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小孩闹独立……中国的孩子变了,家长却还没跟上

五岁小孩闹独立……中国的孩子变了,家长却还没跟上

亲其师,才信其道,信其道才乐其学。

一个五岁小孩的独立运动

这段时间,我被小孩的臭脾气搞得有点郁闷,好好的人突然变身定时炸弹,很容易生气,配合程度急剧降低,教什么都变得很困难。我和她爸很疑惑,这是又到了新的“叛逆期”么?

某天放学回家,我买了小孩最喜欢的草莓冰淇淋做贿赂,想趁着母慈子孝的和谐氛围,采访采访她最近为何脾气见长。没想到,采访变成了吐槽大会,这小朋友列举出了一长串我跟她爸的“罪状”,诸如很久没带她出去旅行了、晚上催她洗漱时态度不好等等,真是罄竹难书啊,最后还不忘来个总结:总而言之,你们没有以前那么爱我了!

我明白了,她是在拿近期的生活跟以前的生活做比较呢。

以前我们对她没什么要求,顶多培养下阅读习惯,玩玩桌游寓教于乐什么的,大部分时间还是放飞自我。最近这半年,可能是迫于幼升小竞争白热化的严峻现实,同时也觉得她长大了可以适当加点担子了,要求不自觉地严格了几分。

孩子这一番吐槽后,我才意识到,我们只是在按自己的想法做调整,忽略了她的个体感受,没沟通没铺垫。孩子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调整和变化,小脑袋里的逻辑就成了:爸爸妈妈怎么忽然对我严格起来了,让我好不舒服啊,哼,他们一定是不爱我了……无缘无故发脾气,既是发泄不满,也是为了确认我们的爱还在不在,既然你们开始忽视我,我就用极端的方式重新刷出存在感。

看着这个小人一脸倔强,卖力地组织语言,发起对我们的抗议,我忽然有了种奇怪的感觉,她那个昂头挺胸的动作,那种哼,凭什么不跟我沟通的表情,真是像极了古装剧里的闹独立的叛军,我以为青春期才会发生的独立运动,人家五岁就开始了。

这个五岁小孩发起的独立运动,给了我很大触动。她在用自己的行动大声宣示:我是个独立的人,我有感受,你们怎么能忽略我的感受?!

让人尴尬的中国版“屋顶告白”

经历了五岁小孩的独立运动,再看最近湖南卫视热播的综艺节目《少年说》,有了些新的思考。

《少年说》模仿的是去年播出的日本中小学生告白节目《屋顶告白大会》,被称为中国版“屋顶告白”。

只不过,日版告白是小朋友站在屋顶表白身边的小仙女,看完整个人甜到不行,中国版告白是让有倾述需求的孩子走上勇气台,向自己爸妈喊出心声,结果,一场亲子对决的奇葩辩论会看得人直犯尴尬。

五岁小孩闹独立……中国的孩子变了,家长却还没跟上

这个男孩站上台说,自己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因为掐指一算,这几年共吃了2190个苹果和547.5个鸡蛋

不过,台下妈妈反应迅速,立即怂了回去:“要不是我给你吃这么多鸡蛋和苹果,你能有今天这么帅?”

五岁小孩闹独立……中国的孩子变了,家长却还没跟上

一个女孩上台控诉,她的学霸好朋友,成了“别人家小孩”,妈妈经常拿她和好朋友比较,甚至说,“你看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会跟你做朋友?”

五岁小孩闹独立……中国的孩子变了,家长却还没跟上

台下妈妈淡定自如,强势抛出自己的逻辑:“我不打击你,你就会飘!”

