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向全國推介了商洛,原因出乎意料!

央視向全國推介了商洛,原因出乎意料!

節目播出後

各大媒體平臺紛紛轉發

點擊量一夜間20000+!

但節目重點,是推介了商洛獨具魅力的戲曲文化。這也是為什麼央視《樂遊天下》會選擇我們商洛做這樣一個專題欄目。

央視向全國推介了商洛,原因出乎意料!

央視向全國推介了商洛,原因出乎意料!

央視向全國推介了商洛,原因出乎意料!

別小看商洛的戲曲文化,從五十年代起,商洛的戲曲就已獲得中省市各大獎項,部分戲曲後來被翻拍成電影,走進千家萬戶。

商洛戲曲有很多種,比如秦腔、商洛花鼓、商洛道情、洛南靜板書、漫川大調等,其中商洛花鼓和商洛道情先後被列為國家第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商洛文化綠洲的代表品牌。2017年9月,商洛花鼓戲《夫妻觀燈》、《屠夫狀元》和商洛道情戲《一文錢》走出國門赴烏克蘭演出,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了商洛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

既然說到了商洛的戲曲,那就順便科普一下吧!

秦 腔

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央視向全國推介了商洛,原因出乎意料!

花鼓戲

商洛花鼓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該詞條對商洛花鼓的歷史淵源、當代發展及藝術特色進行了詳細介紹,該藝術形式歷史久遠,在戲曲音樂發展演變歷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已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央視向全國推介了商洛,原因出乎意料!

商洛花鼓民間通稱花鼓子、地蹦子,流行於陝西省商洛地區。清光緒三年湖北鄖陽遭受水災,大批災民進入商洛地區,帶來了鄖陽流行的花鼓戲。後花鼓戲逐漸改用商洛地區方言演唱,並吸收了許多商洛的民歌小調,最終形成商洛花鼓。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商洛花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道情戲

“商洛道情”源於中國道教化緣時的頌經調,自道教有史以來廣為流傳,民間利用這一形式進行民間戲劇表演,流傳至今。“商洛道情”是陝西道情的始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央視向全國推介了商洛,原因出乎意料!

靜板書

洛南靜板書早在清朝道光年間(公元1821年左右)就在洛南盛行,屬土生土長的民間曲種,曾是盲藝人求生餬口的手段。洛南靜板書一人可操六種樂器,融彈、說、打、敲、唱於一身,一人頂七人,音韻宏亮,吐字清晰,剛柔相濟,古樸粗獷。

央視向全國推介了商洛,原因出乎意料!

漫川大調

漫川大調,是流傳在山陽縣漫川一帶的地方戲曲。漫川地處秦尾楚頭,清末民初,金錢河水運發達,這裡是著名的水旱碼頭,南北數省的騾幫和船幫匯聚於此,成為南北經濟集散地,中原文化和江淮文化在這裡交融,漫川大調也應運而生。

漫川大調委婉纏綿,曲調中既帶有陝西腔調,又夾雜著河南、湖北韻味的地方小曲,還融合了京韻大鼓、江南絲竹等多種曲調元素。曲目多達30多種,變化頗多,拖腔優雅飄逸,唱腔有月頭、月尾、慢訴、緊訴、滾調、吹調、落紅怨、三朵花、哭五更等。演唱時,一人彈三絃,一人用筷子敲打小磁碟伴奏,一人主唱,多人伴唱。

央視向全國推介了商洛,原因出乎意料!

柞水漁鼓

柞水漁鼓是流傳於我省柞水民間的漁鼓戲,是終南山道教文化的產物,既有秦文化的粗獷豪邁,又有楚文化的細膩柔情,自宋代以來已經有千年歷史。柞水漁鼓筒一般用直徑7-10釐米、長65-100釐米的竹節為鼓筒,一端蒙上蛇皮等製作而成。柞水漁鼓演藝形式多樣,不拘時間地點,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過去的漁鼓藝人,多為走村串戶求得施捨而唱,藝人們都會懷抱漁鼓、手持竹板擊節而歌,悠揚的曲調淋漓盡致地描繪出各種人物的音容笑貌、喜怒哀樂,讓觀眾身臨其境。近年來,經過一批批有識之士的保護整理,歷經滄桑的漁鼓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

央視向全國推介了商洛,原因出乎意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