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当中的“色即是空”指的是什么?

我是笑颜如花的小仙女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很多人前面这几句话都记不住,但是最后两句话记忆尤深,尤其是一些电视剧或者电影镜头中,很多人家房间也会挂这么一副字。

那么我们经常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以下是在下杨角风的理解,当然,我本凡人,绝对没有菩萨的觉悟,所以能悟到哪一层,就算哪一层吧,有不对的地方还望大家指出!

要解释清楚这句话,我们首先解释清楚一个字,那就是“色”字。这个字是不是大家心里想的那个“色”的意思呢?

在《心经》中,色字其实最贴切的意思应该是人们能辨识的一切事物,大家可以理解成眼睛所能看到的。也可以理解成相,也就是说人要有人相,动物要有动物相,植物要有植物相,众生有众生的相,还包括闻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等等。

而不是我们狭隘的认为“色”就是指欲望,或者是颜色、美色、情色等。

“空”字呢是指,一切都是虚无的,也就是说,刚才提到的“色”也是空的,是没有的。就是你不要去人为的认为它是空,如果认为它是空了,那就叫空相,那么它就不能叫“空”了。

好深奥的心经啊,我们可以理解成我们所具有的都是执着。比如金钱、地位、美女、享受等等都是色,我们世间很多人为了这些“色”而努力拼搏,或正当,或不择手段,这些都叫执着,如果人执着了,那么就无法色即是空了。

那如果色即是空了,也就是说,不管我们是做善事,还是做恶事,都是一场空嘛,我自己内心是空的,是不是也是最高境界呢?

并不是,这也叫执着,也是没有达到“色即是空”的觉悟。

而真正理解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则是说不管是能感受到的相,还是感受不到的空相,都不去执着。也就是不往有和空偏移一点点,偏了任一点,都不能说理解到了。

再深一点理解的话,可以理解成色是能看到的,空是它内在的。比如水,我们看到的是水,可是更深层次的可能是氢和氧原子,而且是不规则运动的。

也就是“色”是客观存在的,“空”是靠自身理解的……

而不管是水形成的波浪是相,还是波浪的内在是水,总之色和空是分不开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正所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可能杨角风还是没有解释清楚,因为我自身的悟性也就到这里了,如果能完全悟透了,就成佛了。

我叫杨角风,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别忘右上角的关注哦!


杨角风发作


色即是空指一切表象都是虚无,都是某种因缘和合而成,由空而来而回到空去。具体含义要结合上下文解释。


一,色即是空本义:

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五蕴指色,声、香、味、触,而这五蕴的感知又靠眼观色,耳听声,鼻闻香,舌知味,身验感觉。

五蕴皆空,而色是蕴的一种,也即是空。

色就是我们眼里所看到的大千世界,一花一草,一物一景,今天笑容满面……

空就是什么都会成空,所有的一切都是归零。无常在,没有永恒,最终种种终必成空,今天看到的花草,说不定明天就死了,今天高兴明天或许或伤痛。看到像没看到一样,过去了就过去了,缘来而生,缘走而灭,随喜随空。

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他四蕴也是如此。

这和一代文豪范仲淹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着相似之处,一切皆会过去,种种终必成空,又何必有或喜或悲的执念?

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含义。


色即是空,色是一切事物的表象,或贫穷或富有,或美貌或丑陋……包括一个人的心里状态可高兴或烦恼这些外在的呈现方式,而这些表象都是一种虚空的存在,随时承地都可发生变化,这些物质表象并不能真正被得到,其本质也是空的。

空即是色,这种虚空的存在又是和外在表象息息相关,有一定的因缘或因果,种善因得善果,反之亦然。

有这样一句话诠释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关系。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三、色即是空的引申含义。


色即是空是一种大智慧,不念过去,不畏将来,立足当下。不必为世事而烦恼,更不必为未来而担忧,万事万物都是无常,不会永恒不变,只有保持空的状态,兵来将挡,水来土淹,顺其自然,时刻保持一种空的状态,就没有贪、嗔、痴的烦恼。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当你学会积极面对各种痛苦的时候,欢乐也就如影随形。如果做到色即是空,就是大自在,就是放下,就是得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万法因缘起,万法因缘灭,心中若有尘,则要时常去拂拭.心中若无尘.又何必去擦拭呢?

