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国民党将领中的黄维?

大不列颠的帝王


国民党的军官和将领中,才华横溢者比比皆是,但是却多数有才无德,贪污腐败,以邻为壑,“死道友不死贫道者”为数众多,这大概也是占据绝对优势的蒋介石失败的原因之一吧。但是无论哪个团体,都有出淤泥而不染者,黄维就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个。



黄维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第一,德才兼备,人品无可指摘。黄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为人光明磊落,颇有君子之风。廉洁自律的黄维,在贪污腐败、奢靡享受的国民党高官中如凤毛麟角。黄维的坚持在很多人看来,甚至可以称得上固执。

有一次,黄维负责清点从野人山率残部回国的杜聿明部。杜聿明无论是官职还是实际权力都大于黄维,杜聿明宴请黄维,希望他手下留情,少报点损失,不要使自己太过难堪。但是,黄维没有给杜聿明这个蒋介石面前的“红人”一点面子,对于杜聿明这个同僚兼同学,他执法如山,如实点检。


第二,对蒋介石极为忠诚。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黄维,自从认定了三民主义是救国之良方后,从此对于国民党领袖蒋介石日忠贞不二,堪称忠臣良将的模范。

黄维对蒋介石的忠诚几乎到了迂腐的地步。淮海战役时,本不愿参与内战的黄维,此时正在武汉担任军校校长,但是急需用人的蒋介石利用黄维的忠诚,将黄维派往12兵团担任司令,被赶鸭子上架的黄维最终在双堆集被解放军包围,最终全军覆没,本人也被俘虏。


国民党被俘的高官为数众多,经过改造后也大多能够服从共产党领导,并被先后特赦。黄维可以称得上战犯管理所最为固执,最难以“改造”的对象了。

而且,黄维逃避改造的理由也极为有趣,他居然在狱中研究永动机。不知道这个半生戎马生涯的将军,是如何脑洞大开,想起做永动机研究的。黄维被特赦的时间也很晚,直到1975年,才被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特赦,被释放后黄维担了任文史专员。

第三,抗日英雄。作为天子门生的黄埔一期,黄维一直是蒋介石的嫡系亲信。1938年,作为国民党嫡系主力第18军第67师师长的黄维率部参与了淞沪会战,并在罗店保卫战中,率部与日寇激战,虽然伤亡极为惨重,但黄维依然坚守阵地。然后升任第18军军长的黄维率部参加了武汉会战等多场战役,取得优异战果,给日寇以极大杀伤。


鸢飞九天2018


烟酒阁大学士国军将领系列:黄埔军校校长、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本文从纯军事角度看待黄维在淮海战争中的表现:

1948年,国军在各战场节节败退,转入重点防御作战。为提高士气,将整编旅恢复为师,整编师恢复为军。9月以5大主力之1整编18军为核心组建12兵团,另辖第10军、第14军、第85军及1个快速纵队,兵团共5个军12万人,由国防部直接指挥。由于华中剿总司令长官白崇禧与整编18军军长胡琏不和,不同意胡琏出任12兵团司令长官,蒋介石为拉拢桂系作了让步,以黄埔军官学校校长、18军老军长黄维出任司令长官,胡琏、吴绍周为副司令,萧锐为兵团参谋长。胡琏一气之下,借口养病离开部队回家去了。9月初黄维在汉口成立兵团部,兵团驻地驻马店、汝南、漯河一带。




黄维,字悟我,江西贵溪人,黄埔一期生。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缅甸反攻等,是18军的老军长,也是军事理论专家,深得蒋介石信任,命他为黄埔军官学校校长。黄维其人书呆子气很重、爱认死理,性格孤傲倔强,与同事部下不睦、喜欢任用私人,打仗生搬军事理论。上任即告诉胡琏自己是来过渡的,以后兵团指挥权仍交与胡琏,这样也没有留住胡琏。于是临阵换将的后果,马上在不久的淮海战役显现出来。


1948年,国军参谋部已经制定了放弃东北、华北的计划,准备将主力逐次撤退到两淮、长江一线,并制定徐蚌会战计划,蒋介石派人征询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意见,杜聿明表示肯定,请蒋介石命刘峙执行计划,收拢徐州周围7个兵团的部队。此时东北被解放军突破锦州,东北国军全部歼灭。华东国军主力从济南失陷后无所事事,徐州剿总司令长官刘峙以杜聿明不在徐州为由,没有进行各兵团集结,造成数十万国军分散在徐州南北,东西两条直线上,形成一个进退两难的大十字架。

