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地上 泥土芬芳——記銅川耀州非遺傳承人楊小平和他的泥塑藝術

耀州,山水形勝,人傑地靈,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紅色文化、養生文化、耀瓷文化、民俗文化、書畫文化、非遺文化、佛教文化,灼灼其華,燦若星河,可謂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朵絢麗奇葩。文化志願者走基層進萬家,以文化人,揚文化自信,鑄民族靈魂,將耀州靚麗的文化符號傳遞到四面八方。這裡是千年的耀州,這裡有詩和遠方。今天開始,耀州文化帶您穿越古今,走進耀州華章,細細品味耀州文化那一抹清香。

【耀州文化 · 非遺】黃土地上 泥土芬芳---記非遺傳承人楊小平和他的泥塑藝術

一塊添了鍋灰、棉絮的紅膠土,一把小刻具,拿在民間藝人楊小平手中,轉瞬之間就變成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村婦、頑童。“泥人楊”楊小平就是傳承149年的楊氏泥塑的第三代傳人。

黃土地上 泥土芬芳——記銅川耀州非遺傳承人楊小平和他的泥塑藝術

楊小平,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關莊鎮稠桑村(銅川泥塑民間藝人)人, 2012年被評為耀州區第一屆民間藝人,作品在第三屆陝西省農民文化節中榮獲手工技藝類一等獎。2014年中央電視臺探索與發現頻道為其做泥塑專題報道。2015 年 9 月 27 日在中國.銀川第三屆鎮北堡西部影城西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比賽中,榮獲一等獎,作品被張賢亮博物館收藏。2015年被第三屆西北非遺博覽會組委會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或民間技藝大師)稱號。2016年又先後在臺灣媒體報道,中國新聞網、陝西日報、陝西傳媒網多次報道。2016年11月當選為耀州區政協委員,銅川市耀州區項目傳承人,其小部分泥塑作品被銅川市藝術博物館和耀州紅拳武館收藏。2017年11月鳳凰衛視對本人及作品進行採訪報道。

黃土地上 泥土芬芳——記銅川耀州非遺傳承人楊小平和他的泥塑藝術

今年57歲的楊小平出生在耀州區關莊鎮一個“藝人”家庭。爺爺就會畫畫。父親在小學教過書。從小受到家庭的耳濡目染,楊小平具備了一定的繪畫功底,7歲時就能畫出簡單人物畫,並將其捏成泥人,這一捏就是50年。跟隨著名板畫學習木刻和美術,練就了較強的立體造型藝術。 農閒時節,楊小平把自己一個人關在窯洞裡,開始鑽研捏泥人,有時一捏就是一個通宵。漸漸地,家裡到處放滿了神態各異的泥人。楊小平的泥塑人物取材於廣袤的黃土地,主要還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北農村的人物風貌。寫實中稍帶誇張,樸拙中略顯厚重,把黃土漢子粗獷豪邁的氣質刻畫得惟妙惟肖。陝西《八大怪》《華陰老腔》《一聖四傑》《五子鬧春》《五子鬥蛐蛐》《清明上河圖》等表現了黨的惠民政策,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 楊小平先後獲得耀州區“非遺傳承人”和“民間名藝人”稱號。有時為了塑造好一個人物,白天夜晚都趴在案頭,腰都累得直不起來,但他又感到非常欣慰。除了務好自家的2畝蘋果、5畝桃子、3畝糧食,靠自己的技藝還可以補貼家用,養活家人。在辛勤耕耘的同時,傳承泥塑技藝,關莊鎮政府為他在關莊鎮中學建立了工作室,他所在的村子稠桑村的小學請他為孩子們講授泥塑知識。

黃土地上 泥土芬芳——記銅川耀州非遺傳承人楊小平和他的泥塑藝術

楊氏泥塑作品起源於清朝末年,祖父楊振家是私塾的老師,在教學中受繪畫的影響,逐漸的用紅膠土塑造人物,動物等。後來又將其泥塑藝術傳授給了子孫。泥塑藝術到楊小平這一代已是第三代,經過清朝、民國、新中國。楊小平泥塑喜逢改革開放,國家富強了,人民沐浴在幸福生活中,作為民族文化一份子得到了重視,特別是三個代表重要講話,中央提出為國計民生,促進文化發展。泥塑藝術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各級領導及社會各界的重視並加以保護,使泥塑藝術文化在這一歷史契機中,能美好的發展,成為民族文化的瑰寶。

黃土地上 泥土芬芳——記銅川耀州非遺傳承人楊小平和他的泥塑藝術

楊氏泥塑取材簡便,關莊特有紅膠土、棉絮、纖維,頭髮隨處可取,工具也極其簡單,一把用棗木製成的小刻具如此而已,一切成為技巧,全在手上。塑形前,先要胸有成形,然後準備材料,思考製作過程,製作過程與一般泥塑別無二致,傅架上泥,微處,然後打磨成形。

黃土地上 泥土芬芳——記銅川耀州非遺傳承人楊小平和他的泥塑藝術

農民楊小平的泥塑作品充滿了濃濃的鄉土氣,惟妙惟肖,十分傳神。楊小平的作品主要是農村人物 其造型豐滿、簡練,誇大頭部,著重刻畫面部表情,有耀州聖賢,有民間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小說戲曲中的角色, 特別是表現勞動人民現實生活(家庭生活、老、中、幼、男女,還有生產、遊戲、文化活動等)中瞬間的形象。

黃土地上 泥土芬芳——記銅川耀州非遺傳承人楊小平和他的泥塑藝術

生在耀州的高天厚土上,泥土滋養了他。楊小平這位樸實的如同泥土一樣的漢子,把多半生的痴情與光陰拋灑在了這裡。簡陋的桌上,放著他已經磨的棗紅的木質自制工具,精巧,光滑。隨便拿起一件,他都得心應手。泥人有型有魂。皇天后土,實所共鑑。

撰稿:張嘉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