一切皆空,随心随缘而已。


有书共读


《心经》为《大品般若经》之一部,乃大乘般若学的核心之作,最早由鸠摩罗什译出。


鸠摩罗什来华译经后,大乘般若学才在中国真正流传。鸠摩罗什之前,中国已有治般若学之人,那为何直到鸠摩罗什来了之后,般若学才在中国真正流传呢?因为鸠摩罗什之前在中国治般若学之人,都不能确切把握般若真义,理解都是错的。


缘起性空

世间万物之存在,是不是皆须一定的条件?一个人存在,需要存活的条件,没有这些条件,就死了,没了。花草树木,甚至山川河流,它们的存在是不是也须一定的条件?这些所有的条件,即「因缘」。所以世间万物之存在皆须一定的条件,换成佛教的表达就是,万物皆「因缘而生」。「因缘而生」,即是「空」。

《中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意。」

为什么说因缘而生就是「空」呢。「空」是与「有」相对的概念。既然因缘而生是「空」,那么不待缘而生即是「有」。也就是说,不须任何条件之存在,即为「有」,佛教称之为「真有」,真正的「有」。这种不待缘而生,也即不须任何条件而存在之「有」,我们说它有「自性」。不待缘嘛,不须条件,自己实现自己,自己成就自己,谓之有「自性」。

《肇论·不真空论》:「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世间,有不须任何条件而存在之物吗?没有的。


所以万物皆是依于一定的条件而存在的,也即是待缘而后有。也即是说,万物皆无「自性」。无自性,那么万物皆空。「空」是就无「自性」言,就待缘而生言。此谓「色即是空」。「色」为万物形貌,即指万物。


性空假有

既然明白「空」是指万物无自性,皆待缘而生。那么「空」自然就不是所谓「无」,以及「不存在」。


说万法皆空,并不是万法皆无,或万法不存在。明明就存在嘛。怎么能是不存在呢。

《肇论·不真空论》:「若有不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不可谓之有矣。……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

万物皆待缘而后有者,所以我们只说这个「有」不是「真有」,而是「假有」,「假有」即「空」。但「假有」并不是「无」。因为有缘之起应,有种种「假有」,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之「无」。只不过这个「有」是待缘而生的「假有」而已。


所以「空」不是「无」,而显现为「假有」,也即是「色」。此猬「空即是色」。


破因缘

般若学既以「因缘生」界定「空」,何以又「破因缘」呢?因为怕你执「因缘」以为客观实有。也即是说,虽然万法因缘生,可你如果据此以为「因缘」即为客观实有之规则,亦是错了。「因缘」亦无「自性」,亦是「空」。


怕你执于「因缘」,故「破因缘」。也就是说,不仅具体事物是「空」,一切「理」亦是「空」。一切皆空,皆无自性。


自性与他性

万法皆因缘而生,可如果「因缘」亦是空,亦无自性。那么所谓「因缘」如何生法呢?这即涉及「自性」与「他性」之问题。



法非实有,因法须由其他条件得来,即因缘生。所以法无自性,但可说法有他性,「他性」即指因缘而言。可条件本身亦无自性,亦是由其他条件而得,亦是从众缘生。所以「破因缘」后,「因缘」无自性,每一「因缘」皆由其他因缘而生。


比如A无自性,造成A之因缘为B,B即为造成A之他性。B亦无自性,因B由C而成。如此层层推衍。所以最终法无自性,「因缘」亦无自性。每一法均可成为其他法之条件,亦均是以另一些法为条件。这样就解决了「因缘」既无自性,则如何生万法之问题。


八不中道

惯常我们执着于客观实体,以为这个实体有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状态。比如,我们以为有一个固定的实体存在,才有生、有灭。


现在我们知道了,一切皆是因缘生,并不存在这个所谓实体在后面。因缘生不是真的生,因缘灭不是真的灭,所以生灭相也即是幻相。


所以一切我们惯常以为之经验世界对实体是种种诸如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皆是戏论。因为万法皆空,本来就不存在一个实体,他如何生灭,如何来去?所以《中论》中云: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此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此谓之「八不中道」。此义即《心经》所谓「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孙虚白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这个是没有办法说的,因为全是实际修行的境界与功效了!

