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損過慢,過快套現?那是因爲你沒有掌握一門學科「金融學」

市場有效悖論

201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了兩個人,一個是尤金法瑪,另外一個是羅伯特希勒,兩個人同時分享諾貝爾獎不奇怪,奇怪的是這兩個人的觀點居然是完全相反的。法瑪是有效市場假說的奠基人,他堅定的認為市場是完全有效的。而希勒則認為市場不是那麼有效的,他是“行為金融學派”的奠基人之一,這個行為金融學派是反對市場有效的。

有效市場悖論,爭論的就是市場是否有效的問題。這個悖論是一切金融理論的基石,是金融學中“理性學派”和“行為學派”的分界線。這兩派爭論的焦點,就是已有的信息還能不能預測未來的市場走勢,也就是價格的變化。

如果市場是有效的,價格就已經反應了所有的已有信息,這時候價格的變化只能是你還不知道的未來的新信息驅動的,已有的信息就不能再預測它的變化了。所以“不能預測”是市場有效的標誌。如果能預測,說明價格還沒有包含這些已經公開知道的信息,它反而是無效的。

比如,市場有效派,他們就看一些日度、周度價格的變化,以及交易量和價格這樣的數據,通過大量的統計分析,就會安福縣其實預測價格的變化真的是很難的,歷史數據基本上不能預測。所以市場是有效的。

市場無效派,通過很多的數據分析,也倒找了一些價格可預測的證據。比如,“盈餘公告效應”,如果比較好,就會發現未來的價格還會持續上升長達好幾個月。如果這個英語公告不好,未來的價格會持續下降長達好幾個月。

止損過慢,過快套現?那是因為你沒有掌握一門學科“金融學”

市場有效無效的機制到底是什麼?這裡涉及到一個叫做“市場不完全有效”的原理。這個原理說的是市場變得有效的過程,其實就是大家不停的蒐集信息、分析信息、去尋找交易機會的過程。

當大家非常努力地工作,把交易機會都窮盡完畢的時候,市場就完全有效了。可是當市場完全有效的時候,大家沒有交易機會了,這時候大家工作的努力程度就會下降,有利可圖的交易機會反而就會慢慢又冒出來,於是大家反過來再努力工作去獲得這些交易機會。

市場的有效和無效對我們日常的投資有什麼影響嗎?

1.既然市場是高度競爭、高度有效的,市場裡就不太會有那麼多容易得到的盈利機會。對於我們來說,應該專心於自己的工作,投資股票的事情很難,還是找一個靠譜的基金,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會比較好一點。

2.市場是一個高度競爭,趨於有效的競技場。這時候你見到一個投資機會,一定要反覆思考,要想一想為什麼別人沒有發現這麼一個投資機會,你得到的是提前的信息,還是已經是第N手、前面已經有很多人知道的信息?如果是後一種情況,這可能是一個陷阱,而不是一個機會。

止損過慢,過快套現?那是因為你沒有掌握一門學科“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研究的是我們的分析判斷決策當中那些不完全正確、不完全理性的成分,這些行為對你的投資決策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第一點:行為金融學要從一個重要的認知偏差開始。

傳統金融學假定人們可以完全理性的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不會出現諸如過度自信這樣的情況。但是很多研究都發現人類的認知和決策過程很多時候是不太理性的,是會產生各種各樣偏差的,過度自信就是這樣一種偏差。

由於人類的“過度自信”,人類過於相信自己對於股票價值的判斷能力,並且依據自己這種判斷進行交易。就會導致頻繁的買賣股票,調整倉位,結果經常發現剛賣掉的股票就漲了,買入的股票反而不漲。

“過度自信”就是一種認知偏差,還有一種認知偏差叫做“心理賬戶”。你在買賣股票的時候,是看你整個投資組合的收益,還是看每個單個股票的收益呢?其實不管是哪隻股掙來的錢或者賠掉的錢都是一樣的錢,你關心的應該是整體的收益。可是現實當中,很多人都會關心每一隻個股的收益,這個股票如果賠了錢就不願意去賣掉,要等著它反彈,另外一個股票如果掙了錢,可能就會把它賣掉,這樣的心理行為其實非常普遍。