徐州剿总前敌指挥所主任杜聿明

兵贵神速,面对徐州国军的混乱状态,华野迅速制定了淮海战役作战计划,准备吃掉孤立在新安镇的黄百滔第7兵团。淮海战役瞬息万变,国共双方战前都没有完整作战计划,双方在作战中不断变换,规模越打越大,最后形成决定国共命运的大决战。由于第三绥靖区冯治安、张克侠起义,华野部队迅速南下。新安镇的黄百滔第7兵团(辖5个军,10万人)猝不及防,由于没有在运河架设浮桥,黄百滔兵团撤退时损失巨大,余部向徐州方向突破,本应在曹八集掩护黄百滔兵团撤退的李弥兵团,先行丢下黄兵团独自撤到徐州,华野迅速穿插曹八集,将黄兵团包围在碾庄一带。淮海战役一开局国军即混乱不堪,一个绥靖区起义、一个兵团被围。蒋介石心急如焚,命刚打完锦州战役的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邱清泉、李祢两兵团主力救援黄百滔,又命孙元良兵团守徐州、黄维兵团迅速赶往华东战场,加入徐蚌会战。


图为12兵团副司令官胡琏

接到命令后的黄维,立即下令兵团各军(缺2个师)在阜阳集结。11月15日18军抵达阜阳,即发动攻击北渡颍河、西肥河,18日夜18军强渡涡河,20日第10军攻占蒙城。黄维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按照蒋介石和刘峙交代的命令攻占宿县。而他的对手陈庚已经设下了口袋阵,在中野部队逐次放弃阻击阵地后撤,连部下都看出是个圈套之时,黄维书呆子气上来了:

黄维犯下了第一个错误:不识时务、轻敌冒进。

黄维固执的认为,12兵团连续突破中野阵地,是18军强大战力所致。在辽沈战役之前,国军高层都认为兵团级别的战斗,国军比解放军仍有相当优势。但是辽沈之后,国军上下认为大势已去,士气低落,战斗力一落千丈,而解放军士气大振,一来一去,再加上12兵团临阵换将的影响,人还是那些人,兵已经不是那些兵了。举个简单的例子,辽沈之前18军的拦头炮打的很准,炮兵炮弹可以打在已方冲锋步兵前方50米,而在淮海战役中失去了这种能力,可见士气对12兵团战斗力的影响。黄维作为兵团指挥官,不知道局势变化,轻敌冒进,是失败之源。
十八军是陈诚系主力


18军攻占涡河、南坪集,其他部队陆续跟进。此时各路侦查情报显示中野部队都在向12兵团靠拢,蒙城被解放军重新占领(后路被断)。11月23日黄维召开兵团紧急会议。

这次黄维犯了第二个错误而且是致命的:

不纳忠言、固执己见。会议上黄维只提了攻占宿县的目标不变,问计于副司令官吴绍周、18军军长杨伯涛,杨伯涛报告了蒙城退路被解放军占领的情况,提出东南方向没有发现中野部队(合围圈没有形成),兵团应连夜向东南方向固镇转移,只有40公里路程,一个急行军可以赶到,即可与李延年兵团汇合并获得补给,再沿津浦线北进,可立于不败之地。黄维同意了这个方案,当晚下令24日兵团向固镇转进,然而24日早晨黄维又改变了主意,仍命各军北渡浍河,向宿县方向攻击前进。



第16兵团司令官孙元良,外号飞将军。

12兵团迅速渡河,早晨立即发动攻击。杨百涛责问黄维为何改变主意,黄维以传达改变行军路线的参谋失踪为由搪塞。我们不知道黄维为何改变主意,但是孤军深入退路被断是兵家大忌,唯一选择就是趁合围未形成迅速转进,向友军靠拢,这是任何将领都能做出的正确判断,黄维身为军校校长,连军事常识都不懂,如与李延年汇合,加上赶来的刘汝明兵团,3个兵团20多万人马,最不济也可自保。李延年刘汝明这样的非主力部队,单独作战会龟缩不前,但是围绕12兵团这样的主力作战,掩护侧翼、防守阵地还是有很大作战能力的。


