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有趣的鹦鹉以及资料

名字有趣的鹦鹉以及资料

公主鹦鹉

【物种名称】 公主鹦鹉

【又 名】 亚丽珊卓拉皇后鹦鹉

【拉丁学名】 Polytelis alexandrae

【英文名称】 Princess Parrot/ Queen Alexandra's Parakeet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纽澳鹦鹉族

【整体概述】

身长:40公分

亚种:目前并无已知亚种

外型:这种鹦鹉鸟体为橄榄绿色,头顶和颈部带有些浅蓝色;前额、喉咙和脸颊为浅\粉红色;胸部和腹部为蓝绿色;尾巴上方覆羽和尾部为蓝紫色,尾巴内侧覆羽橄榄黄色;背部和翅膀为浅橄榄绿色;翅膀覆羽为亮黄绿色,第3根飞行羽非常细长尖端类似小刀般;,尾巴内部黑色中间并带有粉红色;鸟喙红色,虹膜橙色。母鸟头顶颜色较浅,尾巴上方覆羽为蓝灰色,第三跟飞羽没有像公鸟般细长,翅膀覆羽偏绿,尾羽较短。幼鸟和母鸟体形相似,年幼的公鸟需要14到18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体色。

在所有的澳洲长尾鹦鹉中公主鹦鹉是外表最优雅娇柔的种类之一,长尾及出众的外表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它们不害羞,喜爱亲近主人,尤其是手养的幼鸟。公鸟的尾羽通常比母鸟长6-8cm,头顶的蓝羽颜色较亮,在主要飞行羽的第三根尾端也较突出,而母鸟的背部、头部、腰部的蓝色部分较稀疏;国际间的圈养数量很多,但野外的数量已愈来愈少,主要归因于栖息地的破坏与开发,还有人为捕捉的行为,受澳洲当地的法律保护,主要变种有蓝化、黄化与白化3种。

公主鹦鹉平时相当喜欢在笼底活动,因此需要定期除虫;此外,他们和同属的超级鹦鹉和摄政王鹦鹉一样比较容易感染眼疾,有时也会感染足部寄生虫或是一种俗称巴拉班氏麻痹症(Barraband paralysis)的疾病,因此维持环境卫生,提供多样化的蔬果,多种维他命A、B、D、E,矿物质等,不要将种子坚果类当作主食比较能够避免染病。

在野外公主鹦鹉是迁徙性很强的鹦鹉,栖息在沙漠地区中,因食物的充足与否而经常有迁徙的行为,它们会单独、成对或一小群约15只左右活动,偶尔会较多数量聚集,常在地上觅食,食物包括草类种子、花蜜、水果、浆果、花朵等,繁殖季节在9-1月间,或其它有下雨的季节,有时会集体筑巢,求偶仪式十分吵杂及活泼,公鸟会竖起冠羽,张开尾羽地摆动身体。

喜爱筑巢在河流边尤佳利树的树洞中,一次约产下4-6颗蛋,孵化期约21天,5-6周后幼鸟羽毛长成,之后全家均会离开所居住的巢穴;人工饲养的公主鹦鹉不会吵闹,刚进入新环境时不会害羞,能很快地适应饲主及环境,爱到地面上活动,易感染眼疾,尤其在湿热的环境中特别容易发生,保持环境卫生是预防眼疾的工作之一,饲主最好也能替它们做定期的体内除虫,公主鹦鹉一旦适应环境后即相当健康强壮。

栖息环境和习性:公主鹦鹉主要栖息于干燥并充满刺草的地区;开阔、多砂、并生长木麻黄以及合欢属植物的的乡村地区;桉树灌木丛、沿著水源流经的草原地形或是平原等处。他们平时大多成对或是以小群体活动,偶尔食物充足的时候会聚集比较庞大的族群;平时会到地面上饮水和觅食野草的种子,这时他们的警戒心并不高,可以在有限距离内接近,其他时间则仍旧会待在树上;平实为了寻找食物并无固定的觅食所在,会四处漫游寻觅;飞行的速度相当快,即使飞行很远的距离也能够维持相当的高度,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尖锐的叫声,因此相当显而易见。

