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人历史上的“背炭”劳动

五台人历史上的“背炭”劳动

煤炭与陶瓮,都是十分笨重的东西,若要运输,人们自然会想到车。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很多五台人在本县白家庄镇买到煤炭和陶瓮,是用脊背背着步行几十公里回家的,有谁会想到这么繁重而艰苦的劳动呢!

五台县白家庄镇,俗称窑头,是个产煤和硫磺的地方。由于产煤,历史上烧制陶瓮和冶炼硫磺的工业也很发达,闻名遐迩,邻近崞县和定襄的人在历史上也常到五台县白家庄镇买煤炭、陶瓮及硫磺。可白家庄镇是个山高路陡的地方,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没有公路,只有羊肠小道通往外地,使人们运输煤炭和陶瓮必须付出繁重的劳动和汗水,甚至生命。

五台自古传唱的民歌《背蓝炭》,是五台人背蓝炭(即焦炭)的真实记录:

“山里人日子太辛苦,过冬暖家费柴烧。家家背炭苦煎熬,人背驴驮绕肠道……”

背蓝炭人一天往返数十华里,鸡叫起身,人定回家,披星星戴月亮,两头不见太阳。

五台人历史上的“背炭”劳动

窑头是白家庄镇26 个村子的总称。白家庄镇地处五台县城东南方约30 公里处,北与沟南乡相邻,东、南与陈家庄乡(陈家庄乡俗称峪里)相望,西与神西乡毗邻。白家庄镇北倚维垴山,其它三面是清水河、滹沱河沿岸叠起的山峦,地理环境险恶,境内沟壑纵横、山高坡陡、石多土少、交通不便、水源奇缺。当时的驮炭道主要有六条,六条驮炭道共同的特点是由平地起首,向上攀登,山路盘旋崎岖,狭窄陡峭。整个窑头大大小小的煤窑几乎遍布每个村庄的沟沟岔岔,可谓星罗棋布。所以,只要进入窑头地界,买煤就好说了。

山西近代史上的修路大功臣边尔旺,是今五台县神西乡边家庄村人,民间义士,生于1863年,卒于1944 年。他在四十岁时,怀着一颗急公好义、为民解忧的心,看到驮炭道多穿行在悬崖峭壁上,狭窄崎岖,常有人畜跌入深沟,而最难走的地方,是师傅崖和穷汉咀两处,就下决心先将这最难走的两处路修好。于是,边尔旺雇了石匠,购置了钢钎,带领一些人,开山凿石,加宽路面,裁弯取直,逐段修筑,经过两年奋战,硬是把这段20多华里长的曲折山路修通了。接着,边尔旺带领人们又修筑了从东冶镇山底村到白家庄镇西头村五十余里的上山路。这给当时所有背炭驮炭的人带来了方便,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备受人们称赞,直至今天,人们仍在怀念他。

五台人历史上的“背炭”劳动

用脊背背炭和陶瓮,步行几十公里,行走在陡峭崎岖的盘山小路上,是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勤劳而勇敢的五台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了生存,与恶劣的自然条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艰巨的劳动。这种劳动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开通盘山公路以后才告结束。今天,回想起历史上五台人的这种劳动情景,不禁激起我们对祖国解放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无比喜悦之情,使我们更加热受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作者边再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