第13兵团司令官李祢,战败化装逃出

此前黄维犯的第三个错误显现后果:用人不当、贻误战机。

12兵团攻势受阻,各种不利战报传来,到了下午4点黄维如梦初醒,下令各军南撤,白白浪费了11个小时。这时候包围圈已经合拢,中野各部向后撤的国军发起猛攻,幸亏第10军和18军看情势不妙提早撤退,在中野发动攻击前展开部队,以数百辆汽车为屏障在双堆集建立防御阵地,掩护第14军85军后撤才站住了脚跟(没有杨百涛抗命,12兵团可能当天就溃散了)。至此淮海战场双方态势错综复杂,华野主力在碾庄包围黄百滔兵团,阻击邱清泉孙元良2个兵团;中野主力在双堆集包围了黄维兵团。


华中
剿总司令官白崇禧,见死不救。

徐州杜聿明作了新的国军作战方案:暂时不救黄百滔了,徐州也不要了,集中邱清泉、李祢、孙元良三个兵团,加上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全力解救黄维兵团,然后再调头解黄百滔之围。这个计划被蒋介石否定,至此淮海战役胜负已分国民党败局已定,唯一的变化,是杜聿明掌握的三个兵团能不能全身而退了(黄伯滔兵团被歼后,杜聿明率3个兵团跳开解放军追击西撤,又被蒋介石严令回头救援黄维兵团,覆没于陈官庄)。



蒋介石与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

由于110师战场起义,12兵团第一次突围失败。但是以中野的部队数量、火力与战斗能力,能围住黄维兵团已属相当不易,要歼灭还是有很大困难。所以黄维日子还算好过,控制几十平方公里范围,有简易机场,胡琏也乘飞机到了双堆集,给12兵团官兵打气,并指挥调整了防守战术,逐村争斗,反突击抢夺粮食。黄维对于被围没有惊慌失措,蒋介石和杜聿明更是把黄维兵团当做重要的棋子,希望黄维兵团靠自身力量往北攻击前进,或者固守双堆集牵住中野部队,坚决反对往东南方向突围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汇合。



淮海作战总指挥官、参谋总长顾祝同。

而黄维第四个错误:愚忠到底、不知变化。

12兵团是国军装备最好的部队,从陈诚手里开始装备就优于其他国军部队,光18军就配置数十辆坦克和数百辆汽车(5大主力之首的74师只有10几辆汽车)、配置轻重武器8万多件。12兵团北进和固守都是死路,唯一机会是往东南方向与李延年汇合,而且近10万大军的粮食弹药补给是巨大的问题,时间越久越困难,蒋介石提出的依靠空军补给根本不能满足基本需求。对蒋和国防部的命令,黄维从不反驳,提出正确的战法,一味的唯唯诺诺,不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道理,最终兵败身俘。即使到了最后决战关头,黄维也不能组织部队有效突围,而是下了个各自突围的命令(实际就是各自逃命),真是可悲亦可笑。


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徐州剿总司令刘峙。

12兵团的下场,大背景是国民党政权的失败,从军事角度讲有以下原因:

  1. 蒋介石过于纠结守江必守淮的理论,做事拖泥带水;打协调不了傅作义、白崇禧,守又使用蠢将刘峙;干预前线指挥,朝令夕改,每一个被围的部队都想救,舍不得黄百滔,赔进去一个黄维兵团,又舍不得黄维,再赔进去杜聿明3个兵团;蒋命杜聿明救黄维兵团,杜聿明提出兵力不够,救黄维至少要增派5个军,否则就不能打,蒋应诺了又抽不出兵力,统帅无能累死三军。
  2. 国军派系相斗,解放军华野中野配合作战,国军华中华东却互相拆台,白崇禧约束不了黄维,却扣下了已经在武汉上船增援徐蚌战场的宋希廉兵团,气得蒋破口大骂又无可奈何。白崇禧只考虑桂系利益,见死不救甚至幸灾乐祸,希望国军早点战败可以逼蒋下野;
  3. 主帅只求自保,杜聿明帅3个兵团攻击中野被否后,就把黄维兵团当作弃子,根本不想救他,而是希望黄维兵团能吸引住解放军主力,好让自己3个兵团能保全南撤,严禁黄维的突围作战,杜聿明说:12兵团如果突围成功,在没有接应部队的情况下,部队突围后也会溃散,还不如留原地拖住解放军。
  4. 黄维自身的原因,为将只会照搬兵法和理论,不知军事常识、不知战场变化、用人不当、不会团结将领,只听上级命令听不进下级计谋,黄维可能是个适合搞教育、搞技术,带兵打仗不行,算得上是个纸上谈兵之人。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


