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港交所IPO,新經濟企業接受市場檢驗有信心

來源 / 經濟之聲

香港市場正在迎來一大波排隊IPO的企業。本週將有齊魯高速、第七大道等12家公司在港交所敲鐘,網友戲言“港交所的鐘都不夠敲了”。但與此同時,香港市場今年來新股破發率達到72%。為何即使面臨破發風險,新經濟企業仍選擇扎堆上市?

扎堆港交所IPO,新經濟企業接受市場檢驗有信心

上週四,同一天有8家公司同時在港交所上市,原本只能放下四個鐘的港交所,不得不讓兩家公司代表敲同一個鍾。一家當天上市的公司的工作人員說:“鑼聲一直在響,臺上的嘉賓都在用力敲,都希望把聲音敲得更大一些。”

企業扎堆港股上市為哪般?

實際上,一天8家公司扎堆上市只是火熱的港股市場的一個縮影。根據安永公司發佈的IPO報告,2018年上半年,香港市場有98只新股,同比增加44%,新股上市數量居全球首位。

扎堆港交所IPO,新經濟企業接受市場檢驗有信心

小米創始人雷軍在港交所敲鐘

伴隨小米上市,年內登陸港股的中資股數量也增到22家。Wind資訊顯示,本月內還將有14家中資股上市,預計募資近200億港元。此外,當前還有至少56家中資股正在排隊等待聆訊,準備登陸港股。其中包括滬江網、寶寶樹、找鋼網、美團點評等。互聯網分析師陳航認為,這不是巧合。

從產業方面來說,眼下正好是移動互聯的後半場,很多公司到了要開花結果的時候了,這是符合一定的產業規律的。從政策方面來說,2014~2015年國家大力支持“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出很多公司,PE機構等投了很多錢。通常產業投資週期是3年左右,現在正好到了他們收回投資的時候。

扎堆港交所IPO,新經濟企業接受市場檢驗有信心

面臨破發風險,為何上市心不變?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表示,港交所沒有主動拉哪家公司來上市,港交所歡迎各種類型的公司來上市,但是上市的價格是投資者之間博弈的結果。

無論是“大米”“小米”都可以,誰選擇來,我們都歡迎。只要有好東西,就一定會有錢來,但是價格是多少,是議價出來的。

李小加的話顯然有所指。2017年底以來,在香港上市的企業閱文集團、眾安在線、平安好醫生、獵聘、小米等,都曾遭遇上市首日破發的窘境。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由於港股市場比較成熟,因此投資者對於IPO新股的定價有著自己的考量。

香港的IPO制度,在一級市場如果定價偏高的話,在二級市場,大家就不一定認可。另外一個是減持的問題。很多創新型企業,早期的投資人收益率非常高,上市以後,因為持有期比較長了,上市以後短期內就要套現。

新時代證券研發中心總經理孫衛黨認為,新股破發也反映出目前市場環境和市場心態。

香港市場的成熟度相對來說比較高,定價機制相對來說比較完善。新股的定價採取市場定價的模式。新股發行之後,如果市場環境不好的話,有些股票可能會出現破發。

而這些公司,為什麼面對破發風險,也要上市呢?有分析認為,市場錢緊的時候,估值是低一些,但錢也更管用一些,IPO更容易幫助企業在行業內建立相對的競爭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