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一次收139元比医院贵7倍!“共享护士”到底靠不靠谱?

输液一次收139元比医院贵7倍!“共享护士”到底靠不靠谱?

导读:“共享护士”来了!虽然目前还面临种种质疑,但其背后的市场“钱景”还是比较确定的。

听说过“共享护士”吗?打开手机APP,手动下单,即可呼叫护士到家中提供打针、输液、换药等服务。

最近,不少App都推出了“医护到家”“护士到家”等服务,也就是“共享护士”。当下,山东、福建、陕西等地兴起“共享护士”医疗模式,医疗卫生领域搭上了“共享经济”快车。专家呼吁,尽早制定相关规范,健全管理制度。

“共享护士”悄然兴起

听说其他城市有共享护士服务,护士可以上门,不知道西安有吗?

华商报记者搜索下载了一个共享护士的App,注册后,会要求填写患者基本病情,选择单价为169元的“输液服务”后,出现了附近30多位可选择的护士,大多数是如“李护士”“王护士”这样的称谓,也有实名注册的。

从服务次数看,截至6月1日上午,排名第一的护士被预约62次,第二名51次,第三名48次;从评价来看,用户都表示很满意。

输液一次收139元比医院贵7倍!“共享护士”到底靠不靠谱?

该平台标注,提供20多项服务,包括家庭护理和母婴育儿护理,其中购买最多的是输液服务。具体到单次价格,静脉输液为169元,肌肉注射139元,留置针输液189元,导尿189元,普通换药139元,新生儿护理349元,产后护理539元。根据说明,年龄小于10岁不提供服务,普通输液看护时间至少20分钟,输液药品患者自备,如果需要生理盐水、针具等另外收费。

另据天府早报报道,在某款有共享护士服务的APP上选择服务城市为成都后,记者看到,打针(皮下、肌肉注射)139元/次,如今已经销售4512次;催乳师护理600元/次,已经销售4880次。在医生上门方面,最热门的是全科医生上门,1300元/次,每次服务时长60分钟以内,已有4540人购买,其次是中医专家上门1300元/次,已有4538人购买。在APP内专业护士上门服务中,上门打针输液、上门体检、上门推拿、导尿等医疗服务应有尽有。

为何如此贵?客户这样回答...

对于上门服务的价格为何高于市场价一倍或数倍?天府早报记者根据客服电话,联系到了该APP的相关工作人员。

对此,该工作人员表示,这个价格,主要参照北京市场定价:

  • “上门服务主要是针对慢性病人、长期性的,和每次去医院的成本不同,加上医生、护士上门也需要费用。”

注册护士须取得执业证书或

专业技术资格证

哪些护士才可以在APP上接单?央视财经记者采访了某款“共享护士”APP客服人员,该客户表示,该款APP用户手机下单后需要等待约20分钟的审核时间。审核通过后,在平台注册的护士便能在线接单。

该APP应用平台客服人员还表示,在线注册的护士必须取得执业证书或专业技术资格证,并具备一定年限的从业经验。为降低医疗风险,该APP应用平台还免费为医患双方投递保险。

输液一次收139元比医院贵7倍!“共享护士”到底靠不靠谱?

“共享护士”模式符合护士们的意愿?

据统计,全国注册护士总数为324万人,护士的整体收入水平不尽如人意。在已离职护士中,48.8%的护士离职原因是收入低。而“共享护士”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护士的专业护理资源和技能,还可以增加护士的收入,可以增强护士的职业成就感、认同感和积极性,很多护士都愿意尝试。

医生看法一:能提高点收入

医生看法二:不能在外兼职,安全存在隐患

而据天府早报报道,“共享护士”做兼职,在执业医疗机构之外提供医疗服务,本身与现行的护士执业制度就有抵触。

在吴姐看来,共享护士虽然可以提供包括打针、输液、静脉采血、PICC换药、灌肠护理、新生儿护理等10余项服务,但其中很多项目必须在有专业医生和设备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在患者家中操作,一旦出现意外没有设备及时处理。“对于护士而言,不知道对方家中病人情况具体如何,也没有任何保障,安全存在极大隐患。”

输液一次收139元比医院贵7倍!“共享护士”到底靠不靠谱?

医疗责任难以界定,

多数平台不具备资质

近日,上海《新闻晨报》爆出,某APP网约护士为用户王女士上门打美白针,导致王女士输液后出现心慌、耳鸣、发冷等症状,两个多小时后才恢复正常。

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通过检查、使用药物、器械及手术方式等方法,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寿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活动,都属诊疗活动,而诊疗活动只有取得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的单位才可以进行。第三方的上门医疗平台多数不具备这样的资质。

输液一次收139元比医院贵7倍!“共享护士”到底靠不靠谱?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此前9价宫颈癌疫苗在内地还不能接种。而据工人日报报道,记者发现,在某共享护士APP页面显著位置,有“9价HPV疫苗一次搞定”的广告语。

2016年4月,国务院新修订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对疫苗的采购、流通、接种及异常反应处理等各个环节作出了更加明确的操作规定。公共卫生专家郑雪倩表示,国务院出台的疫苗接种管理办法规定,有些疫苗需要有冷链,任何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对药品本身带来一些影响。

不少市民还无法接受

据天府早报报道,谈起共享护士、共享医生时,不少市民都会摇头表示,这个要慎重,不敢轻易尝试。

“我不会考虑让护士医生上门服务,尤其是通过互联网上选择的共享护士。”市民王先生前阵子做了个肠道手术,由于上药、换药不方便,王先生请了位护工。但是当记者向其介绍共享护士时,王先生挥手拒绝。除了费用较高之外,王先生也不相信网上所谓的资质。

未来家庭医护市场将达到十万亿级

虽然“共享护士”的模式目前还面临种种问题和质疑,但“家庭医护”市场的巨大“钱景”还是比较确定的。

早在1990年就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北京,对医护上门服务的推进最为积极的。据第一财经报道,从2016年底,北京市开始实行六项医保利好新政,其中就包括将上门医疗服务和建立家庭病床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输液一次收139元比医院贵7倍!“共享护士”到底靠不靠谱?

据第一财经此前报道,中国虽然尚没有关于家庭医护市场需求规模的权威估计,但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宏大的规模已经引起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可达13万亿元。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数据,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其中,独居和空巢老年人2020年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

根据国家卫计委的统计,目前我国2.22亿老年人中近1.5亿患有慢性病,91.2%的已故老人死于慢性病;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患者高达700多万人;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近4000万,完全失能老年人近1000万人,预计2050年失能老人将达到9750万。此外,三分之一以上的老人患有不同的心理疾病。

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国将逐渐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