从军事角度说,淮海所歼灭国军是野战主力,特别是黄维12兵团和邱清泉2兵团,是国军最后的精锐野战兵团,淮海之后国军再无能力组织像样的兵团级野战。黄维如推脱不加入淮海战场,白崇禧必加以保全,南撤长江;没有黄维的北上,蒋介石和杜聿明就会放弃黄百滔;黄维如独断专行,在东南方向突围与李延年汇合,也能保全部队不被歼灭。国共决战的命运,就压在这个性格有缺陷的书生身上,只说明一个道理,性格决定命运,自古如此..…


烟酒阁大学士


黄维将军早年属于是名不见经传的人,在黄埔的时候,他只是个愣头愣脑的小伙子,陈赓将军活跃多了,之后他们一起参军,黄维一直是国民党的团长,在上海,越南等一代抗日立功无数,之后黄维被蒋介石任命为兵团司令。

作为蒋介石非常倚重的大将之一,黄维可谓是忠心耿耿,但是大战这个事情,讲究的是灵活多变,这一点黄维似乎很呆。


在淮海战役的时候,黄维将军被陈赓所部围困,他和各个军长商议后决定突围,而且以四个军的兵力作为突围的主力,齐头并进,如果这设想实现的话,那么以我中原野战军的兵力部署和武器弹药是无法挡住黄维的机械化兵团的。担任18军主力师的廖运周提议由三个重装集团齐头并进,司令部在中间,廖运周率领最精锐的坦克纵队和炮兵纵队殿后。黄维居然很高兴的答应了。但是不久后,三个主力部队没有打通前进的道路,由于大炮和坦克都被廖运周所留在原地,所以黄维他们一起被俘获,廖运周本来就是我们的人,此战中他成功起义。


被俘获的黄维一直不服气,他声称自己没有罪,最是打了败仗而已,没有必要每天写请罪检讨,在起义的国民党将军中,黄维是最固执的一个,他一生都不承认自己有罪,但是他在被改造的过程中,对永动机的研究很感兴趣,于是他提出申请,要求拨给他经费和和实验室研究永动机,局限于那个时候,所以一直没有条件答应,直到后来答应给他四个工作人员和机器,结果永动机造出来只能转几圈。之后他把这个研究课题的重任交给他的儿子。


有关黄维的呆子气还是有几件事的,杜聿明和黄维同属于是黄埔一期,杜聿明兵败野人山,回国后,黄维奉命对杜聿明的部队进行统计,看看他的部队战损多少,一次来定罪,杜聿明知道他的这个同学是一本正经,于是宴请他吃饭,洗完能够少报点损失,结果黄维一点也不领情,当场就走了,还有一件事,在他担任军长的时候,他发现自己部队中领取的口粮总是缺斤少两的,而且还大部分都是有砂石,黄维大火,于是他尚自把士兵的口粮提高,而且军饷也提高,每次运粮食的人来黄维都要仔细查看,此时闹到蒋介石那里去,很多人建议查黄维的罪名,蒋介石说,他有什么罪呀。闹事的人立马不说,黄维一身清正廉洁,自己的老父亲都是吃糠的,这样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查不出有什么罪名的。

蒋介石为了平息众怒,把黄维调任其他军区。


历史大家


土木系的重要将领

从蒋介石下的死命令来看,黄维在国民党内的地位是很高的,作为黄埔的一期学员,和宋希濂、杜聿明、郑洞国等人都是一期,尤其和陈赓,是同班同学。


虽然黄维没有他们那么出名,但是黄维绝对不是白给的一个人,黄埔一期毕业之后在东征陈炯明和北伐战斗中均有出色表现,因此在1929年举办的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就让黄维参加了,1932年毕业后得到当时有小委员长之称的陈诚的厚爱,被提升为第三十一旅旅长。