先说五蕴,五蕴包括“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色蕴:包含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又作五尘):色、身、香、味、触。

受蕴:对境领纳事物。粗浅的说,就是五根面对五尘的刺激,在第一时间、直接产生的感觉!

想蕴:对境想像事物。五根、五尘的刺激累积于心,心把这些刺激当成了真实不虚的东西,进行想象、加工,即是想蕴。

行蕴:除了色、受、想、识,其他一切行就叫行蕴。

识蕴:对境了别、认知事物。从婴儿开始,持续不断的各种刺激直到七八岁,从心分化出一种特殊的功用——即是我们普通人的所谓意识。这里的识,不止包括意识,还包括心,更包括了那个无上的“本体”!

了解了上面的五蕴,然后我们再说,为什么菩萨在功夫进行到“般若波罗密多”时,看空了五蕴,达成了“舍利子”状态时,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打个比方:我们普通人,从看到色象,再到“色相”进入人心,那就好像倾国倾城的大美女,一个人跑进了光棍国一样,那场面简直不忍直视。这种情况下,这个“色象”能“清清白白、完好无损”的沿着“五蕴”的魔爪通道直达我们的心吗?同时,心也由于宿世被迷惑,糊里糊涂,大权旁落,不但不能掌控身心,还被意识,被业力、被五蕴忽悠得团团转!

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怎么分辨什么是色?(这里色代指五蕴)什么是“空”?(这里空表示本体以及本体外在的一切的衍生物)

菩萨就不一样了,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那是处在了无内、无外、无人、无我的无上境界。“一观”,自然看穿了“五蕴”的各种歪门邪道,既已看清,则自然看破而不被迷了。

这时,即便有“色”,空还在,菩萨也空;即便看“空”,菩萨也空,色也还在。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我们普通人眼里呢?色就是色,空-也还不知什么是空,两者毫不相干!

以上浅见,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三教一家共华夏


《心经》当中的这句「色即是空」它的含义应该要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小句经一起来展开!这样就容易理解;这四小句经几乎所有的修行人都会背诵,这四句经把它概括起来就是在讲「如是我闻」;就是讲「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就是在讲「虚妄」什么叫虚呀?一切的万法,无所从来,没有什么根源,不是什么东西生出来的,在十法界当中你查不到它的来处,叫虚。 什么叫妄呀?虽然查不到它的来处,但是呢,它当下现前,你时时刻刻能感受到它存在,这叫妄。 虚也可以关照为空如来藏,妄关照为不空如来藏!虚妄放在一起是空不空如来藏。所以,虚妄这两个字就是一心三藏,就是如来藏妙法! 就是讲阿弥陀佛! 那么就这四句话,我们对照到通常讲的藏、通、别、圆这个四教门来作一个比较。 藏教菩萨从有门而入,执事昧理,执相昧性~他只见色,不见空。

这个色,注意,概述为一切的万法,还包括《心经》这四句经文后面的‘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是不是有动相啊?有分别相、思维相都可以概括。这里的空,是指「空如来藏」,是阿弥陀佛的「阿」,是我们的真心本性~不可以把它说为虚空,虚空是色法。

藏教菩萨执着念佛、拜佛、行善、断恶,在有形有相的万法上执著。修得好能得人天福报,修得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他也能超越六道轮回,但是不能明心见性。

通教菩萨是离色见空性,他是执性昧相,执理昧事。他只是执着一个「阿」,他要破「弥陀」,连藏教菩萨修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等一切的善法他都要统统破除,他是灭相见性。但是通教比藏教有进步,藏教菩萨连空都不懂,压根没有空的概念。

