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秦剧团

秦剧是甘肃起源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秦剧源于古秦州天水,并因此而得名,它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隋,完整于唐,广传于明,盛行于清,后来流传至西北广大地区。秦剧具有显明的地方特色,在基本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青阳腔的特长,形成了高亢爽朗,激昂悲壮,动人心弦,表现力强的特点。

新疆兵团秦剧团全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

  • 原为国民党陆军第十七师猛进秦剧团。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秦剧团

  • 1949年5月,周至猛进剧社所在的国民党六军十七师起义投诚,剧社由解放军收编,改名猛进剧团,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序列,仍沿用“猛进”原名,并随军进疆同时还吸收了其他班社的一些演员,从此成为驻扎在乌鲁木齐市的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直辖的猛进秦剧团(当时的团长是赵义忠、狄得民)。

  • 1950年随解放大军进疆的原六军十七师(当时系驻迪化城防师)政治部猛进秦剧团,后来该团集体转业并改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秦剧团

  • 剧团响应毛主席关于“屯垦戍边”的伟大号召,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节衣缩食,自筹资金,自己动手打土块,建起了“民主剧院”(今乌鲁木齐市儿童影剧院址),开辟了自己的演出阵地。他们首先向边城各族人民推出了使人耳目一新的《白毛女》、《穷人恨》、《一贯道》、《刘介梅》、《血泪仇》等宣传革命思想的现代戏,在建立新政权、推进民主改革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建团初期演出的传统剧目主要有《双明珠》、《北京四十天》、《青梅传》、《方丝帕》、《周仁回府》、《鱼腹山》、《劈山救母》、《双下跪》、《游龟山》、《夺锦楼》、《貂蝉》等许多剧目,并多次在新疆自治区调演中获奖,受到官兵及群众的好评。

  • 1953年,新疆猛进剧团专门招收的一批学员,新疆猛进剧团著名演员李秀英、刘慧军、苏萍、朱士兰、邵景淑、邵景珠、蒋孝民、陈新民、王生云(原籍户县)和崔瑞玉(原籍户县)等,即是这次招收的学生。个个成就非凡。

  • 1959年3月,新疆猛进剧团分出演出一队和二队,新疆猛进剧团分出演出一队驻扎在新疆伊犁为农四师猛进秦剧团,二队留守新疆乌鲁木齐。

  • 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改属兵团政治部领导,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秦剧团

  • 1960年兵团成立艺术剧院,猛进秦剧团成为艺术剧院的八大剧团之一

  • 文革期间解散,1978年恢复,1984年又重新归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现在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下属的四个专业院团之一。四十年来,他们时刻牢记上级“要为新疆各族人民多办好事”的要求,坚持党的文艺方针,经常深入厂矿、部队、学校和军恳农牧田场及边远地区,为各族人民演出,足迹踏遍了天山南北。据统计,自1956年至1966年,该团平均每年演出400多场,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 其代表剧目有《三滴血》、《窦娥冤》、《赵氏孤儿》、《夺锦楼》、《双明珠》、《火焰驹》、《孔雀胆》、《游西湖》、《谢瑶环》、《三击掌》、《三堂会审》、《梁秋燕》、《豹子湾战斗》、《两颗铃》、《红旗牧歌》、《春到草原》、《妇女代表》、《青年一代》、《骑上驴儿上北京》、《江姐》、《天山红花》、《周仁回府》、《红楼冤》、《西琳与帕尔哈特》、《辕门斩子》等3OO多个传统戏、新编古代戏和现代戏。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秦剧团

  • 该团的著名演员主要有:刘彩霞,须生“三民”(即邸德民、郭孝民、陈信民),还有王省民(工花脸)、曹玉民(工花脸)、常新智(工三花脸)、何玉琴(工青衣)、苏玉琴(工小旦)、周志详(工小生)、韩坤义(工花旦)、何全中(工小生)等。