成为陈诚“土木系”的一位重要将领,陈诚大家都知道的,是蒋介石最信任的人之一,随着陈诚的升迁,黄维也跟着做车,到抗日战争开始的第二年,年仅三十四岁的黄维就成为陈诚的起家部队18军的军长。

在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期间,均有良好表现,尤其是淞沪抗战的号称东方凡尔登绞肉机的罗店之战,黄维的六十七师打到最后活着的人连一个团都凑不上,黄维也因此受到蒋介石召见。

彻头彻底的书呆子

与一般的黄埔将领不一样的是,黄维是彻头彻底的书呆子,有人评价邱清泉是儒将与邱疯子,实际上,邱清泉是该耍脾气的时候像儒将,该打仗的时候就是疯子,而黄维则始终如一。

书呆子有时候是好事,比如处事光明磊落,有章法,但是有时候也"墨守成规"、"守旧迷信"、"满脑子书呆子气"。在罗店战役的时候,黄维能够取得成功,很多人都指责其指挥作战死板僵硬,不知变通。

在淮海战役时,作为黄维的老同学,陈赓深知黄维的性格特点,知道其迷信书本,墨守成规,总是拿兵法说事,结果陈赓来个反其道而行之,黄维就成了瓮中之鳖。

被俘虏之后,黄维虽然军事上说输给陈赓他心服口服,实际上,他却一直不服气,认为自己没有罪,两军交战,只有胜败,由于其不知悔改,直到1975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赦。

其实,黄维的书呆子气,还是和他的职业和生活有关系,黄维早年是师范毕业,在小学当教员,后来参加黄埔学习,毕业后又到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三年,1937年又奉命赴德国深造。

在抗战后期,黄维主要负责青年军的培训工作,在抗战胜利后,黄维还担任武汉筹备创办新制军官学校校长,可以说黄维是打了一辈子仗,半辈子跟课堂有关系,纸上谈兵的多了,自然默守陈规啊!

黄维的最后一战

黄维这种人,加上自身的经历,自然还是想从事理论性研究,尤其是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的工作,都很符合黄维的胃口,尤其是当新建军校的校长,但是当时淮海战役已起,辽沈战役已败,国民党其实已经身陷危局。

虽然黄维厌恶打仗,但是当老蒋需要他的时候,还是义不容辞,走向战场,这大概也符合黄维的书呆子气吧!结果黄维率领土木系的起家部队,浩浩荡荡赶赴徐州,还没等到徐州就遭到围歼,实在是意料之外。

十二万大军,全部都是精锐,而且还是嫡系中的嫡系,老蒋怎能不心疼!

本来杜聿明能够逃出生天,到时候整兵再战,结果放心不下黄维,又让杜聿明下令掉头去救黄维,最后导致淮海惨败,连东山再起的资本都输没了。

可见,黄维对老蒋的忠心,老蒋也是知道的。


史论纵横


黄维:(1904年-1989年),字悟我,出生于江西贵溪一农户家庭。

黄埔一期毕业之后在东征陈炯明和北伐战斗中均有出色表现,也因此才能参加在1929年举办的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1932年毕业后得到当时有小委员长之称的陈诚的厚爱,被提升为第31旅旅长。

成为陈诚“土木系”的一位重要将领,陈诚大家都知道的,是蒋介石最信任的人之一,随着陈诚的升迁,黄维将军也跟着做车,到抗日战争开始的第二年,年仅三十四岁的黄维将军就成为陈诚的起家部队18军的军长。

(陈诚)

黄维将军颇有将才,心高气傲,20岁当团长,24岁当旅长,34岁当军长,44岁当十二兵团司令,在他戎马倥偬的一生中,自有辉煌的一页。

1937年时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师长的黄维将军,率军参加淞沪会战。他在有“绞肉机”之称的罗店争夺战中,表现英勇。当时,日军拥有舰炮和飞机支援,火力相当强悍。黄维将军毫不畏惧,亲临前线查看地形,还在战斗间隙教教导士兵正确的射击姿势。谈到罗店之战,黄维将军说:

