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識趣(23):打眼往事記

古玉識趣(23):打眼往事記

剛看了幾本書瀏覽過幾篇文章就以為“懂”古玉了,躍躍欲試,有些時候還一套一套地“認證”真仿,這樣的經歷可能玩玉的人大多有過。哪知古玉文化博大精深,俗稱“水深”,摸索三年五載也不一定找到門徑,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學步曾經這樣的打眼經歷還歷歷在目,現在回想起來自己都感到很可笑,往事如煙,記取權當一笑。

記得當時有藏友發了個藏品(圖1):

古玉識趣(23):打眼往事記

圖1-1

古玉識趣(23):打眼往事記

圖1-2

古玉識趣(23):打眼往事記

圖1-3

古玉識趣(23):打眼往事記

圖1-4

都有藏友紛紛評假仿了,但我感覺好像評的不到位,硬是左右揣摩,整合了一套“理由”(圖2):

古玉識趣(23):打眼往事記

圖2

“這確實是仿件,是老仿——明清仿商周青銅環耳尊式套擺件。

此件為中空分大小兩端,從兩端套式口沿判斷,這應該是一個套件的一節,全套應該最少三節,多到五節或者七節,這件是其中的一節,從側面隱約的文字方向看,是小端向上的。從這節殘件看,玉件大端雕雙面雙螭龍紋,小端雕如意雲紋,雙耳懸環,都是仿商周青銅器制式,此尊式成套擺件應不失為一重器,非一般平常人所能擁有。

此件有三裂,大端有二裂、小端有一裂,都是工上裂,都是沿玉器機理沿展的驚裂紋,是器物在製作後傳世使用過程中經過重力碰擊而形成,部分段已經形成裂隙(自古到今,都有猖狂仿造,唯有玉之驚裂無法仿造)。

此件裂後又經歷過埋藏,裂隙為沁門,重沁沿裂而入,形成器件上三處最深厚的沁斑,已沁入機理,非一般浮沁可比。裂隙寬的部分已經嵌入沉渣。沁色入理又包漿渾厚,此件經歷過入土出世的過程,但出土後卻不能全一而身首分離,十分可惜了了……”,現在看來這是弄了一段大笑話。

後來偶爾又看圖片,感覺不對呀,料工型紋沁,,,兩個月後看明白了,之前還還真是看錯了,趕快更正(圖3):

古玉識趣(23):打眼往事記

圖3

“錯評誤導,掛一漏萬,在此抱歉了

樓主及諸藏友:由於我所學太淺、所知甚少,此件藏品早先評為“舊仿”,之後反覆揣摩,是我評錯了,淺學亂評,見笑了,抱歉。

由於見“裂上工”並且驚裂不可仿,所以武斷老仿;回頭審視裂雖自然、沁卻人為;再則“建元元年”與“少府卸制”款都不符合規制等,所以此件不為舊仿,還是其他藏友所見多高,疑可能“蚌埠造”可能性比較大。

當然,雖然否定舊仿,但驚裂不假,如何造驚裂,依然百思不得其解,仍需繼續虔心學習方能悟得其中原委吧……”,真成了大笑話了。

藏友倒是安慰“不管你怎麼評論,總之你都算是有點水平的”;我暈,都碎一地了,還水瓶呢!

半年後,藏友發了個藏品全圖(圖4):

古玉識趣(23):打眼往事記

圖4

原來是這尊,工藝還算不錯,早發全圖也就不會鬧笑話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