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不應再付出血的代價—自動駕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併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戰爭無疑快速推動了科技的發展,但卻使人類付出了血的代價。如今科技的日益進步,以人為本的觀念深入人心,科技本該服務於人,而非給人來帶來災難,每一次科技的進步過程中總會出現種種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問題就全面否定新科技,而是找出問題出現的根源,直面解決。

汽車發明的伊始是為了使人們出行更為便捷,自動駕駛的出現更使人們對出行有了新的定義。從上世紀60年代人們就萌生了開發“無人駕駛汽車”的夢想,2012年5月8日,美國內華達州機動車駕駛管理處為谷歌公司的以豐田普銳斯車型為原型改裝的無人駕駛汽車頒發了首張無人駕駛車輛測試牌照,宣告了無人駕駛正式走入人們的生活中。

隨著汽車電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的迅速發展應用,無人駕駛技術也日趨完善。但就在前不久,當地時間18日晚上,美國亞利桑那州一名女子被優步自動駕駛汽車撞傷,之後不幸身亡,這也是無人駕駛試驗車首次之人傷亡的事故,不免令人惋惜,再次成為人們的焦點。

科技創新的路上難免面臨未知的風險,探索的路上也絕不可能一帆風順。在事故原因尚未完全查明之前,不能對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性妄下定論,更不能因為一次事故就一味的阻撓繼續探索。無人駕駛該不該繼續發展?我覺得應該繼續發展,因為一次事故就將無人駕駛一棍子打死實在是有失公允。而且自動駕駛不能單憑汽車本身的升級,要使汽車和城市交通系統協同聯動,城市道路的智能化升級尤為重要,以目前複雜的道路環境無人駕駛汽車本身還不足以像人腦一樣進行精準的判斷和分析,所以在配套設施沒有完全匹配的情況下,無人駕駛的測試更應小心謹慎。

無人駕駛首例致人傷亡事故,說明技術本身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同時也指出城市配套設施尚不能滿足技術突破。讓無人駕駛車輛和城市實現銜接,不能僅靠發牌照,還要形成系統化的制度保障,並將城市道路升級為智能化管理,

自動駕駛技術仍處於研發測試階段,國內主機廠要想實現彎道超車,也必須搶抓機遇,更應防控風險,不能操之過急。各地應進一步提高自動駕駛車輛的路測門檻,對路測環境、過程等予以更嚴格的監管,在鼓勵創新、保障安全之間尋求平衡。自動駕駛事故的責任認定、化解倫理困境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必將面臨的挑戰。相關企業更應保持敬畏,堅守安全底線,讓科技更好地造福於生活。

輔助駕駛系統或是完全自動駕駛技術,對於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都有重要作用。而無人駕駛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同公司的產品落地,不同產品所產生的種種社會問題,都將倒逼監管層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為無人駕駛的真正上路做好頂層的保障。

自動駕駛不應再付出血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