怎么擅长,但是看了一些朋友写的楷书,还是觉得好像哪里不那么对劲儿。比如看到有些朋友书写的“遠”字,我总感觉略有不妥,现与朋友们探讨。

对于楷书而言,有些笔画能够省略的,就不要画蛇添足了

毛笔楷书基本笔画的写法要领一,横画的写法横画既要写得平直,又要生动得势。落笔时,笔锋先从右到左作一段逆行姿势,随后略提笔调锋,使笔锋从向下变为向右沿着点画的中线运行,收笔时要将笔提起,迅速有力地向左回收。两端略垂,中部拱起,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

对于楷书而言,有些笔画能够省略的,就不要画蛇添足了

有的朋友们写的“遠”字的下竖沿袭了“袁”字的原来写法,底竖出了钩。

对于楷书而言,有些笔画能够省略的,就不要画蛇添足了

(多数出了钩)

“袁”字从“衣”,下边的“衣”字底竖出钩是正常写法。但加上走之成为“遠”字后,竖钩之下有了长捺的约束,“袁”字的竖钩就要收而不出,否则在字理上就讲不通了。

对于楷书而言,有些笔画能够省略的,就不要画蛇添足了

(现代印刷体和古人碑帖中的“袁”与“遠”)

这种情况体现的是楷书结字中的一个规律:“约束之下不出钩”。即钩画出现在字的最下和最右部时,可以正常出钩;如钩下或钩右还有其它结构时,该钩原则上要收缩避让,收而不出。

对于楷书而言,有些笔画能够省略的,就不要画蛇添足了

(欧阳询写的“遠”字,全都不出钩。)

只要认真观察古人碑帖,这样的字例并不难找。下面再举一个例子。“或”字独立存在时,其钩可以正常出钩,不必犹疑。

对于楷书而言,有些笔画能够省略的,就不要画蛇添足了

(欧阳询写的“或”字)

“或”字进入“囗”字内,成了“國”字时,其钩之右侧,受“囗”字右竖的约束,也只好缩而不出。

对于楷书而言,有些笔画能够省略的,就不要画蛇添足了

(欧阳询写的“國”字和“園”字)

其实,在楷书的8种基本笔画中,是没有这种缩而不出的戈钩的,但在实际结字时,由于避让的需要,这种写法又确实存在。“園”字也是同一个性质,不知说的对否,请朋友们指正。

对于楷书而言,有些笔画能够省略的,就不要画蛇添足了

毛笔楷书基本笔画点;逆锋起笔,再折笔下顿,使笔毫沿中线向两边铺开,顺势下拖,完成笔画长度。最后提笔回收。写点时,要“落笔轻,着纸重,取势远,收锋疾。”写点时,注意使毫随锋顺,不要让锋毫扭曲。

对于楷书而言,有些笔画能够省略的,就不要画蛇添足了

毛笔楷书基本笔画横;在字中起着横粱的作用,要写的挺秀。运笔时,起笔、行笔、收笔要步骤分明,一丝不苟。其形状是:方头(或斜头),尾圆(实为斜圆),中段稍细,上线平直,下线微弯。其写法是:笔锋先从右向左作一段逆行,此即“欲右先左”。再根据横画直落笔的原理,画一条短的直线或斜线。由于取了逆势笔毫极易铺开。随即微微提笔调锋,使笔锋由下变为向右,然后中锋行笔。行笔时中间一段稍提笔,收笔时,先将笔向上微提,稍住,下顿成形,迅速提笔回收。此即“有往必收”。写横最重要的是起笔和收笔时的运笔过程要完整无缺。

对于楷书而言,有些笔画能够省略的,就不要画蛇添足了

笔楷书基本笔画竖;起者支撑的作用,要写的劲键挺拔。其形状为“垂露竖”和“悬针竖”两种。垂露的写法是:逆起横落,中锋行笔,回锋收笔。即笔锋从左上角由下向上逆行一段,再横向落笔,之后,略微提笔,调整笔锋,由向右改为向下中锋行笔,行至末端,再微提笔回收,此即“无垂不缩”。悬针竖至末端正锋出尖,空收挥手。写竖要注意“努过直而力败”。竖要写的直中有曲,如果板直,反而显得无力。

对于楷书而言,有些笔画能够省略的,就不要画蛇添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