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玩味(13):玉帝巡天宫 神徽掌人际

良渚文化的神徽,在体量最大、份量最重、刻有最清晰、最繁复的神徽之纹饰的“良渚琮王”(图1)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之所以以“良渚琮王”为神徽的标本(图2),是因为良渚文化其他玉琮等玉器上,通常只有神徽的简化版,其中绝大多数,又只有神徽的下半部分。

古玉玩味(13):玉帝巡天宫 神徽掌人际

图1

古玉玩味(13):玉帝巡天宫 神徽掌人际

图2-1

古玉玩味(13):玉帝巡天宫 神徽掌人际

图2-2

良渚神徽究竟含藏什么样的历史文化信息?

已有无数专家学者试图解读良渚神徽的神秘内涵,各种观点天差地别,至今未有定论。大致共识是“神人骑神兽”,但对神人、神兽的精确内涵分歧很大。编者发现其中有一种解读确实纵览天文地理、思维纵横捭阖、解读精妙绝伦,读后确实让人有为之一震之感,特介绍给诸位赏阅。

虽然如中华文化的来源一样深奥,但这个文化解读仍然非常值得一览,如果一时不能全部了解,暂时收藏留待闲暇时细细品味也是不错的一种选择。

有文化学者认为:良渚神徽也不难解释,只要明白良渚神徽精准对应北极天象,神人、神兽的精确内涵就会水落石出。

那么,首先了解北极天象及其成因(图3):

古玉玩味(13):玉帝巡天宫 神徽掌人际

图3:北极天象成因图

地球自转之时,自转轴北端所指的一颗亮星不动,其他星象围绕这一亮星旋转,所以新石器时代的华夏先民把这一亮星视为天球北极的标志星,命名为“帝星”。为了便于识别北极“帝星”,华夏先民仿照更易辨识的“北斗七星”,把与北斗七星同形、与帝星相邻的七颗亮星,编组为“北极七星”,又名“勾陈七星”。亦即:勾陈一(今天的北极星),勾陈二,勾陈三,勾陈四,勾陈增九、太子星、帝星(图4)。

古玉玩味(13):玉帝巡天宫 神徽掌人际

图4

良渚神徽对应北极天象良渚神徽的上部,是精准对应北极七星的北极天帝,其形象源于北极七星连线的拟形:

覆斗四星(帝星、太子星、勾陈增九、勾陈四)的正梯形连线,拟形为正梯形的帝冕,帝面是完型化的添加。

斗柄三星(勾陈三、勾陈二、勾陈一)的下弯连线,拟形为下弯的天帝左臂。天帝右臂,则是完型化的添加。

良渚神徽的下部,是精准对应北斗七星的北斗猪神,其形象源于北斗七星连线的拟形:

斗魁四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倒梯形连线,拟形为北斗猪神的眼鼻四孔。由于猪的鼻孔朝前,眼鼻四孔恰为倒梯形,完美对应斗魁四星的倒梯形,所以良渚先民把北斗七星拟形为猪,作为天帝巡天的坐骑。为了表明其非别兽,而是猪神,添加了野猪独有的上下獠牙。

斗柄三星(玉衡、开阳、摇光)的下弯连线,拟形为北斗猪神的右半身。左半身,则是完型化的添加。为了表明其非凡猪,而是天猪,又添加了鸟爪。

良渚先民把北斗七星围绕北极帝星旋转,想像为北极天帝骑着北斗猪神巡天,创造了精准对应北极天象的良渚神徽:天帝骑猪巡天图。

上古华夏全境主要有四大文化圈,分属四大族群:属于上古伏羲族群的仰韶文化圈,属于上古黄帝族群的红山文化圈,属于上古东夷族群的大汶口文化圈和属于上古南蛮族群的良渚文化圈。四大族群都把北极七星拟形为至高神“北极天帝”,都把北斗七星拟形为次高神“北斗猪神”。

由于北极帝星又称“太一”或“紫微星”,所以北极天帝又称“太一上帝”、“紫微大帝”。由于上古族群和中古夏商周都用玉料制作北极天帝,所以北极天帝又称“玉皇大帝”,简称“玉帝”。

感谢文化学者的精心解读,感谢源作者对中华远古文明的智慧贡献。

编者以为:宇宙是一个万花筒式的文明集合;地球的人类文明也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更替的发展过程,每一个新的文明都会或多或少地留下上一个文明的薪火相续。无论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还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火是所有文明的终结者又是所有文明的开创者,无论宇宙的任何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轮回的宿命由“火”之劫终结——一切万有皆归于“空”;同时,下一个文明也在火之劫中开始——火之劫所凝固的只有石头和石精——玉,文化从玉的认识、开发、使用中发生、发展……

良渚神徽就是玉皇大帝巡天图;而拥有良渚神徽的,必定是玉皇大帝在人间的形象代言人——良渚之王无疑,良渚之王以“天帝”之神徽代表“天威”,掌管着人间的生杀予夺。延伸到商周青铜器的饕餮纹,原型正是上古华夏的北极天帝。良渚琮王的北极天帝形象,是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前世法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