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上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最后的老剃头匠,还在坚守着


剃头匠是中国民间的古老职业,手艺精湛,历史悠久。曾经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剃头匠,如今却在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一个身影,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时代,一群人的记忆……

在上世纪早些年代,剃头匠只需对着胡同里缓悠悠地喊一嗓子:“剪~头~哟~”,恋旧的老顾主纷纷过来,围着剃头挑子摆起了龙门阵。

剃头师傅必备的十六般技艺,即梳、编、剃、刮、捏、捶、拿、掰、按、掏、剪、染、接、活、舒、补等,现在懂的人也不多了。

热烘烘的毛巾往脸上一焐,蘸了肥皂沫的胡刷,在脸上除眼睛、鼻子和嘴的部位细细地涂了一遍。锋利的剃刀在面颊、下巴、脖颈、耳廓、眼眶游走一番,胡须汗毛一扫而光。

走街过巷的剃头匠都挑一副沉重的担子,有火炉、铁锅、竹椅、理发刀具、镜子等。图为剃头的刀具。

老顾主都是恋旧的。以前的剃头匠有句行话“朝阳取耳,灯下剃头”,说的是为客人掏耳朵、剪鼻毛必朝着太阳的光亮,剃头在灯光下也能行。剃头匠掏耳朵,凭的是眼神,借的是心细,靠的是经验。技术娴熟的师傅掏耳,动作柔和,轻重适度;客人享受的是轻松、惬意与舒坦。

弯月形的长刀,在年届古稀的剃头匠手里,和精致的剃刀一样细腻、体贴,刀起发落,丝毫不伤肌肤。

一位剃头匠吸着烟说,现在没有人愿意学传统理发技术,传统理发后继无人,但这位师傅说他不会放弃这门手艺,还要继续干下去。因为老式理发让一些老年人和剃头匠都难以割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