  • 出生在陕西户县的姜晓民由于家庭贫穷,9岁起就开始学习唱戏。“当年学戏的大多数都是穷孩子,想学门手艺混口饭吃。”在他的家乡,有一位国民党旅长,因酷爱秦腔成立了一个太白剧社,9岁的姜晓民于来到剧社拜师学艺。在这里,他先后拜过3位师父,“他们唱什么角色,就教我什么,不过我主要学习的是花脸。”几年后,太白剧社却因故解散,姜晓民与剧社的另外几人经人介绍来到国民党陆军第十七师的猛进秦剧团。“因为师长是陕西人,喜欢秦腔,就招了一批能拉会唱的陕西人,组成了猛进剧团。

  • 剧团有100多人,到处到部队演出,演的都是传统戏。

  • 剧团投诚后,大多数人都留了下来,共有100多人。第三天,就开始在部队演戏,一连演了三天。

  • 由于十七师属于先头部队,剧团便留在了军部。“军部还有一支宣传队,还一起合演了《闯王进京》。”

  • 1949 年,在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相继解放了三原、泾阳、咸阳、礼泉、乾县、兴平、武功、永寿等县后,准备挥师西进时,长期统治青海、宁夏的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及马鸿逵为了维持其岌岌可危的反动统治,急调国民党陇东兵团和援陕兵团,由陇东兵团司令官马继援统一指挥,联合胡宗南所属十八兵团等部,共30多个师(旅)20余万人,于6月10日向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发起反攻,企图重新占领咸阳和西安。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秦剧团

  • 面对敌军的猖狂反扑,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所属各部队采取诱敌深入、节节抵抗、逐步后撤的战略战术。“在后撤前,剧团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回家,留下的只有十几个人。

  • 到1949年8月兰州解放后,十七师派人来接剧团,只剩下三个人。在西安,3个人分头找人,联系当年剧团的成员,这样又招回来四五十个人,剧团又再次成立。”

  • 1949 年11月,第17师奉命进军新疆,由于此时已是冬季,剧团便留在了西安。“在西安的时候就天天演出,随后到了兰州并在这里过了春节。

  • 当时在兰州演出的还有常香玉的豫剧团,一起在双城门外演出,一直演到1950年春,才开始进疆。

  • 到吐鲁番的时候,桑葚都已经熟了。到达迪化(今乌鲁木齐)后,剧团当日便进行了演出。“随后的几年里,剧团就一直留在迪化。

  • 后来剧团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就一边演出,一边通过演出的收入建起了民主剧院(今乌鲁木齐市儿童影剧院址),开辟了自己的演出阵地。”

  • 1959 年2月,农四师党委决定组建秦剧团,兵团有关部门领导当即答应,1959年3月,新疆猛进剧团分出演出一队和二队,兵团将猛进剧团一队分给农四师,同时同意农四师仍冠名“猛进”成立秦剧团,还把二队的当红演员刘慧君也调到农四师。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秦剧团

  • “当时一队有49个人,到达伊宁市的当天晚上,就在师部俱乐部为农四师干部战士演出了《火焰驹》。由于没有排演场地和演出场所,师部当年就投资建设绿洲剧院,剧院落成后,剧团在这里进行了汇报演出,由于剧院没有暖气,当时剧院就支起了4个大油桶当作火炉。

  • 一年大概要演出300多场,从春天到秋天,基本上都在基层演出,一天有时要演2到3场。冬天就进行一些排演。

  • 由于当年的条件所限,当年剧团的演员下基层时有什么车就坐什么车,大货车、马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有时演职人员甚至坐着牛车赶场子。尽管如此,剧团演员都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有时连卸妆都顾不上,每天都是灰头土脸地补一下妆就赶下一场演出。

  • 到基层去演出,没有什么正规舞台,条件好一些的地方我们临时搭个舞台,有时干脆就在随便立4根柱子,围起来就做为舞台。

  • 1966 年3月,剧团大部分演职人员以体验工农兵生活的名义被下派到农四师66团,剧团仅剩下少数人,演出已无法正常进行。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秦剧团