我当时担任18军67师师长,在罗店死守一周,打到最后,手下3个团长,1个战死,2个重伤。师部除了一个电报员,连文书、炊事员都拿枪上阵去了。战后整编,活着的连一个团都凑不上,非常惨烈!” 此战使黄维将军一战成名!黄维将军也因此受到蒋介石召见。

1938年,黄维将军率领第18军参加了武汉会战,堵截日军第九师团一部,使日军迂回德安的企图彻底破产。1939年冬率54军参加缅甸反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率第52军随后进入滇南后,第54军归关指挥。因关与陈诚早年不睦,这时便有意给黄维将军为难。黄维将军被挤兑,便赋闲养家。

1944年,受命担任军事人才的青训员,黄维将军在主持工作一年多,培训学员达五六千人之多。日本投降后,青年军编编为3个军。

淮海战役时蒋介石调陆军武汉新制军官学校校长黄维将军任司令官率以陈诚的老本第14军、18军、85军等土木系骨干部队组成的第12兵团附辖快速纵队,共装备精良的12万大军由华中来援。

1948年12月15日,44岁的黄维将军在双堆集被

廖运周设计打乱黄维将军原四军共同突围布署被俘。第12兵团除副司令胡琏等人逃脱外,整个兵团彻底覆灭。

黄维将军是个书呆子,但是,他在腐败的国民党中,属于出淤泥而不染的“另类”。黄维将军为人做事“清正廉洁”,治军军纪严明,体恤士兵。

抗战时黄维将军出任54军军长。当时克扣粮饷,吃空饷是国军的“优良传统”。黄维将军发现士兵伙食不好,军粮供应的质量太差,黄维将军大火,于是他擅自把士兵的口粮和军饷提高,每次运粮食的人来黄维将军都要仔细查看,何应钦本来想栽赃黄维将军,杀鸡给猴看。 但是,黄维将军一向以清正廉洁自诩,根本不怕何应钦派人查他。这件事闹到蒋介石哪里。蒋介石自然知道这里面的小九九,但是也不想得罪何应钦介石为了平息众怒,把黄维将军调任其他军区。

黄维将军负责清点从野人山率残部回国的杜聿明部。杜聿明无论是官职还是实际权力都大于黄维将军,杜聿明宴请黄维将军,希望他手下留情,少报点损失,不要使自己太过难堪。但是结果黄维将军一点也不领情,当场就走了,他执法如山,如实点检。

黄维将军将军很忠,可以说算得上“愚忠”了,被俘虏后,没有说过一句蒋介石坏话,胡子也不刮,说那是在国民党那边留的,不剃。

国民党被俘的高官为数众多,经过改造后也大多能够服从共产党领导,并被先后特赦。黄维将军可以称得上战犯管理所最为固执,最难以“改造”的对象了。“为什么我们要劳动,而日本人不劳动,难道我们犯的罪有日本人重?”这是他在战犯管理所说的。

黄维将军直到1975年,才被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特赦,被释放后黄维将军担了任文史专员。1989年3月20因病逝世。

黄维将军女儿黄慧南回忆,黄维将军被特赦以后,经常帮原来的国军写证明、说明他们的番号位置等情况,是否参加抗战,是否在内战中参加过起义。

晚年的黄将军致力于军史研究和两岸和平统一,他曾给在台湾的老同学写信:“祈求祖国统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统一早日实现,我当亲赴台湾和你们把酒言欢!”

黄将军固执也好、“书呆子气”也罢,总之他是抗日英雄,其人格我们很多人都不能企及!


美丽青春您真痘


1904年,黄维出生于江西贵溪一农户家庭。之后成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等,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勋。

黄维颇有将才,心高气傲,20岁当团长,24岁当旅长,34岁当军长,44岁当十二兵团司令,在他戎马倥偬的一生中,自有辉煌的一页。

抗战成名,却热心军事教育。黄维的成名之战,是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时的罗店之战。谈到罗店之战,黄维说:

“我当时担任18军67师师长,在罗店死守一周,打到最后,手下3个团长,1个战死,2个重伤。师部除了一个电报员,连文书、炊事员都拿枪上阵去了。战后整编,活着的连一个团都凑不上,非常惨烈!”