食物:公主鹦鹉主要以种子、草类植物种子、水果、浆果、坚果、花朵、花蜜、植被、昆虫以及其幼虫等为食。

【地理分布】 澳洲中西部的内陆地区,而它们分布范围包含了世界上第2大的沙漠地区。

【繁 殖】

公鸟在繁殖期间比较吵杂,可以群养繁殖,母鸟通常比公鸟快成熟,所使用的巢箱深度至少60-65cm, 一窝约产3-6颗蛋,约需18至20天孵化,幼鸟在4-5周时羽毛长成,在6-7周大的时候幼鸟会离巢独立行动 ,而在它们8至9个月大时两性外表上的差异会慢慢地出现。

名字有趣的鹦鹉以及资料

啄羊鹦鹉

【物种名称】 啄羊鹦鹉

【又 名】 深山鹦鹉

【拉丁学名】 Nestor notabilis

【英文名称】 Kea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纽澳鹦鹉族

【整体概述】

身长: 48公分(19吋)

亚种: 目前并无已知亚种

外型:

这种鹦鹉鸟体为橄榄绿色,每片羽毛均带有黑色滚边;头顶和颈部为黄绿色,每片羽毛中均带有深色的放射状条纹;眼睛下方和后方分别有一块深棕色的羽毛;胸部和腹部为浅棕绿色;背部下方为橘红色,每片羽毛尖端均带有黑棕色;翅膀内侧覆羽为橘红色;内侧飞行羽带有黄色条状;尾羽蓝绿色,尖端黑色,每片羽毛中间均带有橙黄色;鸟喙细长弯曲为灰棕色;虹膜深棕色。母鸟的鸟喙比较短且没有像公鸟那样弯曲。幼鸟和成鸟体色相同,眼睛外圈带有黄色,蜡膜和上鸟喙底色为黄棕色,幼鸟需要18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羽色。

【简介】

啄羊鹦鹉(Kea)是新西兰境内特有的鸟种,生活于险峻寒冷的高山地区,由于他们时常发出类似『Keeaa』的沙哑叫声,因此得名。由于他们大多在地面上活动,用双脚跳跃式前进,动作滑稽逗趣,因此又被称为「高山上的小丑」。他们栖息的环境相当险恶,加上食物有限,使的啄羊鹦鹉发展出独特的生活习性和个性。他们是社会性相当高的鸟种,平时居无定所,大多是四处游牧觅食;生性对任何新的事物都保持著高度的好奇心,必定会上前察看,这样的天性也有助于他们迅速的发现任何可以果腹的食物。

这是新西兰南岛上的一种大型鹦鹉。生活在稀木灌丛中,体形大,羽毛丰厚,主要呈绿色,喙又粗又长。除了具有其它鹦鹉的食性外,主要食昆虫,螃蟹、腐肉。但也经常攻击羊群,甚至跳到绵羊背上,它那强健的喙可以把羊的皮肉喙穿,吞食羊肾上的脂肪并啄食羊肉,弄得活羊鲜血淋淋,所以当地的新西兰牧民称其为啄羊鹦鹉。

它们是不折不扣的机会主义者。每年春天,啄羊鹦鹉都会在高山上挖掘雏菊类植物,以及搜寻雪堆四周和岩石夹缝中是否有新长出来的植物嫩芽或是小昆虫可以果腹。到了夏天,他们就在山上的矮树或是灌木丛间寻找水果或是浆果、种子和花朵等。到了秋天,他们大多会待在山毛榉林区中,觅食些嫩芽、树叶和坚果;但是到了冬天这个最严苛的时节,他们会寻找死去动物的遗骸,挖出最具能量的内脏和脂肪部份食用,以便熬过大自然最严酷的考验。

