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识趣(23):打眼往事记

古玉识趣(23):打眼往事记

刚看了几本书浏览过几篇文章就以为“懂”古玉了,跃跃欲试,有些时候还一套一套地“认证”真仿,这样的经历可能玩玉的人大多有过。哪知古玉文化博大精深,俗称“水深”,摸索三年五载也不一定找到门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学步曾经这样的打眼经历还历历在目,现在回想起来自己都感到很可笑,往事如烟,记取权当一笑。

记得当时有藏友发了个藏品(图1):

古玉识趣(23):打眼往事记

图1-1

古玉识趣(23):打眼往事记

图1-2

古玉识趣(23):打眼往事记

图1-3

古玉识趣(23):打眼往事记

图1-4

都有藏友纷纷评假仿了,但我感觉好像评的不到位,硬是左右揣摩,整合了一套“理由”(图2):

古玉识趣(23):打眼往事记

图2

“这确实是仿件,是老仿——明清仿商周青铜环耳尊式套摆件。

此件为中空分大小两端,从两端套式口沿判断,这应该是一个套件的一节,全套应该最少三节,多到五节或者七节,这件是其中的一节,从侧面隐约的文字方向看,是小端向上的。从这节残件看,玉件大端雕双面双螭龙纹,小端雕如意云纹,双耳悬环,都是仿商周青铜器制式,此尊式成套摆件应不失为一重器,非一般平常人所能拥有。

此件有三裂,大端有二裂、小端有一裂,都是工上裂,都是沿玉器机理沿展的惊裂纹,是器物在制作后传世使用过程中经过重力碰击而形成,部分段已经形成裂隙(自古到今,都有猖狂仿造,唯有玉之惊裂无法仿造)。

此件裂后又经历过埋藏,裂隙为沁门,重沁沿裂而入,形成器件上三处最深厚的沁斑,已沁入机理,非一般浮沁可比。裂隙宽的部分已经嵌入沉渣。沁色入理又包浆浑厚,此件经历过入土出世的过程,但出土后却不能全一而身首分离,十分可惜了了……”,现在看来这是弄了一段大笑话。

后来偶尔又看图片,感觉不对呀,料工型纹沁,,,两个月后看明白了,之前还还真是看错了,赶快更正(图3):

古玉识趣(23):打眼往事记

图3

“错评误导,挂一漏万,在此抱歉了

楼主及诸藏友:由于我所学太浅、所知甚少,此件藏品早先评为“旧仿”,之后反复揣摩,是我评错了,浅学乱评,见笑了,抱歉。

由于见“裂上工”并且惊裂不可仿,所以武断老仿;回头审视裂虽自然、沁却人为;再则“建元元年”与“少府卸制”款都不符合规制等,所以此件不为旧仿,还是其他藏友所见多高,疑可能“蚌埠造”可能性比较大。

当然,虽然否定旧仿,但惊裂不假,如何造惊裂,依然百思不得其解,仍需继续虔心学习方能悟得其中原委吧……”,真成了大笑话了。

藏友倒是安慰“不管你怎么评论,总之你都算是有点水平的”;我晕,都碎一地了,还水瓶呢!

半年后,藏友发了个藏品全图(图4):

古玉识趣(23):打眼往事记

图4

原来是这尊,工艺还算不错,早发全图也就不会闹笑话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