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爲何又被成爲「荊」?

珵素

《荊宣王問群臣》是《戰國策》中的一篇文章。只看這個題目時,大家可能會感到疑惑:荊宣王是誰?從稱謂看,他應該是荊國的國君。但估計大部分人都不記得戰國時期有荊國這麼一個國家。

其實荊國就是楚國,荊是楚國的別稱。荊宣王就是楚宣王。用荊稱呼楚國,在《戰國策》中也是比較常見的現象,《史記》也經常用荊王、荊地這樣的詞彙。那麼,為什麼當時的人會用荊來稱呼楚呢?

楚國的國名為“楚”,楚的本義就是“荊”,指的是一種灌木。所以從字義上講,“楚”與“荊”的意思是一致的。明白了“楚”的意思後,可能有人奇怪,為什麼楚人要用“楚”來作自己的國名呢?這還要從楚國的歷史說起。

楚國為何又被成為“荊”?

史書記載,楚人是黃帝的後裔,顓頊(zhuān xù)的後代。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和吳回。重黎是帝嚳(kù)時期掌管火的火正,被稱為祝融。後來重黎為帝嚳辦事不利,帝嚳將其處死後,又讓重黎的弟弟吳回繼承了重黎位置,因此楚國也被稱為祝融的後人。

吳回生有六個孩子,第六個孩子叫季連,就是楚人的祖先。楚人的祖先之前也是居住在中原地區,但在殷商時期,不斷被商人驅逐、攻擊,其中一些人就不斷遷徙,最終遷徙到了南方。

周文王在位時,打算聯合各族反抗商王的統治。當時季連的後代鬻(yù)熊就帶著族人投靠了周文王。鬻熊和他的後人盡心盡力為周文王、周武王做事,但周武王大封諸侯時,卻沒有想到楚人,直到周成王在位時,想到楚人幾代人的辛勞,就將鬻熊的曾孫熊繹分封為子爵,到這時楚人才最終穩定下來建立了楚國。

楚國為何又被成為“荊”?

鬻熊投奔周文王之後不久就死了,死後由他的兒子熊麗繼續他的工作。而楚國國名的由來正與熊麗有關。據《楚居》記載,鬻熊的妻子妣(bǐ)厲在生熊麗時難產,無奈選擇剖腹產子,最終只有熊麗活了下來。妣厲死後,巫師用楚(即荊條)將其包裹起來埋葬。人們為了紀念妣厲,就自稱楚人,後來建國也稱楚國。這就是《楚居》所記載的楚國國名的來源。

楚國建立後很長時間,其國名都是“楚”,其他諸侯國的記載中也是用“楚”來稱呼楚國。這樣一直到秦莊襄王繼位。秦莊襄王,本名異人,是秦孝文王的兒子,秦始皇的父親。莊襄王本身排行中間,又一直不受孝文王的重視,很沒有存在感,早年被送到趙國當人質。在趙國,莊襄王遇到了商人呂不韋,呂不韋覺得莊襄王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對象,於是決定幫助莊襄王奪得繼承權。當時孝文王的王后華陽夫人沒有子嗣,而且因為孝文王的寵愛,華陽夫人在確立太子這件事上很有發言權。於是呂不韋就設法在華陽夫人面前給莊襄王說好話,讓華陽夫人認莊襄王為養子。

楚國為何又被成為“荊”?

華陽夫人是楚國貴族,雖然深受孝文王的喜愛,但身處異國又沒有子嗣的華陽夫人終究覺得沒有依靠,地位難以長久,於是就同意了呂不韋的建議,打算認莊襄王為養子。呂不韋帶著莊襄王去見華陽夫人時,特意讓莊襄王穿上了楚人的衣服。果然,華陽夫人見到莊襄王穿著楚人的衣服,非常高興,就認莊襄王為養子,還將莊襄王的名字改成了子楚。

雖然子楚是後來改的名字,但還是需要避諱,因此莊襄王繼位後,秦國人就開始用“荊”來代替“楚”,於是就有了“荊王”、“荊地”這樣的稱呼。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熊繹的封地在荊山附近,因此建國後就將自己建立的國家稱為荊國。後來楚國遷都,遷都後不再使用舊名,就用與“荊”意思相同的“楚”作為國名。之後的人們雖然常用“楚”來稱呼楚國、楚人,但偶爾也會用“荊”。等秦莊襄王繼位後,秦國就統一用“荊”而不再用“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