【栖息环境和习性】

啄羊鹦鹉主要栖息于新西兰山区森林、以及亚高地灌木从林区,介于300米到2000米的高地;也时常出没于山区露营区。在繁殖季他们大多成对或是组成至多10只的小群体;到了秋天,幼鸟们会组成高达100只的族群。生性活爱玩,相当容易信任人类并且十分好奇,乐於接受任何人手中的食物;平时喜欢在地面活动,破坏力十足,时常对汽车的橡胶轮胎和雨刷、露营小屋、和营区的设备造成严重的损害;有著季节性迁移的习性,有些鸟甚至会居住於雪线上的高度。

【食物】

啄羊鹦鹉主要以树叶、水果、浆果、草根、植被、花蜜、昆虫、蠕虫、幼虫、动物死尸、营区的垃圾、人类给予的各式食物等为食。

【地理分布】

栖息地:新西兰南部岛上的山区、墨尔本、海拔600-2000m的新西兰南岛高山中,从马尔堡、尼尔森到峡湾区都有其踪迹。

【繁 殖】

他们在野外主要的繁殖季为7月到隔年1月,会在岩石之间的缝隙、树木根部下方以及枯死树木的缝隙中筑巢;人工豢养的啄羊鹦鹉相当容易繁殖,一次会产下3到4枚卵;孵化期为29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10周,幼鸟离巢独立后数周就应该和亲鸟分开。

名字有趣的鹦鹉以及资料

卡卡鹦鹉

【物种名称】 卡卡鹦鹉

【又 名】 卡卡啄羊鹦鹉、白顶啄羊鹦鹉

【拉丁学名】 Nestor meridionalis

【英文名称】 Kaka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纽澳鹦鹉族

【整体概述】

身长:依照不同亚种为42到46公分不等(16.5吋到18吋)

亚种:目前有一种已知亚种为Northern Nestor(Nestor m. septentrionalis)

外型:这种鹦鹉鸟体为棕绿色;前额、头顶、颈部为灰白色;有时候有些羽毛尖端带有深绿;颈部和腹部为红棕色,颈部后方偏深红色,边缘带有黄色和深棕色;胸部橄榄棕色;耳羽橘红色;臀部、尾巴上方和内侧覆羽为红色,定带有深棕色的滚边;翅膀内侧覆羽和飞行羽内侧为深红色;尾巴棕色,尖端浅色;鸟喙灰棕色;虹膜深棕色。母鸟的鸟喙比较短且没有像公鸟那样弯曲。幼鸟下喙带有黄褐色的斑纹。

简介:卡卡鹦鹉(Kaka)是啄羊鹦鹉(Kea)的表亲,也是Nestor家族中的成员之一。他们的外表和啄羊鹦鹉非常相似,有著弯曲的鸟喙和暗淡的羽色,由于外型并不讨喜,因此在宠物市场和繁殖界鲜少见到他们的踪迹。由于他们体型硕大,动作并不灵活,加上对人类戒心不强,因此一直以来都是毛利人最重要的食物来源。毛利人会利用诱饵鸟以及树叉等工具来诱捕卡卡鹦鹉,人类的大量捕捉加上栖息林地大幅缩减,使的卡卡鹦鹉的数量大幅减少,如今他们仅栖息於新西兰的第三大岛史都华岛(Stewart)和几个大岛上。史都华岛附近不远的石莼岛(Ulva Island)上的保护区是他们最后的庇护天堂,岛上没有任何外来物种和掠食者等天敌,害羞的卡卡鹦鹉也得以在此重新建立他们的族群。

卡卡鹦鹉生性相当活泼好动,个性相当温驯友善,在某些岛上的卡卡鹦鹉甚至乐意接受观光客用手餵食。他们的叫声粗哑刺耳,相当吵杂奇特,往往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轻易辨认出来。每天清晨和傍晚是他们会活跃的时有时甚至连多云的天候下他们也相当好动;卡卡鹦鹉是体质相当强健的鸟种,通常可以忍受中欧和北欧寒冷的天候;人工豢养的卡卡鹦鹉数量相当稀少,由于他们平时喜欢在地面活动,因此要特别注意环境的卫生;此外,他们相当喜欢啃咬,所以必须定时提供新鲜的树枝和木头予其磨嘴。