那么到了别教呢,他虽然也承认空,也承认色,他是从「亦空亦有」二门而入,有次第性:在空才能见到空,在色才能体会到色。弥勒菩萨在《楞严经》讲: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他强调另外有个识性造就出无量的佛来,但是没有讲:无量的佛就是一尊佛,无量的佛没有哪一尊佛不是哪一尊佛。他没有讲识性即是无量佛,所以带有次第性。 那么按照圆教来讲,是从「非空非有」这二门而入。他是对空说非空,对有说非有;换一种说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空即色」。而且当下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一就是二,二就是八,八就是九。这才是真正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们通过打比方来说明这四句话,就拿手来演戏。比如说:手掌的五个指头表无量万法,这无量万法的佛、菩萨、天人鬼畜、风云雨雾都在,无量的行持、说法、善呀、美呀、真呀,都包括在内。 那么藏教菩萨在这有形有相的万法里执着,他行善断恶,也叫佛,但他不知道手掌当下就是拳头。 那么通教菩萨他眼见手掌,心里呢,似乎悟到那个拳头,但悟的不真实,他知道一切的万法都是一个真心变现出来的,但怎么样变他不懂。通教认为:掌不是拳,拳不是掌,色不是空,空不是色。他灭相见空性,认为这是大解脱。 那么别教呢,掌是我,拳也是我;色是我,空也是我。同时他最大的问题,就是认为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尊佛。拿这个拳头大法而言,圆教则是看手掌当下就是拳头~即掌即拳,即色即空。同理看这里一个指头,当下知道它就是拳头啊?看三个指头,当下是不是拳头啊?那么这里的一当下是不是这里的三呐?都是一个本体。所以圆教呢,是在相见性,在一相即是无量相,在二相即是八相,在九相即是一万相,没有哪一相不是哪一相。


我们再来比对一下通教禅宗的那种行持,他呢就是在讲这个所谓的‘无为法’,他要通过静心、打坐啊,然后排除一切的有形有相入到这个‘空性’当中,执空昧相。他这种修行的方法,是用有为之心去修无为之法。怎么叫用有为之心行无为之法呢?就是指他是有意的用行为上的造作来强迫自己入到这个空性当中,入到这个无为当中,所以仍然判为‘有为法’;他是有意的在用心要入到这个空相当中,觉得自己入了‘空相’就已经是真正的‘无为’了。用有为的心来行无为之法,仍然是有为法。所以通教要破除一切的相~这一切的相本来就是我,它给漏掉了,他能成佛吗?所以他修得非常非常好,非常非常认真,只能破除一分灭相无明见空性而已。

那别教菩萨呢?他是从“一空一有”两门而入,比较灵活,他知道从空出有,也知道从有出空,他不执著在有的那一头,也不执著在空的那一头,相对来说比藏教菩萨、比通教菩萨的境界都要高,他是比较圆融;但是呢他太可惜就可惜在他里面有次第性,他不知道这个“空”啊当下就是“有”,不知道“有”当下就是“空”;所以呢他非要“从空出有”,“从有出空”。他不知道“空”当下就是“有”!不懂得遍法界为一尊佛,一个念。别教境界叫中道不了义,他已经非常的接近圆教境界了,只可惜带了一个次第性。

