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蕭紅的文學風格

蕭紅,1911—1942,享年31歲。

1939年到1942年,是中國抗戰最為艱難的幾年,這時候,全國的絕大多數文人作家都竭盡全力的為抗戰事業搖旗吶喊,寫就了大量的抗戰小說、戲劇等等。而蕭紅卻是一個異數,她始終將自己的全部心血傾注在東北底層民眾,沒有應時的大量寫抗戰的文字(當然也寫了一些,相對而言少了很多),戰爭和感情,讓蕭紅的一生都在不斷地流亡,卻念念不忘自己的故鄉農夫農婦。不論是《呼蘭河傳》,還是《生死場》,她向世人傳遞的都是身為底層農民的哀傷、痛苦和麻木,這就是蕭紅文學中最為獨特的風格。

戰爭總會過去,而底層民眾的痛苦、愚昧和麻木卻絕不為簡簡單單的就過去,那時千百年來綿綿不斷,讓人覺得可憐又可恨,農村出身或者在農村長期生活的很能感同身受,雖然現在已經距離蕭紅的年代過去了八九十年了。如今來看就更能感受到蕭紅的不簡單。

看蕭紅的簡歷,蕭紅高中還沒上完,只上過了初中,20歲離家出走之後,更不可能接觸什麼系統的學習,這樣就形成了蕭紅文學的另一個獨特的地方,那就是蕭紅文學都比較簡單明瞭,不會用什麼冷僻的字詞,也沒有什麼新穎的文學技法,最多的就是初中生寫作文常見的比喻、擬人等等最基礎的文學手法。可蕭紅就是這麼一個天賦出眾的才女,用簡單的手法就將讀者帶入她所營造的世界,還讓這個世界如此真實的在你的面前,彷彿書中人物的悲哀喜樂,命運曲折都在讀者的面前。這是蕭紅憑著她的天賦,憑著她對底層人民感同深受的理解,才造就了她的文學。

另外一個就是,蕭紅書中瀰漫的深沉的悲憫的情懷。看蕭紅的書,那書中的悲哀好像透過紙出來,進入我的內心,讓我深切的感受到她想要表達的感情,那種悲哀,讓人去理解,去疼惜他人的命運,進而去理解自己的處境,去找尋自己的內心。

《生死場》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那句:在鄉村,人和動物一樣,忙著生,忙著死。

而你我又在忙著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