卡卡鹦鹉的亚种北部卡卡鹦鹉(Northern Nestor)主要栖息於新西兰北部的岛上和一些附近的岛屿上。他们的外型和卡卡鹦鹉(Kaka)非常相似,不同的是他们体色较深,颈部的红羽面积较小且颜色较深;头顶为灰色;背部和翅膀为深橄榄棕色,并带有深色的滚边。胸部为深棕色。体型略小,为42公分。

栖息环境和习性:卡卡鹦鹉主要栖息於森林地区、连接原生高地冠木丛林区;有时候也会前往公园、通常会避开人类居住的地区。在繁殖季他们大多成对或是以10只左右的小群体聚集於树梢;在清晨和晚间特别活跃,到了中午时分则非常安静,大多休息避暑,到了晚上则又会活跃起来,有时候可以常听见他们的叫声。他们非常善於飞行,有时候会整群飞行於海上到邻近岛与觅食,然后傍晚才归巢;他们有著季节性迁移的习性,会在不同的岛屿之间来回,叫声相当吵杂刺耳,在很远的距离就可以听见。

食物:卡卡鹦鹉主要以种子、植物嫩芽、花朵、树木幼苗、花蜜、浆果、含有高蛋白质的昆虫、树皮等为食。

【地理分布】 栖息地:新西兰南部的岛上、沿海的数个大岛上也都有他们的踪迹。

【繁 殖】

们在野外的繁殖季为9月到隔年3月;会在枯死的树洞中筑巢;人工豢养的卡卡鹦鹉数量比较稀少,难度较啄羊鹦鹉高,仅在新西兰当地有少数成功的例子;一次会产下3到4枚卵;孵化期为279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10周。

【保护级别】华盛顿公约I类保护动物。

名字有趣的鹦鹉以及资料

头罩鹦鹉

【物种名称】 头罩鹦鹉

【又 名】 胡迪鹦鹉、金肩头罩鹦鹉

【拉丁学名】 Psephotus chrysopterygius dissimilis

【英文名称】 Hooded Parrot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纽澳鹦鹉族

【整体概述】

身长:依照不同亚种分别为26到28公分不等(10到11吋)

是金肩鹦鹉的亚种

外型:这种鹦鹉额头、鸟喙和眼睛之间为柠檬黄色,到了脸颊上方渐渐变为黄绿和蓝绿色;脸颊下方、喉咙、胸部、身体两侧、臀部和尾巴上方覆羽为蓝绿色;头顶和颈部为黑色;颈部后方为黑棕色,并带有蓝色的滚边;下巴带有少许灰色;背部、背部下方、翅膀的小覆羽为灰棕色;腹部、尾巴内侧覆羽和大腿为白底橘红色,并带有白色滚边。翅膀弯曲地方、主要飞行羽覆羽、外侧飞行羽、翅膀内侧覆羽为蓝色;翅膀中间覆羽为黄色;中间尾羽上方为古铜绿色,尖端为蓝黑色。尾巴内侧浅蓝白;鸟喙灰白;虹膜棕色。母鸟体色为深绿,并带有浅\古铜色。前额、鸟喙和眼睛之间为深黄白色;下巴、脸颊带有浅灰色;胸部下方和身体上方两侧带有些许蓝绿色;臀部、尾巴上方覆羽为深蓝绿色;身体下方两侧、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为白色,并带有浅\灰蓝色;腹部中央带有少许红色;翅膀弯曲的地方、翅膀内侧覆羽、主要飞行羽覆羽、翅膀外侧覆羽、次要飞行羽为浅蓝色;翅膀内侧有时候会出现浅\色的斑纹。幼鸟和母鸟体色相同,年幼的公鸟脸颊带有蓝绿色,头顶和颈部有些深棕色,腹部带有较深的玫瑰粉红,鸟喙偏黄。幼鸟需要16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羽色。

