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商河做活产业扶贫文章

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商河做活产业扶贫文章

产业是县域经济的“发动机”,产业是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近年来,商河县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积极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利用产业发展专项扶贫资金逐步打造养殖、大棚菜、林果、大蒜、旅游、光伏、群众性加工业七大产业板块,以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集聚,推动农村经济整体水平提升与长效脱贫的“双赢”。

4000多亩留兰香打开“脱贫之门”

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商河做活产业扶贫文章

作为市定贫困村,殷巷镇逯家村全村共有贫困户18户、45人。自2014年,该村响应政府号召,开始种植留兰香,目前已形成以“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打造了果树与留兰香间作种植园区,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分红,实现了贫困户增收与村集体经济增长的“双赢。如今,该村不仅“摘帽”,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发展模范村”。

今年64岁的逯家村村民张风青种植了三亩留兰香,间种有几百颗核桃树,只留兰香一项,一年可收入1万元左右。

目前,殷巷镇留兰香种植已实现22个贫困村全覆盖,面积已超过4000亩,发展了“核桃+留兰香“、”苹果树+留兰香“、”枣树+留兰香“等多种形式,建成规范化留兰香专业合作社或协会8家,初步建成了黄河以北最大的种植基地,形成了完整的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每年可直接为群众增收1500余万元。

火烧扶贫铺就“脱贫路”

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商河做活产业扶贫文章

近日,记者在龙桑寺镇龙桑火烧少得利工厂化项目施工现场看到一片繁忙的景象,工人们正在忙着综合楼的内部装修工作,生产车间即将封顶,预计年底投入运营。

作为龙桑寺镇重点扶持项目,龙桑寺镇与少得利公司达成合作协议:龙桑寺镇为公司提供200万元产业项目扶贫资金,用于建设生产车间、购买生产设备。企业用三年的时间,每年拿出8%的收益用于贫困群众脱贫。通过这一举措的实施,全镇将有82户贫困家庭、160名贫困群众通过利益分红的方式,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目前少得利公司共有员工32名,贫困人口占到总人数的20%,按照“企业+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通过吸纳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实现了年人均增收8000至26000元。而通过实施“火烧+扶贫”的脱贫模式,龙桑寺镇实现了传统食品产业有突破、贫困户有收益、贫困村集体有收入、“第一书记”帮包有成果、政府税收有保证的多赢局面。

蔬菜大棚架起“脱贫梦”

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商河做活产业扶贫文章

曾为市定贫困村的玉皇庙镇瓦东村,2016年实施了产业扶贫项目,利用上级帮扶资金三十万元,建设了八个高标准大棚,用于种植樱桃、西红柿等经济作物,通过与大棚种植户签订协议,每年按10%比例向村委返还部分收益资金,回笼资金后再按1:4的比例向贫困户分红,让贫困户获得稳定可持续收入,进而实现脱贫。

瓦东村的蔬菜大棚扶贫项目的成功,带动引领大棚产业快速发展。每个棚年均八到九万的收入,迅速掀起了瓦东村的大棚建设热潮。苦于种粮不挣钱而对从未接触过的大棚产业犹疑多时的普通村民们,立即打消了顾虑,纷纷要求自发投资建设蔬菜大棚。

扶贫大棚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第一书记”和包村干部为村里引入了农家书屋和种植专家提供技术支撑,银行部门为村民办理富民农户贷解决资金难题,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指导下,瓦东村采取土地置换、土地租赁等方式,做好土地调整工作,划设大棚规模种植区,统一指导、集中管理,打造瓦东高标准大棚园区。

像瓦东村这样成功的案例在玉皇庙镇并不少见,齐家村的农贸市场、许寺村的服装加工厂、园区企业的驻村加工点等等,无不是以脱贫攻坚为目的,以产业培植为手段,在发挥产业扶贫实效的同时,增强了农村致富带动引领力,让全村群众都踏上了发展致富的快速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