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古典时期的著名画家都集中在意大利和法国,而著名音乐家都集中在德国和奥地利?

饼脸星小胖丁


首先七师弟纠正一点,按照欧洲文化艺术发展史的划分,分别是古典时期,新古典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时期,浪漫时期,现实时期,现代时期,后现代时期,现在一般叫新后现代时期。


题主您说的,应该是文艺复兴时期。


这所以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还是人才问题。文艺复兴时期由意大利领衔,中心是佛罗伦萨,其实整个文艺复兴的推动力,是对于中世纪宗教系统强力打压社会的反弹,所以在艺术开始解禁奔跑的情况下,最直观且是最方便的形式,是绘画和雕塑艺术,这就是文艺复兴绘画雕塑四大基友: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立即闻名的原因,其实在中世纪时期,他们就已经相对闻名。在这些名家的引领之下,许多人纷纷开始接触绘画,学习绘画,之所以画家盛产,是因为这是流行艺术的原因。


与此同时,这当然也与意大利人相对自由奔放热情原因有关。其实直到今天,意大利还在引领或者说塑造世界视觉艺术的前沿。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意大利不产出音乐家,音乐家是有的,比如威尔第、帕格尼尼等等,只不过这些音乐家的光芒,被一种艺术形式的光芒所掩盖,这就是——歌剧。


但是在宗教改革处于位置的德国奥地利等地区,王室贵族对于艺术的引导仍然是主流,而他们的艺术倾向,则是音乐,高端的音乐教育,都来自于宫廷乐师,比如莫扎特、贝多芬等响亮名字,都深受宫廷影响,那一句话说白了,德奥的流行艺术,是音乐,尤其是交响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严谨的日耳曼人来说,钢琴、小提琴是基础性教育,比如贝多芬4岁,虽然家境不好,但是都会被父亲逼着弹琴。在超级圣地维也纳的辐射下,整个德国和奥地利都是音乐热潮。



大家看看达芬奇与莫扎特的形象对比,文化性格可见一斑。


我们看到了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神奇的欧洲,意大利的绘画与歌剧;德国奥地利的音乐与哲学;英国的戏剧与诗歌。根本原因在于三个,人才引领,民族性格与文化、社会的状态。


七师弟


谢谢你是精彩提问。你的问题涉及文化中心形成。为什么西方有现代工业,为什么古文明会衰落等等,都是文化中心问题。


大卫赞美拿破仑的作品

在中国也有为什么黄河流域的文明比长江文明发达问题。这也是文化中心问题。


法国二流画家布格罗的作品。

德国古典时期并不是欧洲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哲学、文学、音乐都很发达。哲学产生了像康德、黑格尔这样的巨匠,文学产生了歌德、席勒这样的代表。

音乐上产生了“3B”即巴赫、勃拉姆斯、贝多芬这样的巨匠,而且是集中地连续的诞生,这就容易形成一次音乐文化中心,引起欧洲的学习和关注。据说,拿破仑打到德国以后,士兵进入黑格尔的工作室,黑格尔冷静地说:请你们尊敬一个学者,当法国士兵得知,这个老人就是黑格尔,就非常尊敬地给他敬礼。


而法国皇帝拿破仑呢?到德国作为一个“胜利者”,第一件事情,就是希望见到文学巨人歌德。拿破仑见到歌德以后,非常尊敬地说歌德的小说他非常喜欢。

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文化给德国带来了多大的欧洲地位。

文化中心是以文化创造成就和文化密集为标志的。

德拉克罗瓦的作品。


德国在文艺复兴时期也产生过丢勒这样的绘画大师,但是没有延续这个地位。而欧洲古典文化事情,落后的德国却密集地产生了音乐高峰,这是一种文化幸运,因为在德国历史上,也只有这一百多年音乐家是最多而且都是巨匠。


安格尔的作品

德国与奥地利一直是友好联姻的国家,两个国家互相往来密切,所以,文化的影响也就最密切。

音乐在当时主要还是为宫廷贵族服务享受的,他们的享受消费,也是对音乐的支持过鼓励。而上层的喜好对于下层的影响也是非常直接的。

意大利的绘画一直是优势传统。因为罗马文化的中心就在意大利,对宗教的领导权的控制在意大利,绘画的传统是为宗教文化服务,而且,意大利的文化从文艺复兴以来就一直扮演者欧洲文化中心的角色,所以意大利的绘画就非常发达遥遥领先。