金肩鹦鹉生性相当安静,平时很少吵闹;他们的语言能力也不佳,绝大多数都不会讲话,但是叫声婉转动听,旋律优美,是非常出色的鸣唱家。他们个性相当活泼,在过于狭小的笼中光吃不动很容易变的过度肥胖,因此不要给予过多的高热量坚果类,同时提供他们比较宽广的空间。尽管看似美丽温柔,但是金肩鹦鹉攻击性很强,尤其是繁殖期会相当凶悍,所以最好是成对单独饲养为宜;平时他们相当喜欢玩水,饲主可以时常提供他们清水沐浴; 此外,他们喜欢啃咬,需要提供新鲜树枝或是木头等供其磨嘴玩乐。他们对于寒冷或是过於潮湿的气候特别敏感,很容易生病,因此饲养环境需要特别注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金肩鹦鹉平时几乎都在笼底地面活动,很容易感染肠道寄生虫或是霉菌性疾病,因此需要定期除虫并且保持环境清洁。均衡的饮食、维他命A、B、D、E以及矿物质的补充也很重要。

金肩鹦鹉 — 它们在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时遭到大量的捕捉,而栖息地破坏使食物大为短缩、盗捕行为依旧存在,所以今日数量如此稀少,它们除了繁殖期后会移居至红树林外,一般来说是属于定居性的鹦鹉,无明显的迁徙行为,平时多单独、成对或一小群家族成员一起活动,有时会聚集约30只左右,饮水与觅食的时间集中在早上与傍晚,在一天中较炎热的时候则待在树梢间休息,多在地上觅食,金肩鹦鹉大部分都在4-8月时繁殖,筑巢在地上的白蚁窝内,一窝约产5-7颗蛋,20天后孵化,幼鸟5周后羽毛长成。

这种鹦鹉应该只由有经验的繁殖者或保育机构饲养繁殖,它们对其它种类甚至同类都十分具攻击性与侵略性,必须成对分开饲养,生性活泼但不吵杂,喜爱洗澡,对于寒冷与潮湿的天气较为敏感,饲主在它们的适应阶段须多加留意,须定期为它们除虫,以防寄生虫感染,食物上大致同于一般的草原鹦鹉(Neophema),主要以各类混合种子为主食,再搭配谷物、小米栗、各种鲜的水果及绿色蔬菜;金肩是华盛顿公约附录一之一级保育类鹦鹉,需要靠保育以及人工繁殖来复育这些稀少的鹦鹉,使它们免于消失在野外甚至绝种的危机。

金肩鹦鹉的亚种头罩鹦鹉(Hooded Parrot)又被称作「胡迪鹦鹉」,他们主要栖息於北澳洲东北,从麦克阿瑟河到阿罕高原(Arnhem Land Plateau)。外型和金肩鹦鹉(Golden-shouldered Parrot)非常相似,不同的是他们的头顶黑色延伸到整个头的上半部;颈部和背部为深棕灰色;翅膀的小覆羽和中间覆羽为金黄色;颈部两侧和胸部上方为深蓝绿色;胸部下方、腹部和大腿为蓝绿色,鸟喙蓝灰色。母鸟和金肩鹦鹉的母鸟外型相似,但是前额和头顶为灰绿色,胸部下方、腹部和脸颊为浅灰绿色;背部下方和尾部上方覆羽为祖母绿,翅膀内侧覆羽为蓝绿色。幼鸟和母鸟外型相似,年幼的公鸟脸颊偶尔带有些蓝绿色,幼鸟需要16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羽色。