那么圆教境界呢,可以称之为中道了义,即有即空即中,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知道法界的万法当下是一念随缘变现!在《楞严经》里所讲的这个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其实就是在讲中道了义,名相概念不同而已,法理是一样的。所以啊圆教就非常妙,听经闻法就明白一切的万法都是我;他不需要灭相见性,他在相就见性,无相也是我,有相也是我。只要把这个我执破除掉,刻骨铭心深信不疑,他就是一步登天。在《楞严经》讲啊: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何籍劬劳,肯綮修证?越是真理越简单,越是成佛越容易,只问你信不信。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证,诸佛菩萨祖师大德都是这样教化。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告诉我们:你还修吗?一念信解,蒙佛授记,你当下就是佛啊!你当下就承认呐!你即是佛,佛即是你呀,只要你相信!那么有些同修讲:「我就是相信啊,那我为什么现在不能千变万化呀?我现在还有烦恼习气呀。」这是我们普遍存在的疑惑,是不是? 我们现在难就难在还有这个肉团身无明壳,在佛法里叫定业。即使你没有明白,你也成佛了,为什么?你里面还有一个心,知道吗?它已经明白了。在《法华经·弘传序》讲「俱崇密化之迹」,为什么?你里面那个第七识已经瞒天过海,瞒着你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意识心之天,而过生死之海。这是佛在《地藏经》中讲“闻在本识”。本识本识,就是我们第七识、第八识,它是一个识。 我们现在为什么得不到妙用呢?就是因为肉团身这个无明壳束缚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妄想心在障碍我们,在调虎离山;可是我们里面那个真心,它能不能调动啊?调动不了。只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一旦中阴现前,肉团身这个无明壳解体,眼耳鼻舌这六种妄想心销亡,唯一的第七识当下做主;它这个时候呢,会把我们在有生之年听闻的「如来藏」道理时所证得的一切功德现量现前,是走这个过程。佛为什么给法华会上的菩萨授记呀?因为他是过来人,他知道你在肉团身的时候即已当下成佛。

比如说一个很坏很坏的坏人,他对电路非常精通,跑到配电房去操作,他会不会触电啊?不会。因为他明心见性了。虽然他很坏,他能带业往生,是不是这个道理呀?一个人即使是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学雷锋标兵,但是他对电路不通,你叫他到配电房,是不是送死啊?圆顿大法还有一条,你在见道位见到的真如本性与在证道位证到的真如本性,是无二无别。 再比如:你在黑夜里前方一百步的地方看见一盏灯,你会不会又屁股转过来往黑暗方向跑啊?不会。所以见道就等于晚上见到灯,见到了灯你是不是进入了亮光了?进入亮光就是进入佛土,你永远不落六道轮回;那你继续往前走,走了一百步的时候拿到灯了,成佛了,拿到的灯是不是就是见到的灯啊?有没有区别啊? 这个藏教、通教、别教,他讲解行并重,因为他见到的这个解跟我们这个解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我们是面对灯见到灯光,既见灯,也见光;通教菩萨是背对灯见到灯光,所以他那里仍然是摸索,不知道摸索了多少个无量劫,也许能够明心见性。那么别教菩萨比通教菩萨又好一些,他可能不是背靠灯,他可能是这样(耳朵对着灯),这他也看不到灯,是不是?解行并重是前七种方便,圆顿大法不存在解行并重,而是见道成佛(当然这是指分真即佛。成圆满极果如来还要修证)! 圆顿大法就是华开莲现!不是说说而已,它是讲真实。所以重点从「为什么见道当下成佛」来解答这个问题,要我们心里刻骨铭心,深信不疑。要好好观照啊!这是我们在讲这「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十六个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者见大,小者见小啊!所以这个色空,空是不是「如」啊?色是不是「是」啊?所以,「是即是如,如即是是;是不异如,如不异是。阿即是弥陀,弥陀即是阿;阿不异弥陀,弥陀不异阿」。


自古以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 诸位吉祥 如意 自在! 阿弥陀佛!


如来藏4


【色指什么】

《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的色到底指什么呢?我们先看一下心经中的其它教诲,“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此处提及了六根,以及六根所对应的六种物质,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此处色即是指众生眼睛可以看到的物质,是一切眼能触及的一切物质。决不是仅仅指女色,美色及各种美女色相。

色是指世界万法中的一切物质,从《心经》中“是故空中无色,......”,告诉我们,色包括“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等一切。

【色即是空】

空是佛学最核心、最基本的哲学观,在佛眼里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空的,此处空不是无、没有,指的是性空,或者说世界上的、宇宙时空中的一切都具有空性,都是空的。佛云“四大皆空”,四大是指构成世界的四大基本物质即“地、火、水、风”,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四大物质缘缘和合而成,这些物质也是空的,当然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色也是空的,所以“色即是空”!

