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压正》:写出来的还能叫心里话吗?

《邪不压正》是一部只属于姜文的电影。也只有姜文敢在电影里如此任性、癫狂、恶趣味,丝毫不顾及观众的感受,也只有姜文能把《邪不压正》这种“抗日神剧”拍出几分浪漫和戏谑。

《邪不压正》:写出来的还能叫心里话吗?

▲成也姜文,败也姜文。

《邪不压正》是烂片吗?绝对不是,电影隐喻不断、妙语连珠。动作戏干净利落,惨烈的复仇剧情也可以拍的很搞笑,姜文式“荷尔蒙”在电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邪不压正》是佳片吗?也算不上,简单的复仇故事被一种叫“姜文风格”的东西揉碎拆散。角色大多癫狂,台词密集,却不好好说话;反派日本人一定阴险狡诈,抗日奇侠彭于晏身躲子弹,以一打十,许晴负责卖骚,姜文负责胡闹;不顾剧情走势,只顾自我恶趣味,让电影完全沦为彭于晏的耍帅秀。

《邪不压正》:写出来的还能叫心里话吗?

▲彭于晏的粉丝应该会喜欢这部电影

随性子的姜文和他的《邪不压正》,不迎合任何人。过去的姜文首先要自嗨,然后带着观众们一起嗨。那为什么这次观众不嗨了呢?

《邪不压正》:写出来的还能叫心里话吗?

围绕着剧情的叙事主线,一点都不精彩。在电影的前半段尤为明显,电影节奏太快,对于主线故事太过敷衍。一个充满深仇大恨的主角,却没有和观众产生共鸣,对于电影来说是致命的。观众难以代入故事,觉得故事缺少张力,叙事效率低节奏乱,观众云里雾里。

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本来承担着替师傅报仇的故事大框架和终极任务,是影片当仁不让的主角。但“姜文式”的反转让电影很快变成了配角们的尔虞我诈,猛然发现姜文所饰演的蓝青峰好像才是真正的男一号,一路插科打诨,掌控全局,比主线还好看。

《邪不压正》:写出来的还能叫心里话吗?

明明故事很简单,姜文却把它复杂化了。太多个人的风格严重影响了剧情,导致这部电影逐渐失控。各种哑谜各种隐喻藏着掖着,各种恶趣味各种讽刺只说不露,复仇沦为“找爸爸”,影片高潮“屁股盖章”。

这次的姜文,真玩大了。

《邪不压正》:写出来的还能叫心里话吗?

商业不商业,艺术不艺术才是《邪不压正》最尴尬的地方。《邪不压正》是院线电影,其框架也是纯商业类型片,这是商业片,商业片是要赚钱的。

既然要赚钱就必须要照顾到所有的观众。电影艺术固然重要,但也要让观众能看得懂,太个人风格而忽视观众需求的电影是很难取得很高票房的。

以姜文的才华完全可以去拍像《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的文艺片,表达自己对于电影艺术的理解和看法。但如果选择商业,就必须要适当的妥协,不能太任性。

《邪不压正》:写出来的还能叫心里话吗?

《我不是药神》就做得特别好,在让所有观众喜欢并且接受的同时,表达着自己的诉求。其爆炸的票房是电影市场对于药神的鼓励。

它牢牢的抓住徐峥所饰演的小人物,拍他如何一步步蜕变成大英雄,你会觉得叙事的节奏非常流畅、完整。药神把观影门槛降低,让电影更接地气的同时也没有失去对于电影艺术的追求,隐喻符号在片中随处可见,但这些不会阻碍你观影,你依然可以享受电影的乐趣。

《邪不压正》:写出来的还能叫心里话吗?

不要小看商业片,往往商业片才是最难拍的电影。如何做到艺术和商业两者兼顾是所有电影人共同的难题,姜文的《让子弹飞》成功了一次,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他会成功第二次。《邪不压正》保持了姜文电影的特色,可能它不会被所有人接受,但它绝对不烂。

《邪不压正》:写出来的还能叫心里话吗?

但说的都还差了那么一点,第一种创作者还需要一点灵气,不然创作出的作品只会是别人的复刻品。而第二种创作者还需要一点内敛,把才气藏锋剑锐,需要时再锋芒毕露,才能成就不凡。

《邪不压正》:写出来的还能叫心里话吗?

话虽是这样说,但我希望:

姜文永远锋芒毕露,永远做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