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與陶甕,都是十分笨重的東西,若要運輸,人們自然會想到車。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很多五臺人在本縣白家莊鎮買到煤炭和陶甕,是用脊背揹著步行幾十公里回家的,有誰會想到這麼繁重而艱苦的勞動呢!
五臺縣白家莊鎮,俗稱窯頭,是個產煤和硫磺的地方。由於產煤,歷史上燒製陶甕和冶煉硫磺的工業也很發達,聞名遐邇,鄰近崞縣和定襄的人在歷史上也常到五臺縣白家莊鎮買煤炭、陶甕及硫磺。可白家莊鎮是個山高路陡的地方,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沒有公路,只有羊腸小道通往外地,使人們運輸煤炭和陶甕必須付出繁重的勞動和汗水,甚至生命。
五臺自古傳唱的民歌《背藍炭》,是五臺人背藍炭(即焦炭)的真實記錄:
“山裡人日子太辛苦,過冬暖家費柴燒。家家背炭苦煎熬,人背驢馱繞腸道……”
背藍炭人一天往返數十華里,雞叫起身,人定回家,披星星戴月亮,兩頭不見太陽。
窯頭是白家莊鎮26 個村子的總稱。白家莊鎮地處五臺縣城東南方約30 公里處,北與溝南鄉相鄰,東、南與陳家莊鄉(陳家莊鄉俗稱峪裡)相望,西與神西鄉毗鄰。白家莊鎮北倚維堖山,其它三面是清水河、滹沱河沿岸疊起的山巒,地理環境險惡,境內溝壑縱橫、山高坡陡、石多土少、交通不便、水源奇缺。當時的馱炭道主要有六條,六條馱炭道共同的特點是由平地起首,向上攀登,山路盤旋崎嶇,狹窄陡峭。整個窯頭大大小小的煤窯幾乎遍佈每個村莊的溝溝岔岔,可謂星羅棋佈。所以,只要進入窯頭地界,買煤就好說了。
山西近代史上的修路大功臣邊爾旺,是今五臺縣神西鄉邊家莊村人,民間義士,生於1863年,卒於1944 年。他在四十歲時,懷著一顆急公好義、為民解憂的心,看到馱炭道多穿行在懸崖峭壁上,狹窄崎嶇,常有人畜跌入深溝,而最難走的地方,是師傅崖和窮漢咀兩處,就下決心先將這最難走的兩處路修好。於是,邊爾旺僱了石匠,購置了鋼釺,帶領一些人,開山鑿石,加寬路面,裁彎取直,逐段修築,經過兩年奮戰,硬是把這段20多華里長的曲折山路修通了。接著,邊爾旺帶領人們又修築了從東冶鎮山底村到白家莊鎮西頭村五十餘里的上山路。這給當時所有背炭馱炭的人帶來了方便,大大減輕了人們的勞動,備受人們稱讚,直至今天,人們仍在懷念他。
用脊背背炭和陶甕,步行幾十公里,行走在陡峭崎嶇的盤山小路上,是現在的人難以想象的。勤勞而勇敢的五臺人民,在漫長的歲月中,為了生存,與惡劣的自然條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鬥爭,付出了艱鉅的勞動。這種勞動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開通盤山公路以後才告結束。今天,回想起歷史上五臺人的這種勞動情景,不禁激起我們對祖國解放後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的無比喜悅之情,使我們更加熱受祖國,熱愛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
(作者邊再興)
閱讀更多 史鑑春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