这是与意大利的优秀传统的继承发展和宗教文化欧洲中心的地位分不开的。


德拉克罗瓦的作品

法国在欧洲也是一个后起之秀,特别是拿破仑横扫欧洲以后,更加促进了法国崛起的欧洲地位。

民主自由就是从法国传播到欧洲的,所以法国在古典文化时期,也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欧洲的重要国家,产生了一些大思想家和绘画大师。

例如,法国启蒙运动领袖狄德罗就直接从理论上研究绘画,提出来模仿自然的理论。加上法国画家以文艺复兴大师的故乡意大利为师,产生了古典大师画家,例如大卫、安格尔,德拉克罗瓦,库尔贝等等一批又一批的绘画大师,终于把绘画的中心,从佛罗伦萨向巴黎转移过来了,形成新的绘画高潮中心。


千千千里马


了解欧洲历史的话,就对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历史上,欧洲曾经是一个整体,经过一次又一次分裂,才形成了若干国家。而意大利和法国都是欧洲形成独立国家比较早的地区。

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欧洲文化的中心地带,西方的文学、艺术、哲学、数学等相继从这里诞生,就像我们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一个道理。然后,西方文明才以海纳百川的姿态蓬勃发展,并慢慢向周边渗透。

达芬奇《蒙娜丽莎》

古希腊先被亚历山大帝国征服,后来又被罗马帝国所灭。罗马帝国最后又分裂成西罗马和东罗马。西罗马在公元5世纪末又一次分裂,变成由日耳曼人统治的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经过数百年再次分裂为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

至此,欧洲主要国家开始形成。虽然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但欧洲文化并没有断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文化依然是欧洲各个国家所信仰的文化纽带。

塞尚·玩纸牌者

风格大气典雅、高贵庄重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雕塑,是西方艺术的先驱。然而,这种艺术风格在中世纪几乎被摧毁殆尽。

经历了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后,欧洲人终于觉醒,在文化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

从14世纪开始到17世纪结束的文艺复兴,是以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标志着欧洲人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

库尔贝《泉水》

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城邦佛罗伦萨发端,给这里埋下了古典主义风格的星星之火。这个星星之火,在思想自由开放,追求华贵、庄重、典雅风格的土地上,燃起了熊熊烈火,很快从佛罗伦萨烧到罗马、威尼斯、热那亚、佩鲁贾等城邦,使整个意大利在文艺复兴中走到了前列。

古典主义主要指美术领域,在创作中主张理性是它的重要特征。

倡导复古的古典主义借着文艺复兴的东风,大力发展起来,从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门类,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大师。乔托,文艺复兴三杰,贝利尼、提香、乔尔乔内等意大利绘画大师一个接一个出现。

提香《照镜的维纳斯》

由于法国跟意大利是邻国,同时又是拉丁语国家,法国自然而然享受到了近邻的好处,从17世纪末期开始,法国艺术人才辈出,逐渐取代意大利成为整个西方的绘画中心地带。

瓦托、卡列拉、布歇、大卫、安格尔、布格罗、库尔贝等具有学院教育背景和过硬写实功底的法国画家,展现了他们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艺术品位,把古典主义风格推向了顶峰。

直到100多年后,随着浪漫主义风格形成,古典主义风格才宣告结束。

大卫《被维纳斯解除武装的战神马尔斯》

浪漫主义主张感性知觉,以表现理想世界的追求为目的,把想象力看作是创作的灵魂。常常采取夸张的手法,奔放热情的语言进行创作。

这种创作理念在比较具象的绘画上展现得并不是很突出,而对于抽象的音乐和半抽象的文学而言,这种艺术理念具有天然亲和力。

德国音乐巨匠贝多芬

因为德国人与奥地利人本身具有音乐天赋,超人的天赋加上与时俱进的音乐审美理念,让这些地区相继诞生了诸如巴赫,门德尔松,贝多芬,勃拉姆,舒伯特,莫扎特,海顿等音乐巨匠。他们用想象的翅膀让音乐迸发出感人肺腑的力量,成为一个个经典。


鸿鹄迎罡


这个问题很好,只可惜这个问题下的回答大多没有找到直接的理由。

(实际上背靠哈布斯堡王朝和勃艮第的财富的弗兰德画派并不亚于意大利的画家)