食物:金肩鹦鹉几乎仅在地面觅食草类植物的种子,偶尔会前往树丛中觅食。

【地理分布】

栖息地:约克角半岛的南部和中部、昆士兰北部。

【繁 殖】

金肩鹦鹉的繁殖并不容易,繁殖期时都十分具侵略性,必须成对饲养繁殖,母鸟在孵雏期间或幼鸟孵出后常常离开巢箱,有时会导致胎死蛋中或幼鸟冷死,有些母鸟有可能会在蛋孵出后几小时即离巢,这些情形应特别注意,饲主最好在巢箱外加装保暖设施,一窝约产4-6颗蛋,孵化期约19-20天,约5星期后幼鸟羽毛长成,7周大时即能独立活动,不能让幼鸟待在巢内太久,4周大前就须抓出手养,因为公鸟会对幼鸟很有攻击性。

【保护级别】

金肩鹦鹉是《华盛顿公约》一级保育的澳洲长尾鹦鹉,野外数量很稀少,已届濒临绝种的危机。由于农地开发等破坏栖息地的行为,而使草类种子等主食大量减少,加上一直有人暗中持续进行违法盗捕,使得这种稀有的鹦鹉数量日益减少,现今野外的金肩鹦鹉约有四个族群,每个族群约30-100只,数量极为稀少,世界总数量可能不超过500只,因为在野外数量受到很大的威胁;这种鹦鹉在国际间已不常见。

名字有趣的鹦鹉以及资料

蓝腰鹦哥

【物种名称】 蓝腰鹦哥

【又 名】 蓝腰鹦鹉

【拉丁学名】 Forpus cyanopygius

【英文名称】 Blue-rumped Parrotlet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Psittaciformes)、鹦鹉科(Psittacidae)

【整体概述】

外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前胸到下腹部黄色到绿色有明显的分界;翅膀的覆羽为深绿色,有一圈黄边;鸟喙底色为肉色,两侧尖端并带有些黑色的小斑点;虹膜为黄色。

栖息环境和习性:蓝腰鹦哥鹉主要栖息于干燥、热带的低纬度森林地带,充满棘丛和树木的平原、以及纬度约2600米的松木山林区;有时候他们也会前往农耕区以及果园觅食。他们通常都成群活动,平常会聚集约20到30只左右,群聚数量的多寡完全视食物的多寡充足与否而定,通常他们在清晨和黄昏往返栖息的树木之间才会被看见,尽管他们飞行的高度比较高,但是仍然很容易被发现,因为他们的叫声非常吵杂。

食物:蓝腰鹦哥的主要食物为种子、水果、坚果、浆果等。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

名字有趣的鹦鹉以及资料

橙腹鹦鹉

【物种名称】 橙腹鹦鹉

【又 名】 橙腹草原鹦鹉

【拉丁学名】 Neophema chrysogaster

【英文名称】 Orange-bellied Parrot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纽澳鹦鹉族

【整体概述】

身长:20公分(8吋)

亚种:目前并无已知亚种

外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前额有一条蓝色的带状羽毛,并带有浅蓝色滚边;鸟喙和眼睛之间、脸颊前方为黄色;脸颊为深绿;胸部为浅\橄榄绿;腹部黄色,并且带有亮橙色的羽毛区块;尾巴内侧覆羽和尾羽内侧为黄色;翅膀弯曲的地方、外侧次要飞行羽覆羽为蓝紫色;翅膀中间覆羽为浅蓝;尾羽上方为绿色并带有些浅\蓝,外侧为黄色;鸟喙灰棕色;虹膜深棕色。母鸟体色较深,背后零星的散布些深绿色的羽毛;前额的蓝色羽毛并没有浅蓝色滚边,腹部的橙色羽毛面积较小。幼鸟体色较深,腹部的橙色羽毛区块面积较小,翅膀内侧会有白色的斑纹。幼鸟的公母性别很难用目测判断,幼鸟需要8到9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体色。