五岁小孩闹独立……中国的孩子变了,家长却还没跟上

孩子很委屈:“我说了我不适合激将法,你们老是在这里打击我,我就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然而又被她妈给怂了回去:“你再反思一下,你答应我的,都做到了吗?我提的要求,都是你能达到的。”

类似的亲子对决还有很多。一个小学生怯怯地说:“我有12个兴趣班,我好累,我可不可以不要上这么多?”他妈妈的第一反应是:“妈妈给你报的兴趣班,都是和你好朋友一起,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你有更多快乐。”

……

看完这个节目,你会发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裂痕有多大,孩子讲的东西父母不认可,父母试图灌输的道理孩子也不接受,完全是“鸡同鸭讲”的感觉。

中国家长,好像很容易陷入到一个教养困境里:只关注教养目的,不关注孩子的个人感受,结果,不关注个人感受又导致了教养目的难以实现。这不是恶性循环嘛。

孩子不会跟他们讨厌的人学习

丽塔·皮尔逊是一位有着40多年教龄的教育学家,她在TED做了一个演讲,演讲的名字叫《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冠军》。在这个演讲里,丽塔·皮尔逊讲到:

“过去的这些年里,我有机会从各个角度审视教育改革。一些改革是有成效的,一些却收效甚微。我们知道孩子们为什么学不下去,原因无非是贫穷、低出席率、同龄人的坏影响。但是,我们从未讨论或者极少讨论人和人之间那种联系的价值和重要性,这就是‘关系’。”

丽塔·皮尔逊的一个同事曾跟她说:“我的职责不是喜欢那些孩子们,我的职责是教书,孩子们就该去学。我管教课,他们管学习,就是这么个理儿。” 丽塔·皮尔逊就跟同事说:“你要知道,孩子可不会跟他们讨厌的人学习。”

关系,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联系,丽塔·皮尔逊认为,良好的情感联系是教养的前提,而这点,恰恰是被很多家长和老师忽略的。

五岁小孩闹独立……中国的孩子变了,家长却还没跟上

当我们把这三个事例联系起来,会得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

不论你的出发点多么好多么有远见,如果得不到孩子情感上的认同,任何教养目的都难以实现。

充分的情感联系是一切教养方式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教育之路会变得异常艰难。

还记得之前看过一期《十三邀》,受访者是姜文。从社会要求来看,姜文挺成功了,有房有车有自己的事业,有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在别人眼里,也算是人生赢家。

但节目中有个细节,我反复看了很久。

许知远问姜文:“你的人生中有什么失败的吗?”

姜文说:“失败太多了,但最大的失败是我和我妈的关系。”他说他考上了中戏,回家兴冲冲告诉母亲,母亲把通知书往旁边一扔,说你看你衣服还没洗,然后姜文就去洗衣服了。

五岁小孩闹独立……中国的孩子变了,家长却还没跟上

姜文说:“每次走在街上,看到有人跟父母亲热地牵手拥抱就特别羡慕,想到自己肯定做不到,很难受。”

我无从知晓姜文母亲为何要这么做,可能和《少年说》里那个动不动打击孩子的妈妈想法一样吧,希望孩子戒骄戒满,有更好的表现。

也许出发点是好的,但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最后达到的效果与初衷也是南辕北辙。想想即便培养出如姜文一般成功的孩子,这个孩子却连跟你牵牵手贴贴脸都做不到,是多么悲哀。

初衷都是好的,是实实在在的“为你好”,问题出在“为你好”的纬度很单一,关注点在成绩、能力、结婚生子等等具体问题上,而不是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感受。

这个理念并不是家长的主观选择,而是因为每一代人都有思想的局限性,我们对孩子情感忽略的局限性,是上一代人局限性的缩影。

曾经那个年代,环境并不鼓励人追求个体的独立和心灵成长。我们这代人,多数是在情感荒漠中长大的,心理学家Fraiberg曾说过,

如果母亲自己的哭声从没被听到,她也听不到孩子的哭声。

当情感未被重视的我们为人父母,成长经历所带来,最明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不理解情感的价值,不屑于探索情绪的内核,不重视孩子的感受。

看到了这点,我想也就窥见了教育维艰背后的秘密。但同时,也意味着改变需要从我们开始。

曾经的我们,可能很少汲取到情感的养分,但时至今日,为人父母的我们,不能再将情感的荒漠延续到自己孩子身上。这很难,但很有价值。而且,仔细想想:这世界上又有什么教养目的,比亲子关系还重要呢?!

划重点

1、 充分的情感联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养的基础,失去这个基础,教育之路会变得异常艰难。

2、 我们对孩子情感忽略的局限性,是上一代人局限性的缩影。

3、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教养目的,比亲子关系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