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 泥土芬芳——记铜川耀州非遗传承人杨小平和他的泥塑艺术

耀州,山水形胜,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文化、养生文化、耀瓷文化、民俗文化、书画文化、非遗文化、佛教文化,灼灼其华,灿若星河,可谓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奇葩。文化志愿者走基层进万家,以文化人,扬文化自信,铸民族灵魂,将耀州靓丽的文化符号传递到四面八方。这里是千年的耀州,这里有诗和远方。今天开始,耀州文化带您穿越古今,走进耀州华章,细细品味耀州文化那一抹清香。

【耀州文化 · 非遗】黄土地上 泥土芬芳---记非遗传承人杨小平和他的泥塑艺术

一块添了锅灰、棉絮的红胶土,一把小刻具,拿在民间艺人杨小平手中,转瞬之间就变成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村妇、顽童。“泥人杨”杨小平就是传承149年的杨氏泥塑的第三代传人。

黄土地上 泥土芬芳——记铜川耀州非遗传承人杨小平和他的泥塑艺术

杨小平,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稠桑村(铜川泥塑民间艺人)人, 2012年被评为耀州区第一届民间艺人,作品在第三届陕西省农民文化节中荣获手工技艺类一等奖。2014年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频道为其做泥塑专题报道。2015 年 9 月 27 日在中国.银川第三届镇北堡西部影城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作品被张贤亮博物馆收藏。2015年被第三届西北非遗博览会组委会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民间技艺大师)称号。2016年又先后在台湾媒体报道,中国新闻网、陕西日报、陕西传媒网多次报道。2016年11月当选为耀州区政协委员,铜川市耀州区项目传承人,其小部分泥塑作品被铜川市艺术博物馆和耀州红拳武馆收藏。2017年11月凤凰卫视对本人及作品进行采访报道。

黄土地上 泥土芬芳——记铜川耀州非遗传承人杨小平和他的泥塑艺术

今年57岁的杨小平出生在耀州区关庄镇一个“艺人”家庭。爷爷就会画画。父亲在小学教过书。从小受到家庭的耳濡目染,杨小平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功底,7岁时就能画出简单人物画,并将其捏成泥人,这一捏就是50年。跟随著名板画学习木刻和美术,练就了较强的立体造型艺术。 农闲时节,杨小平把自己一个人关在窑洞里,开始钻研捏泥人,有时一捏就是一个通宵。渐渐地,家里到处放满了神态各异的泥人。杨小平的泥塑人物取材于广袤的黄土地,主要还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北农村的人物风貌。写实中稍带夸张,朴拙中略显厚重,把黄土汉子粗犷豪迈的气质刻画得惟妙惟肖。陕西《八大怪》《华阴老腔》《一圣四杰》《五子闹春》《五子斗蛐蛐》《清明上河图》等表现了党的惠民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杨小平先后获得耀州区“非遗传承人”和“民间名艺人”称号。有时为了塑造好一个人物,白天夜晚都趴在案头,腰都累得直不起来,但他又感到非常欣慰。除了务好自家的2亩苹果、5亩桃子、3亩粮食,靠自己的技艺还可以补贴家用,养活家人。在辛勤耕耘的同时,传承泥塑技艺,关庄镇政府为他在关庄镇中学建立了工作室,他所在的村子稠桑村的小学请他为孩子们讲授泥塑知识。

黄土地上 泥土芬芳——记铜川耀州非遗传承人杨小平和他的泥塑艺术

杨氏泥塑作品起源于清朝末年,祖父杨振家是私塾的老师,在教学中受绘画的影响,逐渐的用红胶土塑造人物,动物等。后来又将其泥塑艺术传授给了子孙。泥塑艺术到杨小平这一代已是第三代,经过清朝、民国、新中国。杨小平泥塑喜逢改革开放,国家富强了,人民沐浴在幸福生活中,作为民族文化一份子得到了重视,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讲话,中央提出为国计民生,促进文化发展。泥塑艺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并加以保护,使泥塑艺术文化在这一历史契机中,能美好的发展,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黄土地上 泥土芬芳——记铜川耀州非遗传承人杨小平和他的泥塑艺术

杨氏泥塑取材简便,关庄特有红胶土、棉絮、纤维,头发随处可取,工具也极其简单,一把用枣木制成的小刻具如此而已,一切成为技巧,全在手上。塑形前,先要胸有成形,然后准备材料,思考制作过程,制作过程与一般泥塑别无二致,傅架上泥,微处,然后打磨成形。

黄土地上 泥土芬芳——记铜川耀州非遗传承人杨小平和他的泥塑艺术

农民杨小平的泥塑作品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惟妙惟肖,十分传神。杨小平的作品主要是农村人物 其造型丰满、简练,夸大头部,着重刻画面部表情,有耀州圣贤,有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小说戏曲中的角色, 特别是表现劳动人民现实生活(家庭生活、老、中、幼、男女,还有生产、游戏、文化活动等)中瞬间的形象。

黄土地上 泥土芬芳——记铜川耀州非遗传承人杨小平和他的泥塑艺术

生在耀州的高天厚土上,泥土滋养了他。杨小平这位朴实的如同泥土一样的汉子,把多半生的痴情与光阴抛洒在了这里。简陋的桌上,放着他已经磨的枣红的木质自制工具,精巧,光滑。随便拿起一件,他都得心应手。泥人有型有魂。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撰稿:张嘉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