栖息环境和习性:橙腹鹦鹉主要栖息于小丛树木分布的多沼泽区、在隐蔽海岸后的沿海植被区、草原地区、含盐分的牧地、有时候也会前往当地的向日葵园中。在繁殖季他们大多成对或是以小群体活动;由於体色和周遭环境融合的相当好,因此难以被发现;他们是相当合群的鸟种,在群体中鲜少发生争执或是争吵;有时候会和同属中的优美鹦鹉(Elegant Parrot)和蓝翅鹦鹉(Blue-winged Parrot)一起集结活动,生性胆小害羞,无法接近;如果受到惊扰,他们会马上飞到很高的空中,然后夹杂著不满的抱怨声前往邻近地区,如果警报仍然持续的话,他们就会飞离该区;他们平时喜欢栖息在电线杆或是电线上;有季节性迁移的习性,会在塔斯马尼亚岛和邻近岛屿之间来回;在塔斯马尼亚岛上会从9月待到隔年2月;飞行的速度相当快,并且会伴随相当轻柔的叫声连络同伴。

食物:橙腹鹦鹉主要以各种草类植物的种子、植被、花朵、浆果、水果、昆虫以及其幼虫等为食。

【地理分布】 栖息地:塔斯马尼亚的西南部沿海地区、澳洲东南等沿海地区

【保护级别】橙腹鹦鹉(Orange-bellied Parrot)为华盛顿公约组织附录一的一级保育类物种。

名字有趣的鹦鹉以及资料

黄色玫瑰鹦鹉

【物种名称】 黄色玫瑰鹦鹉

【又 名】 黄玫瑰鹦鹉

【拉丁学名】 Platycercus flaveolus

【英文名称】 Yellow Rosella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纽澳鹦鹉族

【整体概述】

身长:33公分(13吋)

亚种:目前并无已知亚种

外型:这种鹦鹉鸟体为浅黄色;前额为橘红,脸颊两侧为深蓝色,背部和翅膀的羽毛为黑色,并带有很宽的浅\黄色滚边,许多鸟的胸部上方和喉咙带有红色;翅膀中间覆羽为黑色,翅膀内侧覆羽和外侧飞行羽为蓝色;尾巴覆羽上方和背部下方为深黄色;上方尾羽中间为蓝色,并且带有些绿色,外侧羽尖为浅蓝;尾巴内侧灰色,羽尖浅\蓝;鸟喙灰白色;虹膜深棕色。母鸟的胸部上方和喉咙带有较多的红羽,翅膀内侧通常带有白色的条纹,鸟喙比较细窄。幼鸟体色较深,背部为橄榄绿,胸部和腹部为浅黄绿色;通常翅膀内侧也会有浅\色条纹,幼鸟需要16个月才能长成成鸟般体色。

栖息环境和习性:黄色玫瑰鹦鹉主要栖息于狭长林区、桉树属常绿乔木丛生的树丛、沿著河岸或是水源经过的地区;有时候他们也会前往连接农耕区的马利「Mallee」植被区觅食。平时他们大多成对或是以小群体活动;大部分被人看见的时候均是在地面上或是桉属植物最外缘的枝干上觅食;在浓密林中活动的时候,身体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因此并不容易察觉;有时候会和当地的超级鹦鹉(Superb Parrots)和玛莉环颈鹦鹉(Mallee Ringneck Parrot)一起集结活动,偶尔会因为寻找食物而四处游牧;他们的个性较其他玫瑰鹦鹉来的内向,叫声也比较没有那样吵杂,如果平时受到惊扰,会整群惊叫著飞离;飞行时会强力的拍动翅膀,并不像其他玫瑰鹦鹉那样成波浪状,有时候飞行一段很长的距离仍然能够维持相当的高度;飞行时会伴随刺耳的鸣叫,声音类似深红玫瑰鹦鹉(Crimson Rosella),但是音频略高。

食物:黄色玫瑰鹦鹉主要以草地和灌木种子、植被、植物嫩芽、浆果、水果、花朵、昆虫以及其幼虫等为食,有时会前往农耕区觅食,但是并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害。

【地理分布】 栖息地:澳洲西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