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福气和祸患,互相可以转化,其中很有讲究

用字字珠玑来形容《道德经》,好像还不足以完全评价,通篇5000多字,让人感悟的实在太多。

笔者东台翻古,初看《道德经》的时候,觉得好像收获了一些东西,隔段时间再看一次,感觉又不一样,为什么?

还是之前那个观点,什么样的人去读,感悟就不一样,结论也不一样,所以,《道德经》是笔者认为可以一辈子读的一本书,另外到目前为止,觉得能读一辈子的,就那么几本,《庄子》、《资治通鉴》、《二十四史》也在这个范围。

话题不扯远了,今天还是和大家分享《道德经》的其中一篇,看看这位李耳圣人,怎么看待“为政”和“福祸”?

《道德经》:福气和祸患,互相可以转化,其中很有讲究

先看原文,《道德经》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翻译成白话文:政令很宽厚,民风就会很淳朴。政令很严明,民风就变得狡诈。祸,不会离开福左右。福,里面就隐藏着祸。谁能做到福祸是怎么转变的呢?是没有一个明显的临界点的。

正转变为邪,善转变为恶,人们在这种转变里迷惑,这种时间太长了。

所以,圣人处世很方正,但不生硬。很有个性,但不去伤害别人。很正直,但不放肆。很光明,却不耀眼。

这段话翻译过来,还是感觉有些模糊,需要进一步细化。下面来分享东台对这两个观点:“为政”和“福祸”的感悟。

《道德经》:福气和祸患,互相可以转化,其中很有讲究

“为政”,这里的政,不是单纯指政府和官府的政令,而是泛指我们处世的方针和策略。通过两种不同方针和策略的对比,来给后面的“福祸”做一个铺垫和佐证。在其位,谋其政。就是说在一个位置上,就要有和这个位置相匹配的方针和策略。

第一种是无为或者少为的方针策略,表现的形式是“闷闷”,得到的却是对方很淳朴很善良的结果。第二种是积极主动的“政”,是严明的,不存在大瑕疵的。得到的却是对方想尽办法来钻“政”的空子。

我们打个比方,老婆主管家里的经济大权,如果每个月固定给老公一千零花钱,不管他是和狐朋狗友买醉,还是去其他地方消费,反正一个月就那么多,久而久之,老公也不会乱花钱,而且钱花到哪里去了,基本上也是一清二楚的。

我们主管经济的这位老婆大人,如果对老公严查严审,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一毛钱也不给。老公会怎么办?东台敢打一碗羊肉码子米粉的赌注,这位老公肯定会想办法,编造各种理由,比如同学结婚啦,单位谁谁谁生日啦,问老婆多要点银子去干别的。

这就是老婆的“政”闷闷,老公就会淳淳,老婆的“政”察察,老公就会缺缺。

《道德经》:福气和祸患,互相可以转化,其中很有讲究

我们再来说“福祸”,中国人很注意和重视这个福祸,老想着“趋利避害”,这是人之常情,谁放着福不享受,天天要和祸去死磕,那是脑子进水。

但很少人知道,福祸就像一个铜钱的两面,不是单纯的,福就是福,祸就是祸。有个著名的成语故事“塞翁失马”,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福和祸,谁也离不开谁,而且关键的是还能相互转化,明明是个好事的,变成了坏事。明明是个坏事的,变成了好事。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至于福祸是怎么转变的,可能因为原因太复杂,我们的老子大圣人没有明说,但是却给到了几个方法: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从这四个排比句不难看出,想要福,不想要祸,就要会把握一个“度”的问题。

《道德经》:福气和祸患,互相可以转化,其中很有讲究

度,是最难把握的,每个人对度的标准也不一样。但有一个标准。就是你的福,不能是别人的祸!如果靠祸害别人,得来自己的福,最终这种福就变成你的祸。而且,得到的福越大,祸也就越大。

对于度的把握,东台倒是有个小建议,以自己觉得没有妨碍别人,没有过分刺激别人为好,同时得福还要会“惜福”,福运才长久。

打个比方,我们买了台豪车,这是福,物质享受上的福,但我们天天开着去和别人夸耀,去讥笑别人的车不好,这就会招来嫉妒,心胸小的人就会给你使绊子,到处说我们坏话,要多难听,有多难听,这就是祸。

从哪里来的?自己招来的。这就属于不懂得“藏福”,不懂得“惜福”。

很多老人看见小孩浪费食物,都会指责,为什么?以前日子多难啊,一口吃的,来的真不容易,浪费粮食,就是不“惜福”的表现。

由此可见,我们为之奋斗赚到的福,为我们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的同时,切记要珍惜,不要自己去破坏了这种福,走向事与愿违的地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