【悟空即佛】

观自在菩萨行深至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是说修行至般若,印证了世界万法的空性,即五蕴皆空,所以一切众生修行,悟至空性,便会心无挂碍,心无挂碍,便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达到佛的涅槃境界。

而现实中人们经常为外在的色相所迷惑,以至于自己的内心浮动,贪嗔痴慢疑五毒俱生,如果不经常的自我感悟、修行,改变对世界的看法,以空性看世界,以空性悟万物,那么我们就会一直生活在这个烦恼丛生的婆娑世界,甚至终生感受不到幸福和快乐!


美日美嗑


佛祖所指的“色”,就是能够看得见的东西,包括在电子显微镜下都能够看得见的电子呀夸克呀之类的,总而言之就是具有“实物粒子结构”的东西,例如石头、肉体、空气、星球、电子、原子等等;


佛祖所指的“空”,就是看不见的东西,包括在电子显微镜下都看不见的场呀波呀超弦呀之类的,总而言之就是具有量子化的“场能结构”的东西,例如各种能量场、量子、超弦、时空场等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不稳定的,都是空无的,但是万事万物又都是诞生于空无之中。

翻译成现代科学语言来说,就是说宇宙是虚无的。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一些微小的超弦的振动形成的。这些超弦非常微小,无形无质,随机振动,整个宇宙里实质就只有这些东西。包括时间和空间都是由“超弦”这种东西构成。


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同频率的超弦的振动形成不同的各种粒子,这些粒子又构成了原子等更大的物质。从这种角度来看,宇宙确实是虚无的,有的只是随机振动着的细小的超弦。不同振幅和频率的超弦,就构成了形形色色的万事万物。这就是释迦摩尼的《心经》“色既是空,空亦是色”的本质诠释。



现在的量子理论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不管是实物粒子结构,还是各种场能结构,其实都是由最基本的量子这样的能量包构成。 量子这样的能量包,实质就是由一定数量的无形无质的超弦所构成的结构。



量子理论指出,两个量子化了的实物粒子之间,如果存在有同源同属性关系的话,不管相距多么遥远,都可以同步发生纠缠现象,量子学家称之为量子纠缠。 并且关系越近,纠缠效应越强。什么是量子化呢,就是我们把一个实物粒子进行量子化处理,在量子这个级别上去把控它的整体性。要是还不明白,就想想什么是纳米化吧。 所谓纠缠,就是无时间差的相互感应。






自然界中的量子纠缠现象其实是普遍存在的。同卵孪生之间的心灵感应,还有恋人之间,恩爱的夫妻之间,母子之间也是经常发生这样的所谓的量子纠缠现象。






量子理论的缔造者们还发现,假如把一个人进行完全的量子化处理,这个人就可以穿越时空。计沙生命定律认为,生命是由实物的肉体结构和量子化了的场能结构等两套生命系统所构成。并且场能结构是天生就被量子化的结构。这样看来人体本来就具有穿越时空的感知能力,只是肉体结构暂时还不能实现与生命的场能结构一起穿越。…… 作者计沙








评论(0)

计沙生命定律


来点干货:佛经里的色即是空,空的到底是什么东东?

心经上有一句话:“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色为什么是空呢?色,一般来说指是是物质,空,一定是指空掉某些东西,也就是“否定”、“空去”、“不存在”的意思。可是佛教大师总是说,色即是空这句话并不是说色不存在,而是说色是依缘起的方式而存在。

那么色到底空不空呢?既然不空干脆说色就是有好了,为什么还要说空这个字呢?