第二點:這樣的認知偏差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容易克服的。

這就涉及到一個非常普遍、非常重要的心理現象,叫做“損失厭惡”。當賠了錢的時候,人們非常不喜歡這種賠錢的感覺,非常期望它反彈挽回損失,這種強烈的心理感受妨礙人們理性思考,去“割肉止損”。但是贏錢的時候人們就產生了很愉快的心理,這種心理就導致人們很快賣掉股票,落袋為安。過快套現和過慢止損的現象發生在很多投資者身上。

第三點:認知偏差導致的行為和決策,會對金融市場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剛才說到的比如過度自信、心理賬戶、損失厭惡,都不僅僅是人們根深蒂固的心理偏好,而且還深刻影響我們的判斷和決策。這些判斷決策都產生了很多重要的金融市場現象,比如過度交易,止損過慢,過快套現。

止損過慢,過快套現?那是因為你沒有掌握一門學科“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有兩塊主要內容

1.從有限理性的角度來研究人們的分析判斷,以及對金融市場的影響。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價格的誤差,市場裡的定價不是那麼完全有效的。

2.這種價格的誤差存在以後,它是會很快消失掉呢?還是能夠持續存在?

根據傳統理論,這樣的價格誤差是會很快消失的,因為那些積極套利的人會利用這些機會進行套利,套利過程也就是把這些價格的誤差給消滅掉。但是行為金融學告訴我們這樣的套利不是完全的,它是有限的。一個套利的過程有很多的成本和風險。

套利者看到一個做空機會、套利機會,他就一定會去做空嗎?不一定,他還有另外一種選擇,就是隨著這個市場的波動隨波逐流,也許能夠掙到更多的錢。1999年美國納斯達克有很大的泡沫,可是市場還是在瘋狂的上漲,這時候很多對沖基金套利者,他們不僅沒有做空,而且還反手做多,藉著市場上漲這個勢頭掙了錢,在市場下跌之前平倉賺取了利潤。

行為金融學對我們日常的兩個影響

1.我們的很多判斷是不完全理性的,可能是有侷限的,有誤差的。我們在做判斷的時候不要過於自信,要時刻審視自己可能出現的誤判和誤差。

2.市場有時候會發生系統性誤差,比如發生泡沫的時候或者發生恐慌的時候。這時候如果你確信市場是發生了系統性的恐慌,它反而可能是一個非常好的買點。

止損過慢,過快套現?那是因為你沒有掌握一門學科“金融學”

經濟學與金融學的若即若離

1.學科分類不同: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

經濟學是基礎學科,相當於是素質教育。金融學更像是技能教育,功能更加直接,效果顯現更快。

2.研究假設的不同:有限約束和跨期優化

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是約束條件下的優化,就是人們在給定的約束之下進行優化。金融學可以比作一部時間的機器,是把未來的收入和支出都納入今天的考量。

3.研究視角不同:國師之道與百姓之學

經濟學這門武藝其實是非常適合賣給帝王的,它是廟堂上的學問。金融學是百姓之學,它研究的都是百姓日常的問題,是從個人、公司、家庭的角度出發,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

學習建議:經濟學要廣泛涉獵、全局把握;而金融學要更加註重實際問題的解決,注重案例學習。

止損過慢,過快套現?那是因為你沒有掌握一門學科“金融學”

本週學習小結

本週學習的內容好多,而且涉及到人類心理層面,特別的有感觸。我就是屬於哪種股票跌了就不會賣掉,股票漲了就趕緊賣掉的人。正是有這樣的非理性認知偏差,才讓我在之前的投資中始終都是處於起起伏伏,沒有看到任何進步。

經過了本週的學習之後,我需要看到人性的非理性一面。對於任何投資決策不要過度自信,要認真分析,認真研究。大概率下保障自己的判斷是在合理範圍之內的。另外還需要找師父進一步學習和制定之後的計劃。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