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病了,你呢?

我觉得我病了,你呢?​最近梅雨季,天气湿热,蝉鸣四起,反复每个人都陷入了烦躁期。偶尔一缕风,却也没有凉意,只让人觉得这个时节,真是难熬。

我觉得所有人仿佛都病了,都在马不停蹄的追赶,追赶着一片虚无,说是梦想,又觉得践踏了这个词;说是未来,却觉得不是我们追赶未来,而是未来如狂风般呼啸而过,而我们还未来得及反应,已成为过去式。说起来,还是虚无比较好。但这虚无却并无禅意,反倒是带给人更多的是不平静。

有些人总嚷着每天要参加很多课程。可能是扇贝打卡学英语,签到后分享朋友圈,但是是否看完了,学到了,记住了,难以分清。心中已经把学英语从学会变成完成。

还有些参加美食打卡,参加日更训练,参加尤克里里培训,水彩绘画等等,都说明一件事:全民焦虑。

每个人一边说着自己很努力,却一边又觉得还不够努力,心疼着自己,却又无能为力。80后这一代可以说是第一代有钱人,第一代新中国后的高学历知识分子。因此,80后是站在父辈的肩膀上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对世界有着更深认知的人。

而今,80后而立之年已过,也是网络迅猛发展时代的第一批受影响的人,因此对于比父辈学历高,又享受着高科技的中年人,我们每一天看着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恐惧,恐惧下个瞬间,自己已经被淘汰。恐惧下个瞬间,一家老小看着你的都是泪眼,因为所有家庭成员都指望着你。因此一边想着什么时候能够休息,一边又惧怕休息,休息意味着工资少了,生活质量,孩子教育,老人身体,各种事情没有了保障。

顶着压力,说是努力前行,不如说跑起来,追赶时间,趁家人尚未老去,趁孩子尚未长大,去努力孝敬父母,为孩子提供好的一切。中年人的世界从没有容易二字。

每个人都一边希望自己优秀突出,一边又怕被吐槽高冷不合群。在自己的行业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精英,这样才觉得自己不会随时被替代。

不被需要,这字眼会困住了我们,让我们陷入了泥淖,我们努力挣扎抽出自我,以保全不去自暴自弃。但是又觉得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嬉笑打闹呆着舒适区的态度是那么的不相称,怕被别人说自己不合群,但偶尔又为自己恪守孤独而傲娇不已。

我接触很多人,一边写着自己努力到感动自己,却一边写着对结果无能为力,而后可能下个瞬间又自我安慰平凡可贵,可这个安慰中又有多少不甘心?你甘心吗?我不甘心!

自律的人,每天每个点做什么的人,与其说严格自律,不如说他被过分的紧迫感压迫着。这个时节,今年已过半,每分每秒都觉得时间珍贵,可是太过急迫的心理反而无所适从,你是不是开始像我一样打算,开始制作表格,每个时间做什么呢?所谓严格自律,就是分秒必争的心理下,怕自己的手忙脚乱会造成失误而制定表格以确保质量。

像晨跑,夜跑,健身,一天8杯水,水果蔬菜,一日三餐,说起来这么多关于健康,可见对于健康的焦虑。如日更三千字,四百单词,两幅绘画,外加阅读五本书,我见过一个人这样制定的。

还有一个友人曾经说,最好的姐妹约她去KTV放松下,她背着笔记本去了,她们唱着,她还在旁边敲着键盘码字,其他人的约,她更是一概不参与,她说:“优秀的人那么多,而我如果不能完成今天的码字要求,一旦松懈,功亏一篑,未来也不可能功成名就,我怎么对得起自己的抑郁症。”我对这句话至今记得。

有些人为了合群而努力着,看大家谈论的综艺,要认识很多东西,知道很多东西,以确保自己不是闭门造车。然而更多的人,一边鄙视着别人的平庸,一边又和她笑作一团。

一个友人说,她很不喜欢自己的闺蜜,觉得闺蜜公主病太严重,但是自己又觉得总要有个知心朋友。我不明白这种关系,如果这种很难受的感情,那不如恪守孤独,与心灵对话。

友谊从来不是互相迁就出来的,而是互相欣赏来的,不要为了别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而失去自己的判断力,我觉得这才凸显自己的价值观。

然而,有多少人,为了合群,而藏起了自己的心思,却又在心里吐槽着彼此。这个时代的下的友谊都略显病态。

被人催婚,催娃,80后的小尾巴以及最新90后已经快被现实压抑得要疯掉了。每个人都在说着同龄人正在把你甩到后面,同时代的人正在淘汰你,你能怎么做?有些人希望找到出口,开始玩抖音,写段子,加群,聊聊,撩撩,这些算是良性发泄,而有些恶性,会造成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别人。

别人说不要有攀比心理,呆在自己的时区就好,又有人说总是不思进取,瞬息就会替代。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是每个孩子自小被灌输的心态,要不,那些讨夸奖的小脸袋都是如何骗走奖励的?说着家长教育很重要,可是这是一代代都是这样教育的,没有人例外。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一代,我很焦虑,我有些着急,我病了?你呢?我是被夸奖大的,我也会偶尔想起那《伤仲永》的一章,为了自己不被那句“泯然众人矣”诅咒,我觉得我还算努力,但我仍然觉得不够,因为我已经被众人淹没,我必须更加努力,在被淘汰之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