1938年,黄维升任第18集团军军长,1939年冬,日寇攻占越南后,在滇越边境集结兵力,企图进攻云南。第54军由广西兼程进入广南、富宁、马关至河口以东的滇越边境准备抗击日军。

不料该军军长陈烈暴卒,黄维奉命继任,即乘飞机到昆明赶赴前线指挥部队。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率第五十二军随后进入滇南后,第54军归关指挥。第54军是陈诚军事集团基本部队之一。

陈诚为师长时,关麟征在11师当团长,后为陈诚挤走,因而关耿耿于怀,这时便有意给黄维为难。由于派系矛盾,黄维被挤兑,便赋闲养家。

1944年,受命担任军事人才的青训员,黄维在主持工作一年多,培训学员达五六千人之多。日本投降后,青年军编编为3个军。

黄维在淮海战役时任十二兵团司令,1948年12月15日,44岁的黄维在双堆集突围被俘,第12兵团除副司令胡琏等人逃脱外,整个兵团彻底覆灭。黄维之后当了27年囚徒,进行思想改造,1975年3月,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特赦时,已满71岁。

解放战争黄维没有站到人民的一面,盲目地为国民党蒋介石卖命,不顾历史的选择,其惨淡结局可谓是必然和天意。


历史传讯社


蒋介石的黄埔爱将,陈诚土木系的骨干成员,和陈庚大将是黄埔一期的同班同学。其参加过东征北伐,在打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和北伐直系大将孙传芳的战斗中表现出色,从而得到了国民党“小委员长”陈诚的厚爱,成为了陈诚派系的一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其出任十八军六十七师师长,奔赴淞沪战场,而在罗店之战中,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黄维所部坚守阵地一个星期,全师伤亡超过三分之二,也因此战黄维闻名于世。不过事后,因为黄维的固守不变通,国民党将领中留传出了“书呆子”黄维的名声。



在1938年的时候成为了陈诚看家部队十八军的军长,蒋介石亲自召见了黄维,而在这之后,黄维又参加了武汉会战、反攻缅甸等重大战役,可以说他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在随后爆发的解放战争中,这位抗击日寇的名将却成为了俘虏。



在国民党于东北失利后,接着战场转向了淮海地区,而此时的黄维临危受命,被任命为第十二兵团司令,后被陈粟大军包围于双堆集,在经过二十多天的战斗后除副司令胡琏逃跑外,第十二兵团被歼灭,司令黄维被俘。在被俘虏之后,黄维被押入功德林改造,因为其态度不好,拒绝接受改造,直到1975年才被特赦,后成为国家文史专员。

黄维做为一名儒将,他对自身要求严格,他更像一个读书人,但在抗日战场上他又铁骨铮铮,不畏生死,他对于民族的功劳我们应该铭记。


历史之绝唱


国民党军队的将领都没有经历过严酷环境下的考验,大多数没有战争运用技能,单纯的军事观念,就是单纯的军事技能也不成熟,而且互相扯皮。所以决定了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巨大失败。从战略谋划上,国民党上层缺乏全局的眼光,不知己,不知彼,不知天,不知地。首先在战略上早就输掉了。同时,国民党最高层不会用人,国民党军队里面不是没有懂技能的人,白崇禧的许多方案其实是高明的,却被摆在一边不使用。黄维这个人,当教条主义行,当老师照本宣科可以,一但用于实际战场就瞎了。这么多军队交给一个教条主义者,失败是注定的了。在战场上运动军队,如何配合,如何调度,不会,简直一团糟。

在他被俘后,做永动机,可见一斑。这个人对世界知识了解的如此匮乏,没有一个全面的知识头脑,大脑空空如也,没有足够的思维材料,和思维方法,所有的思维都非常幼稚化,简单化,不知道战场运作,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看不到对方的优势和弱势,在战场上不会扑捉对方的缺点,而发挥自己的优势,黄维完全瞎了。

国民党内部这样的愚蠢高官太多了。在对日作战上,也暴露出来,中国士兵的牺牲,这么大的代价,都没有唤醒这些昏睡的高官,所以国民党的失败不可避免。


宝树白石34222787


黄维在抗战中表现英勇,值得称赞。

黄维是黄埔一期毕业生,和陈赓大将是同班同学。当时,黄埔一期实际招收499人,及格456人。后来,由湘军讲武学堂合并到黄埔军校158人,四川也送来的20余人。黄埔一期最终毕业生是645人。他们那一届知名的还有:宋希濂、杜聿明,徐向前。 黄维在抗战中的表现,相当英勇。


