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世界客家風情佩飾——傳統荷包

荷包是中國傳統服飾中,人們隨身所佩帶的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

客家世界客家風情佩飾——傳統荷包

荷包又叫香囊,主要是指佩帶腰間的荷囊或裝飾物品,可存儲隨身使用的小物件和香料。如錢荷包、香荷包、針線荷包、煙荷包、扇袋、手帕帶及其它刺繡佩飾等。主要有鴛鴦、並蒂蓮、如意、元寶、壽桃、石榴、葡萄、柑橘、蝙蝠、十二生肖等圖樣,圖案生動,繡工出眾,樣式多樣,顏色搭配十分巧妙。因古人衣服沒有口袋,一些必須隨身攜帶的物品(如毛巾、印章及錢幣等),只能貯放在這種袋裡。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時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稱“持囊”或稱“挈囊”。以後漸漸覺得手提肩背有所不便,才將它掛在腰際,並形成一種習俗,俗謂“旁囊”。

客家世界客家風情佩飾——傳統荷包

客家風情飾品荷包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漢代一千多年以前,客家人不僅用它作為裝飾佩帶在身上,還有闢穢除邪、防蟲滅菌和芳香怡人的功效。荷包最早是女子傳送予戀人的信物,其製作精湛,美不勝收,內容涵養豐富,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荷包飄香,絲線溢彩,充分體現客家女子的審美情趣,是客家文化中的一朵絢麗奇葩。

荷包蘊藏著豐富的客家民俗內涵,荷包內填充有辛夷艾葉等中草藥香料,可以驅蚊殺菌,有益健康,佩戴荷包有避邪免災之說。小孩出生後,做長輩的要送荷包和長命鎖祈保健康長壽;端午過節,挑選荷包和五色絲線佩戴在兒童胸前,以避邪災,祈求平安,圖個吉利。佩戴荷包、香囊的習俗,從漢代一直延續以來,使用十分廣泛,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在小說《金瓶梅》和《紅樓夢》中均有生動描寫。李商隱《為有》詩曰:“為有云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都門竹枝詞》中說道:“金線荷包窄帶懸,戳紗扇絡最鮮妍,煙筒毛竹湘妃竹,眼睛鑲來玳瑁邊”。這些精美的荷包,除少數為閨中女子巧手所做外,大多都出自客家婦女之手。

客家世界客家風情佩飾——傳統荷包

在民間荷包中,佔相當比重的是香包,香包裡裝有香草之類的藥品,包面上繡制著“五毒”,即蠍子、蛇、蜈蚣、壁虎和蟾蜍,它原是五月端午的節令物品,為了防止各種毒蟲猖獗,侵害人體,人們相互饋贈,掛在衣襟或帳勾上,以避除“五毒”。就形狀來看,有虎形的、雞形的、如意形的、壽桃形的、編幅形的,以取意於福、祿、壽、喜、吉祥、如意等。富有深厚民族心理基礎的繡荷包,在民間文化中,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

如今,荷包在客家農村仍然十分流行。一般是在喜慶之時作為禮品饋贈親朋好友,或是男女戀愛作為定情信物,妹繡荷包,掛在郎腰。一件精美的荷包,從形式、紋樣、繡工到配線、布色,都經過了精心構思、精心施繡,傾注了客家女子的情感和心血。荷包的樣式千變萬化。每件荷包還配以繫帶,編出百結,飾以料珠、流蘇,便於佩掛。

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已很少再靜下心來製作手工的荷包了,所幸一些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工藝的有識之士重新挖掘荷包這個古老的工藝品,讓越來越多的現代人有機會重溫那份古典與浪漫。

客家世界客家風情佩飾——傳統荷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