为什么画家集中在法国和意大利,而音乐集中在德国和奥地利。其实这个问题必须限制在一个准确的时间段里才能成立。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绘画确实一枝独秀,但是法国却不行,虽然法国国王也能把达芬奇请到自己的宫廷,但是法国绘画实际上不但被意大利甩在身后,也被弗兰德画派甩在身后,而且同样被甩在身后的还有英国宫廷。弗兰德绘画和北方文艺复兴的艺术成就并不亚于意大利,但是法国和英国这两个主要宫廷在这方面却逊色多了。同样的近代音乐看起来是德奥一枝独秀,但是在18世纪里意大利音乐也不比德奥的差,而且意大利人在歌剧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一直到莫扎特的时代,维也纳的宫廷歌剧院还在讨论歌剧到底能不能用德语。

(路易十四的宫廷音乐和宫廷使用的法语一样横扫欧洲,虽然他音乐的象征人物吕利是一个意大利人)

同样的德国确实有很多音乐家,但是这些音乐家里除了像巴赫这样太过于老实淳朴的之外,其他人其实纷纷出国淘金,比如泰勒曼就跑到了法国宫廷,更著名的亨德尔本来抛弃了自己的老主子汉诺威选侯,跑去英国女王的宫廷淘金,结果英国女王死了,继承王位的乔治一世就是当年的老主子汉诺威选侯乔治,吓得亨德尔只要逃去意大利。在巴洛克时期法国巴洛克音乐其实在欧洲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如果你们爱听法国巴洛克音乐,你就会发现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宫廷风格,和同时期的德意志宫廷风格是何等的接近。法国的路易十四和巴伐利亚的马克斯选侯的音乐几乎毫无区别。今天被视为巴洛克印象的巅峰的巴赫,在他有生之年其实并不著名。巴赫有生之年更多的是作为管风琴演奏家著名,他作为作曲家的威望是十九世纪以后才得到承认的。

(德意志音乐家里出国淘金的大有人在泰勒曼和亨德尔绝不是少数)

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划定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内,比如在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00年之间的这段时间里。在这个阶段里法国成为各种艺术革命的舞台,从浪漫主义到印象派。在法国的艺术领域里,一如库尔贝那副著名的《画室》所体现出来的那样,舞台的中心是留给画家的,即使是伟大的诗人波德莱尔也只能靠边站待在角落里。而在音乐的领域里,即使法国评论家激烈抨击瓦格纳的作品,但瓦格纳还是征服了巴黎。法国的民族主义者和评论家的一切反抗都无意义,德国音乐征服了巴黎。那么原因何在呢?

(库尔贝的杰作《画室》,注意最右边的波德莱尔)

我们直到绘画和音乐是两门自由度并不高的艺术。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成本都很高,绘画需要有画室,需要买画笔和颜料,还要找地方展览。而音乐就更凶猛,如果你没有钱即使你创作了一部交响乐,你也没有钱让人给你抄谱,更找不到乐队给你排演,更不用说找地方上演了。柏辽兹曾经干脆抛弃了不止一部已经几乎成型的作品,就是因为一想到自己根本没有钱来作后边的工作而感到绝望。

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给德奥和法国之间的这种差异找到一个最合理的解释。首先法国和德奥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法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君主国,而德奥在十八世纪里处在小邦林立的状态下。迟至1800年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依然是一个由1789个组成部分构成的松散的中欧选举制君主国。帝国的1789个组成部分当中有大约两百个帝国城市和一百多个勉强可以算是邦的大小不等的领地。比如巴赫为之效力的克腾侯爵,就是一个小小的“邦”。这个帮一直活到19世纪,拿破仑战争结束以后,作为“克腾公爵”加入了德意志邦联。再比如莫扎特出生的萨尔茨堡邦,就是一个由萨尔茨堡大主教担任邦君的教会诸侯国。亨德尔的老主顾汉诺威选帝侯则是一个大邦国的邦君,泰勒曼的家乡马格德堡原本是一个和萨尔茨堡一样的教会诸侯领地,但是因为宗教改革所以被世俗化并入了其他邦国。

(莫扎特的老爹利奥波德莫扎特,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宫廷音乐家)

这种小邦林立的局面决定了德意志有大大小小的宫廷,每个宫廷都需要有自己的乐队和音乐,今天如果你在德国亚马逊搜索宫廷音乐,你几乎能搜到从美因茨大主教到萨尔茨堡大主教,从维也纳的皇帝到柏林的国王,从汉诺威的选帝侯到曼海姆的选帝侯,从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公爵到拜罗伊特的藩侯夫人在内的形形色色的宫廷的音乐。但是德意志的体谅虽然比法国大,但是被割裂成几十个宫廷,这些宫廷的财力也无法和法国相提并论。这些宫廷的存在让德意志每一个地方的人只要有音乐天赋都可以在音乐上找到一个职位。然后发光发热,但是这些职位其实根本不能让他们因此就过上体面的生活,所以他们还要外出淘金。德意志的宫廷里最大的是维也纳其次是柏林,再次是慕尼黑、曼海姆的宫廷,还有汉萨城市。所以莫扎特虽然出生在萨尔茨堡但还是跑去维也纳,巴赫虽然在莱比锡当音乐教师,但他儿子去了柏林,他自己也借着看望儿子的机会去过柏林。而亨德尔选择去伦敦,泰勒曼去了巴黎。所以十八世纪的德意志音乐其实并没有十九世纪那样的优势。

