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晝長夜短,一陰始生

夏至|昼长夜短,一阴始生

夏至|昼长夜短,一阴始生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後進入伏天,氣溫升高,光照足,雨水增多。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聊聊有關夏至的那些事兒吧!

廿

夏 至

夏至|昼长夜短,一阴始生

夏至是傳統中國最重要的節氣之一,也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現在一般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從這一天開始,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北半球白晝時數逐日減少,同時,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星空。

一句情話便與夏至相關: “這一天,想你的時間最長,夢你的時間最短。”

夏至三候

夏至|昼长夜短,一阴始生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時令飲食

夏至|昼长夜短,一阴始生

夏季陽氣盛於外,陰氣居於內,所以飲食要以清洩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綠葉菜和瓜果類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都是不錯的選擇,如白菜、苦瓜、絲瓜、黃瓜等,都是很好的食物。而麵條,也是夏至後被推薦的美食之一。

夏至後,氣溫逐漸升高,人體出汗量也會隨之增加,因此人體需水量大。對此,還可以在飲食上加以調節,如喝些綠豆湯、淡鹽水等。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綠豆湯不要多喝,更不能當水喝。屬於寒涼體質和體質虛弱之人也不適宜飲用。

風俗活動

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飢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進而成為制度。

夏至詩篇

夏至|昼长夜短,一阴始生

關於夏至,古人也有專門的詩篇吟詠。

相比之下文人們就灑脫多了,沒有這麼多小兒女的情長,更多的題材是芒種時分的農家勞作,或者隨後的梅雨時節。相比於閨房少女,多了些社會關注。比如下面這些詩:

《夏至日作》

唐·權德輿

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

這首詩就提到了陰陽五行,陽極陰生。

還有張耒的這首 :

《夏至》

宋·張耒

長養功已極,大運忽雲遷。

人間漫未知,微陰生九原。

殺生忽更柄,寒暑將成年。

崔巍幹雲樹,安得保芳鮮。

幾微物所忽,漸進理必然。

韙哉觀化子,默坐付忘言。

白居易也有首夏至詩,提到的吃食讓人食指大動:

《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唐·白居易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水國多臺榭,吳風尚管絃。

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鄉俱老矣,東望共依然。

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

齊雲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北京

夏至|晝長夜短,一陰始生

夏至面

“冬至餃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麵。按照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每年一到夏至節氣就可以大啖生菜、涼麵了,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夏至這天,北京各家麵館人氣很旺。無論是四川涼麵、擔擔麵、紅燒肉面還是炸醬麵都很“暢銷”。

夏九九歌謠

老北京還流傳“夏九九歌謠”:“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溼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樹頭清風舞;六九五十四,乘涼莫太遲;七九六十三,夜眠要蓋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夏九九歌謠”形象地道出了夏至後的天氣變化,生動地反映了日期與物候的關係。“夏九九”是以夏至那一天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夏九九歌謠”最早是南宋人陸詠在《吳下田家志》中記載的,後來有人發現,此歌謠用松煙墨書寫在湖北省老河口的一座禹王廟正殿的榆木大梁上。

歷史上的夏至

明清時代,祭地仍然被視作“國之大典”,明嘉靖九年(1530年),按照“南乾北坤”的說法,在京城北郊安定門外建立地壇,地壇成為明清兩朝祭祀“皇地祇神”之場所,明清兩代帝王每逢夏至這一天,到此進行皇家祭祀活動。

皇帝祭地程序繁瑣複雜,夏至前兩個月,內務府就開始維修齋宮。夏至前二十五天,太常寺開始籌備祭祀有關事宜。夏至前三日,皇帝到太廟告請太祖配神,除急事外,不辦公事。夏至當日,太常寺卿率領人員打掃壇臺上下內外,並在皇帝活動處鋪設棕褥墊,設置各神座及皇帝拜位之黃幄,陳設祭祀用品。日出前七刻,太常寺卿赴乾清門報時,請皇帝到地壇行祭禮。祭祀共分九個儀程,每進行一項儀程,皇帝都要分別向正位、各配位、各從位行三跪九叩禮,從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頭200多下,歷時兩小時之久。

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直隸地區久旱無雨,夏至之日,皇帝在地壇舉行隆重的祭神儀式,第二天京城一帶連續兩日大雨磅礴,普降甘露。嘉慶皇帝為表感激,派二阿哥綿寧(即後來的道光皇帝)恭詣皇祇室,向列神位依次拈香,行祀謝禮。

夏至|昼长夜短,一阴始生夏至|昼长夜短,一阴始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