其实“色不异空”,这是从唐朝的三藏法师玄奘法师翻译的版本上出现的,因为语言优美、精炼,在我们中国流传最广。但是还有另外几个翻译版本,其中《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宋朝西天译经三藏施护翻译的。王菲演唱的心经就是这个版本的,不知大家有没有印象。

在这个版本中,相同文义的内容是这样的:“当观五蕴自性皆空。何名五蕴自性空耶。所谓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无异于空。空无异于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教公认这两个版本的翻译内涵是一致的,那么就是说:色即是空,其实是说色的自性是空。(五蕴自性皆空是指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自性空),如何了知诸法的真相呢?应该观察色和受、想等这五蕴的自性是空的,这五个的自性不存在。也就是色的自性不存在,色以空掉自性的方式而存在,受、想等四个蕴也是一样。

哈哈,原来不是说色是空,是说色的自性是空啊。

色与色的自性是不同的两个事,所以说色的自性空,并不是说色本身是空,色本身还好好的呢,他还存在,已经不咳嗽了。

佛经不会连色、受、想等这些本身存在的事物否定掉的,不会明明相违的两件事故意说成一样,让你无法理解。有些标新立异的人,把多说成就是少,有就是没有,做了就是没做,故意说一些逻辑上不通的,让人觉得非常神奇,我等吃瓜群众理解不能。其实他自己也解释不了。

好了,那么色即然存在,色的自性是空,那这个自性到底是啥?

“自性”这个词有三种内涵:1法的究竟本质,2这一法独特的性质,3这一个法它自己能从自方独立成立的那个能力。

佛教的中观应成派认为,前面那两种解释的自性是存在的,第三种解释的这个自性是不存在的,所以说色的自性空,是空掉这种色自己能从它那一方独自成立的那种能力。

那么色自性是不是空,与我有半毛钱关系,反正色还存在,又没有减少什么,为什么佛经单独拿这个说事,而且还是最深奥的道理?

其实原因就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认知,就是我们会感觉我们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是在这个东西存在的那个位置上依靠它自己的能力而存在的。这种认知刚好和佛经主张的世界的本质相反,这就是我们的无明,是佛经上所说我们轮回于三界的根本原因。

这个道理已经被现在的量子力学所证实,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翟林格说:“量子力学和佛教都关心因果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构成了客观的实体, “ 空性” 的本质是什么,等等。佛教对物质和世界本质的理解,比人们日常生活所习惯的、常识性的世界观念要复杂、精微得多。佛教有远比世俗观念复杂和精细的本体论与认识论,而当代量子物理学在遇到理解的困境的时候,发现佛教的这种复杂而精细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恰恰就是在回应他们今天遇到的问题。”

量子力学认为,经典物理学认为的世界是由很小的颗粒组成的,而且这些微小的原子等颗粒是自己客观独立存在的,与观察者是无关的。但是量子力学的研究表明并非如此,安东·翟林格说:“大乘佛教中观论认为,观察者本身在实在之本质中通过“ 缘起” 这个概念而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客观物质世界不是独立存在的,而现在的量子理论也发现了,光的本质依赖于观察者。”

所以色的自性是空,第一不是说色本身不存在,是说它的客观独立性不存在,第二不仅佛教有此主张,并且已经被量力物理学家通过实验验证过了。这个道理你懂了吗?

至于为什么色自性是空这么重要,说来话长,我们慢慢聊。


青椒芋头


色的梵文意义是: 泛指一切可以辨识的存在。在古代高僧翻译汉文的时候 因为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 而用了“色”这个字来翻译。

心经中所指的“色”,即是指众生眼睛可以看到的物质,是眼睛能触及的一切物质,能够看得见具有“实物粒子结构”的东西。例如石头、肉体、空气、星球、电子、原子等等。决不是仅仅指女色,美色及各种美女色相。

“空”是佛学最核心、最基本的哲学观,在佛眼里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空的。佛祖所指的“空”,就是看不见的东西,具有量子化结构的东西,例如各种能量场、量子、时空等等。宇宙时空中的一切都具有空性,都是空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被外在的色相迷惑,以至于自己的内心浮动,贪嗔痴慢疑五毒俱生,如果不经常的自我感悟、修行,以空性看世界,以空性悟万物,那么就会一直生活在这个烦恼丛生的婆娑世界,终生感受不到幸福和快乐!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不稳定的,都是空无的,但是万事万物又都是诞生于空无之中。