(拜罗伊特藩侯夫人威廉明娜也就是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他姐姐时代的音乐)

(巴伐利亚的选帝侯马克斯-艾曼努尔的宫廷音乐)

但是随着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法国的绝对君主制被推翻。1815年王室虽然复辟,但已经颁布了宪章成了立宪君主。所以不可能像路易十四那样公然用音乐来炫耀王权。虽然复辟王朝把歌剧院看作是一个重建君主与人民的关系的有效途径,但王室经费毕竟受到议会限制,一年只有2400万法郎的波旁王朝已经不可能在歌剧院项目上表现出帝王般的风度了。

(最能体现君主和人民之间的鱼水之情的大歌剧院,对法国国王来说显得有点过于奢侈了,巴黎大歌剧院是第二帝国的成就)

而相比之下法国的罗马大奖是路易十四设立的,是法国王室传统的奖掖艺术的途径。同时花费并不多,还可以举行盛大的获奖沙龙,引来报纸的热烈报道和艺术评论家的评论文章。所以波旁王朝以来一直到第三共和国都保持着这个传统。因此十九世纪里一年一度的获奖沙龙,和落选沙龙就成为法国最大的文艺盛会。法国画家有了一个官方的展览渠道,即使不获奖也可以在落选沙龙里展出,展出就有机会引起评论界的重视。《日出印象》就是在落选沙龙上被记者注意到,然后被记者扣上“印象派”的帽子的。

而与法国宫廷转而奖掖绘画的政策相反,德意志帝国此时已经终结,取而代之以德意志邦联,1789个组成部分现在只剩下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宫廷,而其中负担得起歌剧院的,就有好几个。奥地利帝国的维也纳、普鲁士王国的柏林、巴伐利亚的慕尼黑、萨克森王国的德累斯顿都有辉煌的歌剧院,瓦格纳就是德累斯顿歌剧院的乐队指挥。

随着法国君主制的衰退,德意志各邦宫廷反过来成了吸引全欧洲作曲家的乐土,德意志自己的作曲家这下有了比欧洲其他各国更好的就业市场。而像柏辽兹这样在自己的祖国感到心灰意冷的法国作曲家也愿意往德意志跑,因为只有在德意志他才能得到在法国所得不到的荣誉和尊崇。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并不是整个古典时期,都是法国长于绘画德奥长于音乐的,相反是十九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法国推崇绘画而德奥在音乐上一枝独秀。这是法国和德奥自身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决定的,


克罗采和春天


音乐和绘画,是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在审美力的需求上,其实是统一的。

这个提问非常有意思,的确是存在这个地域上的问题。我觉得根源因素有一定的必然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偶然性。

必然性:材料及创作工具的易得性

  1. 欧洲的艺术形式,最早是雕塑,材料是石头,泥,铜,这些东西往往经过粗加工就能进行创作了。因此这也是最早的艺术形式。

  2. 后来,绘画开始繁盛,因为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画笔,颜料,以及艺术家的绘画理论(包括构图、人体结构等)才开始慢慢发展。绘画的色彩,生动性,复杂性,要比雕塑从表现形式上看生动的多。也能传达更多的信息,这些都需要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作为支撑。恰恰是这个时候,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意大利: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于是伴随着文艺复兴的脚步,欧洲的绘画艺术在这些地方蓬勃发展,诞生了无数璀璨的艺术大师。
  3. 而音乐的蓬勃发展,不但需要天才的头脑,更加抽象的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你得有好的乐器啊!乐器制造也伴随着欧洲手工机械的发展不停在发展,在最繁盛的时代,也正好是神圣罗马帝国时代,那个时候政治经济中心已经移到了德国,奥地利。艺术家永远是需要金主的,因此当然会聚集在这些中心城市,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才有有钱人有闲情逸致去消费艺术,因此,音乐艺术产业靠着旺盛的需求,在政治经济中心开花结果,更多人受到艺术熏陶,产生更多的音乐家就不足为奇了。