1937年,时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师长的黄维,率军参加淞沪会战。他在有“绞肉机”之称的罗店争夺战中,表现英勇。当时,日军拥有舰炮和飞机支援,火力相当强悍。黄维毫不畏惧,亲临前线查看地形,还在战斗间隙教教导士兵正确的射击姿势。

最终,黄维的67师在坚守一周以后,其下属三个团总计剩下不到一个团。其中,三个团长一死俩重伤,师部除了一个电报员,连文书、炊事员都拿枪上去了。黄维一战成名!但是,由于他指挥作战死板,教条主义。因此,也落下了"书呆子黄维"的名声。

1938年,黄维率军参加了武汉会战。黄维率领第十八军,堵截日军第九师团一部,使日军迂回德安的企图彻底破产。 之后,黄维出任第五十四军军长,参加缅甸反攻战斗。

黄维认为,“抗战不分国共”,他希望被认可。

黄维在淮海战役中,被自己的同班同学陈赓俘获。陈庚利用黄维“书呆子”的特点,引诱黄维兵团深入,将其围歼。杜律明部队为了接应老同学黄维,也被我军全歼。

之后,他一直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在经过27年的改造后,也就是1975年,黄维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赦。

黄维女儿黄慧南回忆,黄维被特赦以后,经常帮原来的国军写证明、说明他们的番号位置等情况,是否参加抗战,是否在内战中参加过起义。

黄维是个书呆子,但是,他在腐败的国民党中,属于出淤泥而不染的“另类”。黄维为人做事“清正廉洁”,治军军纪严明,体恤士兵。

抗战时,黄维出任54军军长。当时,克扣粮饷,吃空饷是国军的“优良传统”。黄维发现士兵伙食不好,军粮供应的质量太差,不是发了霉就是掺了砂石。吃不饱,怎么打仗!?黄维为此向军政部上报,跟何应钦大吵一架。何应钦本来想栽赃黄维,杀鸡给猴看。

但是,黄维一向以清正廉洁自诩,根本不怕何应钦派人查他。这件事闹到蒋介石哪里。蒋介石虽然知道黄维的为人,但是,也不想得罪何应钦。最终,黄维一气之下,带着一家老小,辞职回乡了。

不过,黄维对老蒋一直忠心耿耿。他被俘以后,也一直“不配合”改造。以研究永动机为名,拒绝改造。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黄维,出生于江西贵溪的一农民家庭,黄埔一期毕业生,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等战役,为抗日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淮海战役被解放军俘虏,1975年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赦,1989年3月20因病逝世。


说到黄维将军,我就会想起他的那句话“为什么我们要劳动,而日本人不劳动,难道我们犯的罪有日本人重?”这是他在战犯管理所说的。

黄维将军性格秉承了儒家的君子之道,使他为人处事光明磊落,不失君子风度,所以他在国民党中是一股清流“宁可辞官,也不同流合污。”

他的秉性也有固执的一面,固执并非好品行,但表现在他身上给人的却是刚正不阿、不屈不挠。

作为军人,他与文人梁漱溟性格想通,他们给人共同的印象——固执!曾经在战犯管理所研究永动机,被赦后仍继续研究!

黄维将军曾是小学教师,格守儒家之道,他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在军校教学,因此在他身上透着一股书生气,加上他固执的那一面,被人们称为“书呆子气”。

黄维将军很忠,可以说算得上“愚忠”了,对蒋介石忠心耿耿,他践行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蒋介石有需要他的地方,他就会出现并且前往。

被俘虏后,没有说过一句蒋介石坏话,胡子也不刮,说那是在国民党那边留的,不剃。

晚年的黄将军致力于军史研究和两岸和平统一,他曾给在台湾的老同学写信:“祈求祖国统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统一早日实现,我当亲赴台湾和你们把酒言欢!”

说黄维将军固执也好、“书呆子气”也罢,总之他是抗日英雄,其人格我们很多人都不能企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