此处空不是无、没有,指的是性空。当你看一件事感到迷惘糊涂的时候,冷静一下。把这件事一分为二,分成两部份:对你有用的一部份和对你无用或有害的一部份。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整个过程,在活着的时候,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当它结束的时候,一切就成为空了。

凡一切可以看到的物质,都可以消失。凡一切可以得到的东西,也都会失去。

色既是空”一切都是虚妄,一切都会消失,消失了的就是空。


24帧半


色,指是有相有形,看得见摸得着的都叫色。所有物质,以及物质引起的现象都叫色。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叫色界。我们的身体就是色身。至于很多人把这个色理解为男女的情欲,也不是不对,只能说不全面,这只是色的很小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我们的身体是物质组合成的,有了这个身体,也就有了我们的心灵、意识、思维,这个也属于色。简单的说,

色指的就是我们的身心乃至宇宙。

这样自然就引出了新的问题:宇宙从哪里来,宇宙又在什么里面。再翻译回经文用语,就是色从哪里来的,是什么在容纳色。色是从空里来的,色在空中。而空是无相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

信佛修行就是为了悟空,悟透了这个空,就成了佛。因为这个空才是:真正的我,永恒不变的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悟空,就是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佛家的宇宙人生观是这样的:有一个真我。这个真我没有时间的概念,没有空间的概念,没有大小的概念。真我是无相无形的,是永恒无限的。就是空。而我们的宇宙人生都是这个真我显现出来的假相,也就是说现在打字的我是真我中显现出的假我。

真我,空,只有一个。假我,色,有无数个,在轮回。如果你觉得这不科学,是迷信,你可以查查什么叫平行宇宙,说的就是这个事情。如果你觉得人生是梦幻假相是迷信荒诞,你也可以查查什么叫全息宇宙,说的还是这个事情。

这样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容易理解了吧?

色离不开空,空也离不开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空跟色是一体的,不能分开看待。

这句话是观自在菩萨在告诉我们,修行不是丢掉虚幻的假相去追寻一个真理,假相就是真理。修行就是在擦镜子,擦掉了镜子上的灰,镜子自然就亮了,而不是这里擦掉灰,在远方出现个新镜子。

色就是凡夫,空就是佛。凡夫就是佛,佛就是凡夫。

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看出来,心经,虽然只有二百多个字,而且很多老头老太太都天天背诵,实际上却是佛学的高级课程。

在解心经之前,实际上咱们是必须事先了解我们的这个世界是假相,整个宇宙都包容在那个看不见的真我里面的。而这样的问题,是楞严经,圆觉经这样的大经讲解的,如果能把这些经的教义学清楚,需要一些时间。掐掐你的胳膊,疼不疼?然后告诉你这是假的,你怎么能相信?这个难度肯定是巨大的。

当我们明白了这些,到了心经,观自在菩萨又开始告诉我们,这个色跟空是一不是二,是一体的,是一件事的反正面。

到了心经我们就会明白,所谓我们的色身是假相,其实并不是说这是虚假不存在的,而是它不永恒,最终都会消失。

就像佛学经常比喻我们的是在颠倒梦想中,那梦是真的还是假的?梦也是真的,真的梦。

说了这些,估计又会有人不满了,这信佛的吃饱了撑的,整天叨咕这车轱辘话干啥,有啥用?

佛学讲的是整个宇宙人生,而且是一个非常完整的逻辑体系,所以每个细节都会有缜密的论证。在这么大的一个系统中,我们单独没头没尾的摘出来一小段,肯定会有人觉得莫名其妙。所以我希望大家明白,古往今来,这么多高僧大德,文人学者耗尽一生去研究佛学,那是因为这确实是一件非常有趣,有吸引力的事情。

学习佛法不是消极逃避,而是在追求最高的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