偶然性:大佬喜欢啥

文艺复兴的兴起,美第奇家族以及很多当时的地方贵族起到了强有力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最有钱的人喜欢什么,可以很大程度上决定什么会蓬勃发展。

如果没有一个富豪家族的资助,不管是画家还是音乐家,可能都要先解决养家糊口问题,至于艺术,那是太奢侈的东西,创作需要大量的金钱支持。

美第奇家族从柯西莫开始对绘画与雕塑的热爱,如此的赤裸裸,包括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波提切粒,多纳泰罗在内鼎鼎有名的艺术大师,如果没有美第奇家族的扶持,可能你现在根本不知道他们是谁。

当然了,真的德国贵族就更喜欢音乐吗?当然也不是,他们当然也喜欢绘画,只是在大环境的熏陶下,人们很容易热捧时尚,这件事情从古到今从来没有变过。这种从众的惯性,就造成了一个偶然性,大佬喜欢什么,民众就会跟风喜欢什么。

最后我们说说法国

法国实际上是在17世纪后才逐渐走上欧洲历史舞台的塔尖,在这段时间,不管是绘画还是音乐,宫廷都不缺,也没有一个明显的偏好,也没有出国什么特别牛气的大师,似乎法国天生有一种大都市的浮躁,他只需要把钱甩在地上,吸引别的国家的艺术家过来就行了。

这个事情一直延续到19世纪,法国第一次爆发自己的画派,巴比松以及后来的印象派。然而实际上,这里面的法国人也就是一半一半。这种超创新的画派在法国诞生,当然也不稀奇,因为法国一直在爆发各种改朝换代的大事件,引领整个欧洲的变革,这种变革传染到艺术界,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思潮和百花齐放的局面。


先说这几个原因吧,当然一定原因不仅仅有这些,我抛砖引玉,期待大家更精彩的解答。


旅读欧洲


前面的几位网友从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好,这里也谈点个人看法。

的确,欧洲古典的著名画家大都(不是都,在其他欧洲国家也有)集中在意大利和法国,而著名音乐家大都(不是都,在其他国家也有)集中在德国和奥地利,这是个有趣的现象存在。我想除了政治经济历史地缘方面的因素以外,跟这几个国家民族的性格似乎也有很大的关系。

大家知道,欧洲的意大利和法国素以“浪漫”著称。这两个国家历史上就是充满开放浪漫情调的国家。而绘画作为一种图画艺术的存在,似乎更有利于表现这种浪漫的思想和情怀。因而意大利和法国更具备绘画艺术生长的土壤和氛围,由此也产生了更多的画家。而德国和奥地利这两个国家的“严谨”是闻名于世的。实际上这两个国家在奥匈帝国时期原本是一个国家,虽然后来分成了两个国家,但是同宗同祖,同一民族。“严谨”是这个民族性格的重要特征。而音乐是用音符曲谱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每个声音的把握、音与音之间的衔接,低高平缓的音调处理等等,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还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这与绘画艺术显然有着很大的不同。而德国人奥地利人的严谨似乎更有助于音乐艺术的发展发挥,产生众多的音乐家也就不奇怪了。当然,这应该也是后来德国为什么产生那么多伟大的哲学家的一个原因吧。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这一时期德国也产生过伟大的画家。如巴洛克画派的前期代表画家鲁本斯就是德国人。而另外一个国家俄罗斯,也产生过不少伟大的音乐家和经典曲目。如柴可夫斯基的《蓝色多瑙河》等等。



谁怜一灯影


首先,音乐和绘画都属于艺术,音乐作品和绘画作品都可以陶冶情操,有浓厚的寓意,但两者在审美观上是有所不一样的,欣赏绘画艺术,是通过绘画作品来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意境;欣赏音乐艺术,是通过艺术家的声情面貌进一步领悟音乐作品的寓意,

其次,从事绘画的成本比较低,比如,一支画笔,一张纸就可以;从事音乐的成本比较高,比如音乐器材,一场音乐会的效果起主导作用的是音乐家的精神状态,

再者,当时的法国和意大利社会环境比较动荡不够稳定,那些画家的出身相对贫穷,所以在追求理想时会考虑自身的生活条件及生存环境;在德国和奥地利就不一样了,社会环境及出身的生活条件相对优越,要音乐器材买得起,终日不为三餐发愁,精神面貌自然更好,所以说从事音乐艺术的成本及条件要比绘画的成本及条件要高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