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东部农村曾有个剃头匠,人送绰号盖三县,他75岁儿子还在剃头


12月13日下午,游走在邯郸东部平原上,听说鸡泽孙堡营村唱大戏,顺道拐到戏台下看看。没想到巧遇老家军寨村,二代剃头匠武金虎。寒暄几句后,我说这剃头的人越来越少了,想拍一个剃头过程。剃头匠武金虎说,刚好俺师弟也在戏台下,俺正好需要剃头了。说完武金虎和师弟就行动起来。

台上生旦净末丑,台下在剃头,这就是生活。那剃头刀刮头为啥还要洗一下?武金虎说:不洗一下,干剃,头皮能感觉出来疼痛,洗一下,头皮湿了就感觉不出一点疼痛了。

这是剃头匠的全部家具。真正的剃头匠是不用推子的,用剃头刀刮光头刮脸,全部用刀来完成。如果你没见过剃头,那么第一次观看,总觉得有点惊险。因为剃头刀是特别锋利,因为民间老百姓形容锋利总是说:这刀快的像剃头刀一样。

简单洗一下头,系上围裙,在阳光下背风处,开始了“推陈出新”,一个蓬头垢面邋里邋遢的老农,一会儿就精气神失足。

为啥第一刀从后脑勺开始下刀?他说,习惯了,这并没有啥规矩,三两分钟就 剃光了。

剃头匠掌握的要领就是手劲和剃头刀倾斜的角度,这得拿捏得恰到好处,不能削得头皮耳根那个地方破口流血。尤其耳根处,一定是要小心翼翼。

一边剃头,一边聊天。武金虎的父亲武计清在世时,人送外号“盖三县”,一副剃头挑子走遍鸡泽永年曲周相邻的几十公里,周边村镇集日过会都熟记于心,成了活会谱。武计清剃头技术玩成了绝活,不管是再疙瘩的头型,他也能剃得光亮,剃头刀快,手快手巧,就连吃奶的小孩刮光头刮儿童头,都能达到刀到头剃好,护头的孩童还没来得及哭闹,头就剃好了。


多数孩童怕剃头,看见剃头匠手里的剃头刀就担惊害怕,直朝父母后面躲。盖三县剃头匠武师傅家在村南头住,我家在村北,小时候,每逢要剃头,都是父亲领着我,拿一个鸡蛋作为剃头的工钱。第一次剃头确实怕,但第二次就不怕了,武师傅一手抚着头顶,还没感觉出疼痛,只一会儿就头就被剃光。

在1980年之前,邯郸多半中年男人都习惯剃光头戴白毛巾,剃头是一个热门生意。武师傅走到哪儿火爆到哪儿,人送外号“盖三县”,有很多剃头匠见到武计清都喊师傅,因此,那一个时代周边村剃头匠都自称是武计清徒弟。武师傅手艺好,人随和,那个村里都有不少老主顾。会上没人后,收了剃头挑子,总有人请武师傅去家里吃饭喝酒。可能是武师傅玩剃头刀玩久了,手指头特别灵活,在酒桌上划枚猜拳,很快便称了冠军。

武师傅不但剃头手艺盖三县,划枚猜拳也从没遇到过对手,以至于后来周边几十个村里的酒友都来挑战武师傅。我们村每年农历四月初九过会,因为周边村来挑战武师傅划拳的人太多,挤满了半个过道。武师傅的院子里占不下人,来挑战的人都在过道外排队。武师傅院里摆着八仙桌,放着酒盅,三局两胜,败下阵的走人,能赢武师傅一次的,留下等第二轮决战。因此,传到后来,都忘记了武计清剃头手艺盖三县,只认为他是划拳盖三县。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没有选秀节目,更没有短视频,如果有,那么武师傅凭借剃头和划拳会成为大网红的。

1990年后,盖三县武师傅走了。人过中年的儿子,舍不得扔下父亲的剃头挑子。虽然剃头匠挣不了大钱,但这也算一门营生吧!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盖三县之子,从小耳濡目染,剃头手艺也是杠杠的。可他没有父亲那么喜欢交际,他不喝酒不抽烟,只一门心思干活。便没有父亲出名,可年长的村民只要是在集上或者会上,看见他就会想起他的父亲盖三县。他现在是我们镇上仅剩下一个专门剃头的剃头匠了。

习惯了剃头的人,手艺高超的剃头匠,剃头刮脸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剃头刀在头皮上喳喳喳,像蜜蜂嗡嗡,那种享受没剃过光头的人永远感觉不到。

今天,巧遇多年不见的子承父业的盖三县之子在戏台下。一边拍照为他留个纪念,一边聊天。我忽然想起“只有饮者留其名”,盖三县剃头匠技艺超群,饮酒划拳技艺超群。到今天,转眼盖三县走了近30年了,现在很多人玩手机想成为网红,可没有绝技,怎么能成为网红?而盖三县那个时代的名声全靠口碑相传。这是为什么?

盖三县之子武金虎说,年轻人谁还剃光头。以后俺这辈人老了,这剃头匠就绝了。

我问一天平均能剃几个人?他说,十几个人吧!每个人剃头刮脸收费5元,一天挣几十元,挣个零花钱。花钱不用向孩子伸手要,现在社会天天花钱,孩子孙子们也不容易呀!

武金虎说,俺今年75岁了,儿子闺女孙子都不让俺干了,俺一来是闲不住,二来还有这些老家伙,都是老主顾,若不出来,经常有人到咱村,去家里找。人活着,有口气,能走动,哪儿热闹朝哪儿去,这不,营里唱戏三天了,俺天天一边看戏,一边剃头……剃头匠这门营生兴旺与清朝,随着社会发展,时代文化演变,人的审美在不断改变,剃头匠这个行当总要销声匿迹的。你咋看?请留言说说,分享下,你身边还有那些老手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