  • 1968 年剧团正式解散。

  • 1978 年剧团重新恢复。

建设兵团第十师秦剧团

  • 十师秦剧团,成立于1943年,前身为国民党骑五军骑六旅“小小秦剧团”。主要创作演出优秀戏曲艺术和民族歌舞,为观众服务。戏曲、喜剧、舞台艺术作品创作。

  • 骑五军系国民党青海军阀马步芳的部队,该部队成员几乎清一色为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的西北人。西北人爱听秦腔,便于1943年招收了一些少年儿童,成立了一个“小小秦剧团”。

  • 1946年,骑五军调入新疆驻防,把“小小秦剧团”也带到迪化(乌鲁木齐)。

  • 1947年,骑五军整编为骑兵第一师,“小小秦剧团”隶属骑一师。

  • 新疆和平解放后,骑一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骑兵第七师。“小小秦剧团”随部队编入骑七师序列,成为骑七师政治部所属的宣传队。

  • 1952年3月,宣传队奉命参加保卫、建设阿勒泰的任务,演职员于这年5月从奇台到达承化(阿勒泰市)。

  • 1953年3月,驻疆部队整编为国防、生产两大序列,宣传队编入新组建的新疆军区农业建设二十八团,成为农建二十八团宣传队,但对外演出时仍称秦剧团。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秦剧团

  • 1959年,农十师恢复成立后,宣传队被调到师部北屯,正式更名为农十师秦剧团。

  • 1964年底,秦剧团更名为文工队。

  • 十年动乱期间的1969年,文工队演职人员集体下放到渔场(现一九0团)劳动、剧团停止了一切演出活动。

  • 1979年6月,阿勒泰地委、行署将下放到渔场的人员调回,剧团又正式恢复,定名为阿勒泰地区秦剧团。

  • 1982年,兵团体制恢复后,阿勒泰地区于1983年将剧团移交给农十师,重新成为农十师秦剧团。

  • 1996年,剧团老同志被批准退休,中年演员分流或调离,只留下了4个人负责团里工作。同时,配合师里的各项文化活动。

  • 人员编制情况:秦剧团人员编制为50人。秦剧团现有在职人员3人,离退休24人(离休2人)共计27人。

  • 主要职责:戏曲艺术、传统艺术整理加工与保护的同时,增强现代歌舞小品精品意识,创作、演出优秀作品。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戏曲、喜剧艺术普及推广舞台艺术作品演出、艺术创作表演人才的培养。多渠道开展创收活动,改善办团条件,争创一流剧团。为师各项文化活动开展服务。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秦剧团

  • 历年主要工作成绩1953年自演的河南附子《歌唱英雄王正忠》参加新疆军区的战士文艺会演,获创作二等奖。

  • 1959年农十师秦剧团的全体演职人员到乌鲁木齐参加自治区首届文艺会演。由该团创作的秦腔现代戏《丰收》获音乐一等奖。会演结束后,我团演员被选入新疆军区战士业余演出队,并于这年6月代表军区和兵团赴京参加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彭真等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秦剧团

  • 1982年我团演出的哈萨克大型历史剧《萨里哈与萨曼》参加了自治区文艺会演获二等奖。

  • 1991年,西北五省区“太阳杯”戏剧大赛在古都西安举行,农十师秦剧团代表新疆兵团将《萨里哈与萨曼》一剧再次加工整理改编,结果该剧在这次大赛中获银奖。同时,剧团被评为“精神文明团队”。

  • 1996年参加兵团文艺调演大型舞蹈《国土在我心中》获一等奖。舞蹈《打油葵》获优秀节目奖。舞蹈《点将台春秋》获创作、优秀节目奖。

  • 2001年我团演员参加全国小品大赛中小品《升国旗》获铜奖。

  • 2002年参加兵团戏剧大赛中眉沪剧《送羊》获二等奖

    新疆建设兵团直属文艺团体一一秦剧团

  • 2005年小品《升国旗》获兵团五个一工程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